杂文852 >地图 >读后感 >

我们仨的读后感

关于我们仨的读后感

杂文852
阅读 778

相关推荐

关于我们仨的读后感(精选7篇)。

您会从哪些方面着手作品的读后感呢?在阅读作者的作品后,我们一定能从中感悟到什么。 读后感是对文学作品的深入反思和评价,这是一篇杂文852小编的精品“关于我们仨的读后感”恳请您品味,所述文章仅供参考请勿用于非法用途!

关于我们仨的读后感 篇1

钱超 14产品设计二班 1420939

今天读完了《我们仨》这本书,这本书是二月中旬当当网买的,一开始阅读的时候总觉得有一种很沉重的心情,因为我读之前便是知道杨绛先生的丈夫女儿都在整本书的写作过程中离开了她。一句“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虽然短但是其中对丈夫女儿的种种思绪都包含在了这短短几个字中,溢于言表。于是,我带着些许悲伤和虔诚读完了这本书,亲身体验了杨绛先生丰富的生活。

第一部:我们俩老了。介绍杨绛先生老年常做梦。

杨绛先生在梦中与锺书分离。他在梦中追寻钱钟书先生的脚步。虽然只有两页,但一个人可以让人们每晚做梦,知道那个人在他们心中的位置。

第二部分:我们输了,介绍了锺书和媛媛在医院的情况,心爱的女儿和爱人相继去世。此时杨绛先生在何等悲伤的心情写下这句“不过是三里河的家,一句不复是家,只是我的客栈了”,难熬漫长的日子让自己像一片随风飘零的黄叶。

读来颇具一股“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之感。是啊,杨绛先生一家走在古驿道,走着走着一路的离别只剩下了自己。

第三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书中附有他们一家三口的生活照,一家三口其热融融,一眼就可看出他们这件和睦有爱融为一体的亲情。

**里既有杨绛先生与钱钟书先生海外留学的记忆;也有女儿啊媛的成长**和他们一家三口个字合影,一幕幕情景仿佛映在眼前,让我内心深深触动。中国旧知识份子的生活就在这些**中定格,一家三口往昔的其热融融也在这些旧**中定格在了过去。最后老两口相互理发的**,十分恩爱,深情款款,但是仿佛一切的美好都只是留在过去。

杨先生全文平淡朴实没有刻意遣词造句与添加华丽辞藻,只是将自己的故事平铺直叙缓缓道来,有时候动情之深又有时候仿佛自己是一个旁观者来看待自己的人生。我不只杨绛先生写此书是何心境,有些波澜不惊的句子却波涛暗涌,字里行间无不是思念与爱意。年华苍苍,却也看透了生死,一般人失去两位至亲应是承受不了,身心皆伤。

杨先生强大的精神状态不是为死者悲伤,而是为他们活着。

是啊,“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逝琉璃碎。”人有漫漫一生却也逝如斯夫。家庭还是人生最好的放屁庇护所,但是实上,只有你自己才能陪你到最后一刻。

所以我们应该珍惜自己的生命时间,是对爱我们的人最负责任的表现,也是对自己最负责任的表现。

关于我们仨的读后感 篇2

思念到底是什么?思念是春天的阳光,明媚而温暖;思念是夏日的细雨,细细如牛毛,滋润着心灵;思念是秋天的落叶,凋谢了而又随风飘扬;思念的世冬日的松柏,不怕寒冷,站在洁白的世界里。

杨绛女士的《我们仨》虽说是一部名著,还不如说是一本回忆录,不,它还是一部悲欢离合的剧本。在书中他回忆了她的丈夫与女儿,讲了一些平常家庭的琐事,最后写道她与她的丈夫、女儿阴阳相隔,追忆了那段美好的时光。全书虽然读起来十分的凄凉,但又找不出几个凄凉的词,书中的人物在杨绛女士的笔下就像生活在我们的身边,故事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但又在平淡的语言中深深的震撼人的心灵,流露出了最真实的感情。

故事从一张张泛黄的**带我们走进过去,看看那时的人,听听那时的事儿,从中发现一个寻寻觅觅、朦朦胧胧的万里长梦,看到一个温馨家庭的相爱、相聚、相助、相失。

“家庭应该是爱、欢乐和笑的殿堂。”我有一个温馨的家庭,我深感幸福,因为在家里有爱我的爸爸、妈妈,我们都相互爱着对方。爸爸,是我们家的顶梁柱,他每天都有一份繁忙的工作,这是为了妈妈和我能生活得更好,能让家更温馨。

