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852 >地图 >读后感 >

遥远的救世主读后感

《遥远的救世主》读后感

杂文852
阅读 679

相关推荐

《遥远的救世主》读后感(精选3篇)。

一篇优秀的作品读后感应该注意哪些要素呢?当阅读了作者写的作品之后,往往会有很多领悟。 读后感我们对作品的感悟和体验,也是对作者的一种尊重和致敬,杂文852对众多资料进行了筛选最终呈现这篇“《遥远的救世主》读后感”。

《遥远的救世主》读后感(篇1)

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品一杯好茶,清淡入口,余香不绝,由不得你不去回味,不去深思。就如同在夜空凝望,不是你用眼睛去看星星,而是满天星辉已悄无声息地绽放在你的心底!

因偶然的机会打开了这本叫做《遥远的救世主》的书,很快就沉浸其中不能自拔,就如同在漆黑的夜里,为只是翻看玄幻小说、穿越电影、玩网络游戏而打发时间的生活突然点亮了一盏明灯。虽灯光幽微,却清晰的照亮了脚下走过的路是多么虚浮和迷乱。如同书中所说的,认识了这个人,你就等于打开了一扇窗户,能让你从此学会思考,学会感悟。在该书中,既有做人的道理“自性自在,不昧因果”,也有做事的原则“随缘惜缘不攀缘”,更有对宗教的理解和经商的剖析。

当然,既是随想,就有自己的思想存在,就有自己不同于作者的观点存在。没有大的架构冲突,只有一些人物的处理想法。第一,芮小丹为什么只能以自杀为结局?书中用丁元英的话说是“她觉得自己没用了”,那她就真的是无用了吗?她失去的只是双腿,残缺的只是作为青春标志的容颜。但这就是她要结束自己生命的理由吗?

首先,她这是对自己爱情的不自信!从书中可以看出,她和丁元英的爱情绝大部分是建立在感情的交融与思想的和谐交流上的,就像芮小丹说的“不要把所有的记忆都停留在床上”。她们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所以,她的身体的残缺并不影响她们可以继续享受属于她们的精神爱恋和交流,更不用说,还有维纳斯那种极致的美摆在那里例证着什么。其次,芮小丹是自私的!她觉得自己洒脱的一枪结束了生命,既没有给别人留下负担,又没有给丁元英留下难以收拾的局面。可她想过没有,既然她是如此的爱着丁元英,丁元英又是如此的爱着她,那她的离去,给丁元英留下的会是什么呢?只能是无尽的悲伤和永远摆脱不了的思念,只能是让她自己深爱的人终生生活在沉重的追忆中!

第二,丁元英在接到芮小丹电话时的反应,我不觉得这是对芮小丹的理解和别无选择,在自己最爱的人面临生死选择的时候,所有的高尚和大义都是浮云,生命的价值是世间所有的理由都不能诠释和放弃的,更不用说是自己最爱的人!在那个时候,他的反应只能是让芮小丹规避风险来首先保证自己的安全,在这个前提下才能去尽职尽责完成工作。那个时候最基本的对挚爱的人的反应都不应该是理智和冷静的!当然,这样的描写更能展示作者对人物性格的把握和制造剧本的出人意料,但,却违背感情基础!

第三,对于林雪峰处理官司败诉的作法,尤其是最后的结局,让我感到困惑。林雪峰是一个经历了最底层的拼杀,而最终依靠严谨的态度和不屈的斗志走向成功的人。在这种经历的背景下,他最不缺乏的应该就是失败的挫折和磨砺。更何况,书中对官司结束之后的合作,也点明了最大的受益者是乐圣。这一点,以林雪峰的商业眼光不会看不到合作之后的情势!另外,林雪峰能在创业之初,就提出“乐圣只有矛没有盾,营销的策略就是进攻进攻进攻”,如此昂扬的斗志下,不会掩盖着一个一败即溃的灵魂,他完全可以吸取教训而选择在未来的商业战场上继续一比高低,而不是选择那些冲动幼稚和充斥着江湖习气的自杀来让自己永远背负着失败者的烙痕!第四,在看到刘冰接过丁元英递给他的那个所谓的内幕证据的时候,我掩卷沉思了许久,以我对丁元英的理解,他是不会放任自己的朋友置于别人的枪口和刀尖下的,更不用说这把枪和刀还是自己递出去的,面对的还是自己挚爱的人最亲密的朋友。这个桥段的设计,我个人理解是丁元英对刘冰的考验和送给他的最后的机会,把握住了,刘冰就会最终放弃曾经的狭隘和自私,走到朋友的圈子中来,把握不住,那就是开启了自己的地狱之门。只是对档案袋中的材料,我的猜测和作者有了分歧。按我的猜想,丁元英放在档案袋中的资料应该都是一些虚无缥缈,让人分不清真伪的东西。因为,在刘冰去要挟欧阳雪之前,万一会打开看看呢,如果是白纸,那后面的情节设置就都会变得没有意义了。但如果在这里放上一些以这个刘冰的思维能力分不清真伪的所谓的内幕在里面,却可以让他在疯狂的道路上继续疯狂下去。丁元英送给刘冰这些所谓的内幕资料之后,可以放在其他地方一些击溃这些资料的影像,来让刘冰的丑恶彰显在世人面前,也更能真实的击溃他的所有的贪婪和欲望,为欧阳雪和肖亚文扫除一个潜在的随时可能会背叛的敌人。

猜测只是猜测,随想只是随想,个人的好恶也掩盖不了这本书中人物的活灵活现和境界的傲雪凌霜!

感谢豆豆,感谢丁元英,感谢把这本书带到我生活中来的朋友!

《遥远的救世主》读后感(篇2)

在我看来《遥远的救世主》是作家豆豆最著名的作品,也是最能反映她对于“文化属性”的理解及观点的作品。全书