他不仅工作努力,而且厨艺也很好。他经常为我们做美味的饭菜。妈妈,她是我们家的“后勤部长”,她不仅白天要到单位工作,晚上回到家中还有许许多多的家务等着她干,妈妈这样的辛苦也是为了家里干净、整洁,有家的味道。我呢,像是一只贪婪的蝉,趴在这棵高大的“树”上,贪心的吮吸着“树汁”。

只有在学校里取得好成绩才是对家长最好的回报。

家又是什么呢?家不一定是富丽堂皇,只要里面有温馨与和睦,用亲情做瓦和砖,用爱做梁和墙,在我们的心中砌成的一个房子,那里是我们的归宿,那里就是我们的家。我们总是爱我们的家,我们爱家里的每一个人。

我爱我的家,我爱我的家人!

关于我们仨的读后感 篇3

几天前,看到杨绛先生去世的消息,开始翻读他们夫妇的书,近日开始读《我们仨》,说实在的,开篇半真半虚空的感觉,会让人有种隐痛,但又无从说起,读到第三章,一种淡淡的清香和向往让我欲罢不能。

这一家三口的脉脉亲情和链接,是平顺、舒服而又如索扣,扣的紧紧的。在女儿小的时候因为身体或其他原因,她们也没有焦虑,没有担心,可以不去上学,可以"随心所欲",所有情和理都如细流般浸入孩子的心灵,只是在钱媛的草稿中有"我犯混,大受批评",可以看到严父的身影,其他全是和乐的、安静的。

就像是生活在与世无争的桃花源,和美地生活着,杨先生说: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我们一同承担,困难就不复困难;我们互相帮助,无论多么苦和难的事情,都能变得甜蜜。

如果我们有一点点快乐,我们就会变得非常快乐。真正支撑这个家、这三个人的,也许是:"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简单的生活和高尚的灵魂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可是生活过得如书中的"我们仨",无论是碰到什么都能够和风细雨,能够发自内心的"笑的那么乐"真的是一种至高境界,这也许是我等追之而不及的吧!没有书和智慧的润养,没有百不称心的磨炼,没有坚忍和相守的信念和修养,在历经岁月和历史的各种时期,怎能有如此韵致淡雅,身轻如燕、云淡风清的润泽之笔。

我也有个"我们仨",我们正相反,我希望儿子能像爸爸,一个严谨、执着、仁爱的小伙儿,一个让人见了就觉得踏实、安全、幸福的人。我们仨,爸爸和儿子有秘密,妈妈和儿子也有秘密,当然妈妈和爸爸的秘密是最多的。有时我们也会偶尔交换一下秘密,交换时却已不知是过了多久的时间,无论是什么都变成了笑话或是可追忆的往事,无论事情是安全的不安全的(爸爸有时会领小伙做些冒险的事),都没有了追究和发火的必要,倒觉得顽皮的可爱,可爱的顽皮。

“我们三个”家庭的支持是什么?也许是对生活的理解和感知:支持和完善彼此,尽可能多地参与彼此的生活。

当然不能以自我牺牲为代价。这是爸爸提出来的"成全一个人不能以牺牲另一个人为代价".这位"哲人"总能在我的生命中不经意地亮几盏小灯,让我知道方向和底限。

"我们仨",需要反思的也有很多,有时会把云淡风清的日子过得风风火火,会把不是事的小事当成个大事,会把爱和要求一起使用,会经常争论和反思,就这样,热热闹闹地过着,闹着。在淡淡的书香中找到最高的生活境界-相互尊重,相互成长和相互支持。

**:大连德泰金石供暖

第一次看《我们仨》的故事还是在高中,多年过去已经不记得内容,只记得自己曾为那份真情感动过,提起笔来不知从何落笔,于是重读此书,不同以往,随着年纪增长,除了感动,更有许多感悟。

这本书是杨绛先生92岁时所著,全文以温馨的笔调记录了杨绛、钱钟书、钱媛一家三口平淡琐碎的日常,最寻常处见温情,"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正是这个朴素的家庭让我看到了一家三口不平凡的追求,面对灾难时的平静,面对荣誉的低调,面对困苦的淡然,相知相守,相濡以沫,一家三口将琐事比作"石子"闲时细细把玩,人生的一切美好来自于对生活的热爱,虽然从开头就早已经知道结局,读到"我们仨失散了"那一刻已然心痛不已,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但是在杨绛笔端看不到一丝悲观,洋洋洒洒处处见温情,这个老人用文字无声的记录着他对爱人和女儿的思念,家的意义不会因为生命的消失而改变,我甚至能想象的到这个老人含泪回忆着,一句一句记录着。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逝者如斯,活着的要比逝去的痛苦千倍万倍,生命旅途里跋涉,家是一处港湾,"我们仨已经在人生道路上走到尽头""家在**,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原来的家没有亲人陪伴也已经成为路途上冰冷的客栈,毫无温暖可言,这是怎样的一种悲伤,抹着眼泪合上书,而那份无法表达的爱,无人诉说的情,回荡在心里很久很久……

《菜根谭》中有一句话:"以积财货之心积学问,以求功名之念求道德"我把它写在笔记扉页,不曾忘记,有一天无意在恩师日志中读到这句话的改编版叫做"以赚金钱之时赚快乐,以偿宿债之念待亲情"我觉得很有道理,把它记在了前一句话的下面。道德如浩瀚星空历久弥新,知识也会让人对世间的悲欢更加敏锐,我想我似乎更加懂得这种偿宿债之念待亲情的迫切,这种迫切源于害怕,害怕亲人的离去,于我来说,便是害怕那种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恨, 再说我家的"我们仨",如今是爸爸、妈妈和我,我想将来还会有另一个"我们仨"会是丈夫、子女和我,我会扮演着女儿、妻子和妈妈的角色,无论是什么,这份难得的亲情便是命运给予我最大的恩惠。

世事无常,谁又会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天灾人祸总潜伏在某个拐角,猝不及防,我常常告诫自己,我该做个好女儿,少让他们劳心,尽我所能,亲情逝去难再得,迟了就在也找不到了,再也找不到了……

万里长梦,三人慢慢相送

接触《我们仨》纯属偶然,但却由衷感激。其他人谈到与本书结缘,无外乎是对杨绛、钟书先生的尊敬,我心中同样崇敬,然而并非崇敬他们的名声、辈分、资历,也并非由于《围城》、《管锥编》、《洗澡》,而更关乎情感,关乎文学大师身后无可辩驳的纯性。

1998年,钱钟书先生去世,他和妻子杨绛的独生女钱瑗(1997年)也曾离开。杨绛先生在92岁高龄之时用心记录了他们这个特殊家庭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集结成回忆录,才有了《我们仨》。简单的几句话就包含了人生的悲欢离合。在人生的后期,面对这些,陈先生不会平静

其实,《我们仨》带给我的感动从目录起便已奠定:第一部"我们俩老了",第二部"我们仨失散了",第三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一个92岁高龄的老人,一个先后痛失爱女和爱人的正常女人,写下目录的那一刻,是需要承受多大的伤感与挂念,将之平淡质朴地说出,又需要怎样的坚强与力量。

我曾经读不太懂第二部分,但当时又不求甚解,本打算让时间自解,然而如今,只要第二遍翻阅,便会轻而易举地体会到杨绛先生究竟有着怎样的情感,一句"我有没有说明天见呢"道出内心翻滚的辛酸,然而,再没有明天了,钱瑗走了,钟书先生走了,就这样"我们仨失散了".

没有现实的悲痛,没有撕心裂肺的无意义的挽回,只有平淡的哀婉,质朴的伤感。原来,岁月真的可以让人面对悲痛的时候平静,也许当我们瘦骨嶙峋,老态龙钟时,面对这世间所谓的一切真实,恐怕也只剩下想要回归自己的梦境,思念着自己的回忆吧……

在我的印象中,一代翻译家,文学家钱钟书是《围城》的钱钟书,是《管锥编》的钱钟书,但这样一个著作等身的大师,却是一个被杨绛先生唤作钟书的温情男人,是一个刚下轮船就与伦敦大地亲吻而摔掉一颗门牙的男人,是一个在妻子怀孕期间打翻了墨水瓶,砸了台灯,弄坏了门轴的男人。但就是这样心性纯性、知识丰蕴的男人却和杨绛先生是那么的精神契合,一间简屋,一盏昏黄台灯,两杯茶,几本书,却是一辈子,如此简单和愉悦。

两人仅有一件深色窗帘的书房足矣,两个人,对着读书,互不打扰却心有灵犀。如此生活,不觉心向神往,艳羡的同时也为这美妙的爱情而怦然心动。在伦敦读书的情节在我感觉竟像阅读父辈的日记,心中不觉惊异与欣慰……

他们的爱,每个人都是在互相爱护的同时,引用了一句话:“最高层次的爱,是能够经得起平淡流年的。"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此时再想起这句话,心中莫名的辛酸,书中没有山盟海誓,至死不渝,没有惊世言语,鞭辟入里,只有平凡的生活,却字里行间饱含情感,言语平淡之轻似乎承载不了任何负重,却压在心头无法拨动一分一毫。杨绛先生一世饱经风霜,却依旧以轻灵、真挚的言语描绘自己的生活,甚至经历十年动荡带来的浩劫也是一笔以代之,写得如此淡然,让人们更深切地感受到这三口之家似乎是暴风雨中的港湾,一片世外桃源。

然而,挚爱的亲人终是一个个离自己而去,悲剧早已不是悲剧,如今先生已年逾百岁,三人的情感可能早已尘封在先生内心深处,天人永隔并没有让先生觉得阳世的无趣,反而,她带着这份深深的眷恋,让人生至今依然在继续。

作品介绍

《我们仨》是钱钟书夫人杨绛撰写的家庭生活回忆录。这本书以简洁而沉重的语言,回忆了先后离她而去的女儿钱瑗、丈夫钱钟书,回忆一家三口那些快乐而艰难、爱与痛的日子。全书想要向读者表达的是:

家庭是人生最好的庇护所。

关于我们仨的读后感 篇4

杨绛先生饱含着对两位逝去至亲的真挚情感,过滤了那些让人撕心裂肺的创痛和无法直视的煎熬,从普通人的情感和视角出发,为我们呈现了人世间最平凡也最真挚的夫妻之情,父女之爱。编辑精心编排编辑了我们三篇读后感想中的200篇,为您提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断断续续的读完杨绛先生的《我们仨》,文字朴实,娓娓道来,用尽一生来诉说自己的情感。没有歇斯底里,没有惊天动地,喜欢滋润东西的感觉,喜欢你我身边的生活。

武功的最高境界是无招可赢,而文章的最高境界大概就是用最简单的话去冲击你最柔软的心。

这本书直中“要害”!

本书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我们俩老了。 第二部:我们仨失散了。 第三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当一位女性经历这三个阶段,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请原谅我用知乎体)?

女儿离去,爱人撒手,自己坚守。组织这个孤独的世界并与之相处

她说:我一个人来思念我们仨。

是的,思念;一个人来。

很早就知道这本书,头几年,我很不愿意去触碰这类书籍,因为内心的恐惧从未离去。

随着时间的冲刷,我也慢慢能感知生活,体味生活的本质,正如:人间不会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杂着烦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

大家都晓得,人都会离去,不知道会在哪一刻。于是我们用尽了自己的一生去追求,追求自己想要的欲望。

事实上,我们都需要停下来问问自己,我们要做什么?

杨绛先生谈到她的追求:我们家很简单,我们三个很简单。我们于是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

碰到困难,我们一同承担,困难就不复困难;我们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这也是我向往的一种生活。

现实的情况有时候往往背道而驰,太多的因素导致我们无法去简单的选择。

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欲望越来越强烈,难以控制。

很多人会焦虑,会着急,会迷惘,会挣扎。

可是有卵用?

杨绛先生回答:年轻人,你的问题是你读的太少,想的太多。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媛去世。一九九八年末,钟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的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

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做“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写到这里基本结束了,可是生活依然还要继续。

这本书,朴实的文字里处处透漏着一种悲伤,那种悲伤似无奈又似坦然,关键还能给人勃勃生机。

一个耄耋老人经历了人生那么多苦难,还能如此豁达淡然的处世,并沉心的去做学问,这是我辈应该好好学习。

求知若饥,虚心若愚大概是说的这样的把。

你想过什么样的生活?你应该努力追求它。你赶不上的是你的能力。

愿内心更加强大,做一个有趣的人。

多锻炼,多读书,多思考。

在杨绛老先生今年 5月25日逝世的那天,整个朋友圈都在**她鸡汤体的《百岁感言》当然后来证明根本不是她说的。当时,我也突然冒出一个类似的问题:”活过一个世纪,会是一种怎样的人生体验?

”对世事变迁有更深刻的洞悉吗?对人生百态有更细致的体味吗?

或者,看到世界上更多的丑陋?承受更多的生死之痛?

带着好奇的态度,我也搜索了一下,结果发现有些人问了类似的问题。受访者根据自己的经历,描述自己遇到的百岁老人,大多是老人或亲戚、邻居等。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点:

1、朋友越来越少,因为都活不过他(她);

2、儿孙越来越多,四代以上同堂不在话下,亲孙、外孙、曾孙甚至曾曾孙多到记不住;

3、阅历足够丰富,亲身经历过晚清**,电视里,我们定义的古装剧,在他们看来,就是儿时的时装剧。

4、生活***好,性情舒缓,身体健康。

记得一位答者分享了他的百岁太奶的人生信条:“饭吃半饱,酒喝微醺,与人为善而不过分热情,严于律己又不十分苛刻。”

在我们的印象中,大多数百岁老人应该是普通人,生活在安静的环境、新鲜的空气、落后的经济和较少**的地方,如广西巴马。因为在大多数人眼里,平凡、平淡、淡定这些都是长寿的必要条件。

而风生水起、功成名就的人,往往不太容易高寿,可能是因为,不管哪行哪业,欲望与权势,烦恼与成就,压力与声望,都是相伴相生的。或许,这也是上苍公平的地方。

以我有限的认知范围,为大众所熟知,为后世所传诵的百岁老人,只有三位,他们虽说经历了人生的波折起伏,大开大阖,但是大部分时间远离了权势与争斗,或者早就对这些风轻云淡啦!

张学良、宋美龄,还有一位就是杨绛。

手头的这本《我们仨》已经放在床头好几个月了。直到得知老人去世的消息,我才记起,读完了。

我们三个人是指钱钟书、杨绛和钱远。他们分别是文学泰斗、翻译巨匠和建国后外语高等教育的拓荒者。可谓学贯中西,名师大儒之家,可是这本书充斥的却是儿女情长、父女嬉闹、相濡以沫这些再平凡普通不过的日常生活片段,以及世事沧桑、家国变故中的辗转与艰辛。

丝毫没有彰显学识的引经据典和对留洋经历的炫耀,如同一个邻家老太太在跟你平淡地讲述她的一生,平淡到像在讲述别人的故事,你只有在字里行间细细体味,才能读出她隐藏内心深处的那份悲怆和凄苦。

这份隐忍和平和,非学识和修养到达一定境界的人,是无法做到的。

在第一部分,我们老了:我们描述了一个老人经常梦到的梦。我生命的另一半,突然分开,在梦中焦急地寻找。

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或许她已预感到,不管是执手终老的夫妻,还是顽皮嬉闹的女儿,所有的相聚都会有离散的那一天,这样的梦境早晚会变成现实。

第二部分我们仨失散了:一个更加独特的万里长梦,在这个神奇的梦境中,那条古驿道上,现实与梦幻相互交错,他们仨最终在古驿道上相失。但无论谁,魂牵梦萦的都是那个他们曾经共同的家。

人生,一切如梦如幻,如雾亦如电,应做如是观。

第三部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回忆了她和钱钟书从最初的负笈海外,相知相守,生育女儿,学成回国,到执教清华,谨小慎微却又不失风骨地熬过那段黑白颠倒的岁月,家国的历史,时代的变迁中,每个人都像浮萍一般无助与脆弱,连大学者也不例外。

直到这个高知家庭熬过了浩劫年代,生活终于回到正轨,并越来越好。但就像所有的故事在高潮时都会跌入谷底一样,他们最终都会迷失,只剩下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

读完掩卷,内心久难平复。

一辈子很短,百年的人生写出来不过薄薄的一本,更何况我们?

关于我们仨的读后感 篇5

这个暑假,我读了杨绛的《我们仨》、《洗澡》等一些著作。有一些感触,写在这里,是一种总结,也算是一种回顾。

杨绛是钱钟书先生的夫人,是钱瑗女士的母亲,《我们仨》就是她写的他们家的一些故事。在这些故事里,每句话,每个字,都透着浓浓的亲情气息。

整本书的开始是一个“梦”,一个“长达万年的梦”,梦的主要内容是作者与她的家人在一条古栈道上的离离合合、聚聚散散。一开始看的时候,我看不懂她的那个梦是要说明什么,只是看字面的意思,就当看一篇小说。但当我看到后面的内容时,我才明白,这个梦是她们一家在一起走过的最后一段人生路的写照。她欲扬先

抑,开篇就抓住了我的心,激起了我阅读的兴趣。

杨绛的写作风格和我以往见到的许多作家的风格不同,前一段时间我看余秋雨的文章比较多,他的文章总是在表象中寻找内涵,寻找风景之后的文化,寻找大背景、大道理的。他追求的是“大”,还有许多作家群起效之,结果却都丢了自己的风格,又学不到他的“大”,所以余秋雨得以闻名。而杨绛不一样,她注重细节,从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下笔,看似零散的点点滴滴,都可以成为她文章中的亮点。而这些点点滴滴,正是我们平时觉得不足挂齿的那些片断,但杨绛却可以把它们串在一起,就像把散落的珍珠串起来,就变成了一条项链。她不直接抒发感情,不直接议论人事、阐述道理,她只是从容地叙述,将那些她家里的小事娓娓道来,变成一篇篇的文章。但就是这样细致的、不动声色*的讲述,使读者有了更多理解、想象的空间,她所要表达的主题也在这样的讲述中慢慢地浮上水面。

这本书的内容我也比较喜欢,字里行间满满的全是要溢出来的亲情。我很珍惜亲情,很爱我的爸爸妈妈,很喜欢幸福的家庭生活。所以这本书的内容也算是配合了我的心情,所以特别喜欢。

杨绛的书我还在找着看,她的作品风格是我比较喜欢的风格。我从她的书中也学到了很多。的确,珍珠每个人都有,但是项链却是珍贵的。因为许多人都对自己的珍珠视而不见,任它们散落,却不会将他们串起来。所以我正在学,学会了串珍珠,就拥有了项链。

关于我们仨的读后感 篇6

一直以来,特别想拜读杨绛先生的《我们仨》,可是因为种种原因搁置了。周末,难得的偷闲,于书店终于淘到了。看完后,内心难免有些凄凉,杨绛先生把这本书,称为我们仨又在一起了,这是多么强大的淡定和从容。

他们有过欢乐,有过心酸,有过痛苦,有过幸福。用杨绛的话说,世上好东西不牢,彩云易散,釉面易碎。他们仨最终失散了,曾经的家,成为了以后的客栈,曾经的“仨”成为思念的寄托和重逢。

一个求索的漫长梦想,一个朴素温馨的文人家庭,从相聚到相助,从相聚到迷失。一语中的说透了一个三口之家的经历坐标。如果幸运的话,我们将有机会体验命运的坐标,并准时到达。

杨绛最后说: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当杨绛先生知道自己的人生即将归来时,她说: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个人将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就和益处。我们曾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

人生最美的风景是内心的平静和平静。我们曾经期待外界的认可,最后我们知道这个世界是我们自己的,与别人无关。

难怪钱钟书先生说:最才的女,最贤的妻。

春蚕一生,繁花一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

踏上岁月的风火轮,我们的脚步总是那么匆忙。转眼间,我们就进入了80后的中年。站在这里,有老人和年轻人,有压力和负担,有幸福和快乐。生命中的五味杂陈,也许都浇筑在生命的这个时间节点。

活着的人,要当好自己的角色,珍爱生命,爱护家人,努力奋斗。

不要在奋斗的年龄坐享其成,不要在奋斗的年龄虚度年华。人生这趟不知何时到站的列车,会在很多的不经意间,让你永远失去爱的能力和奋斗的资本。

人生没有彩排,只有直播,一旦谢幕,就永远没有机会。我们不知道我们是在哪一站下车,也许很长,也许很短。

俄罗斯歌曲《多想活着》里面这样唱到:你知道吗?想活着,活着就是爱,你陪着每个人。

你知道吗?想活着,在黎明,醒来和你一起煮咖啡。对于离去的人,他们多想再来一次重生的机会,逢春重绽放,长成新生树。

所以我们活着的人,也要珍惜自己的生命,即使我们很渺小,如青苔开花,也要学会牡丹开。因为“如米小”的苔花,不是“学”牡丹,而是在生命的每个时刻努力开成牡丹。

关于我们仨的读后感 篇7

王燕艳的一本好书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进的道路,给了我们许多启示。《我们仨》是钱钟书夫人杨绛撰写的家庭生活回忆录。1998年,钱钟书逝世,而他和杨绛唯一的女儿钱瑗已于此前(1997年)先他们而去。

在人生的伴侣离去四年后,杨绛在92岁高龄的时候用心记述了他们这个特殊家庭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结成回忆录《我们仨》。

这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中,作者以其一贯的慧心、独特的笔法,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第二部分,以平实感人的文字记录了自1935年伉俪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丈夫逝世,63年间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

杨先生的确以“我们仨”自豪:“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我们仨都没有虚度此生,因为是我们仨。”这话绝不是寻常家庭关系的人能够说出。

这话也绝不是寻常生命态度的人能够说出。读整本书时,我听到的始终是这一声仿佛轻声自语的叹息:”我们仨失散了,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

有人说,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你已经习惯了和你爱的人相处,仿佛日子会无限期地延续下去。忽然有一天,你心头一惊想,起时光在飞快流逝。正无可挽回的把你、你所爱的人以及你们共同拥有的一切带走。

于是,你心中升起一种柔情,想要保护你的爱人免遭时光的劫掠。你还深刻感到,平凡生活中这些最简单的>幸福也是多么宝贵,有着稍纵即逝的惊人的美……

在苦难面前,生命的得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是过去的浮云

总之,读完这本书,我有了深刻的理解。我认为在生活中,教师不仅需要勤奋奉献的精神,更需要在平凡的教学中积累、思考、总结和升华的能力。第三,做工作的主人,要忠于工作,要有信心。忠诚就是工作时真诚负责,尊重学生。

工作时对自己要自信。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无论前途多么渺茫,他们总是相信自己能把理想变成现实。自信使我们决心更坚定,自信使我们意志更坚强,它给我们思想以力量,给我们>克服困难的>勇气,促使我们立刻采取行动把可能变成现实。

  • 关于《我们仨》的读后感3篇
    在怀念往日的生活,杨先生的笔触总是平缓的,温暖而洋溢着幸福的味道,像秋天的落叶林,像冬日礼拜天阳台上晒到的阳光,那样柔和而问心,即使如”*****” 那段年岁,在她笔下,也因家人团聚而平缓。”我们仨”不止一次用平凡打动我,仿佛我也成了他们家空气中的尘埃,跟随他们在流转的年岁中浮动。谁都看得出,这...
  • 我们仨读后感精选9篇
    杂文852的编辑为您带来一篇关于“我们仨读后感精选”的精选内容,最近刚读完作品,他的文笔力遒劲雄健,酣畅淋漓。 读后感是对作者、书籍、读者的一种评价,如何写一篇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读后感呢?请将本网页的链接加入到您的浏览器收藏夹中!...
  • 我们仨读后感范文集锦7篇
    怎样去借鉴优秀的读后感范文模板呢?读完作品之后,我们感觉到自己的思想得到了升华。 重新审视自己的过去并写下感悟,如果你对“我们仨读后感范文”感到好奇以下是为你准备的相关资料,我相信这篇文章会为您带来一些惊喜!...
  • 我们仨读后感模板9篇
    阅读作品,我们会对作品有一定自己的认知。 撰写读后感时,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表述个人感受,杂文852的编辑为您准备了一份详细的“我们仨读后感模板”介绍,如果你觉得这个信息有用请不要吝啬你的分享让更多人受益!...
  • 我们仨读后感如何写合集6篇
    关于写作,有人喜欢用华丽的辞藻堆砌,仿佛是为了掩盖贫瘠的思想情感,又或者是展示自己庞大的阅读量。有人喜欢用最平实的语句,去描绘最真挚的情感。因为简简单单才是真,而情到深处自然就浓了。杨绛先生的文字就属于后者。二零零二年出版了这样一本书,它出自一位九十一岁老太太之手,篇幅很短,只有十多万字,内容也很平...
  • 《最好的我们》读后感合集(7篇)
    所有的快乐似乎都与高中有关,所有的青春似乎都与高中有关,对于走这条路的人来说,高中是最好的时光。我不知道是不是所有的人都拥有着一个兵荒马乱的青春,那里有着最美最纯的友谊,有着小芽破土来到这世界的羞涩暗恋,有着迷惘,有着失意&&仿佛好像人一生所要经历的,都先尝试了个遍。然后,成长。耿耿和余淮,简单...

我们仨的读后感推荐

  • 《小黄鹂鸟》读后感(精选9篇)

    2024年01月22日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读后感

    2024年01月21日

  • 《论语》的读后感言汇总

    2024年01月16日

  • 《父亲》读后感9篇

    2024年01月11日

  • 重读近代史读后感精选

    2024年01月0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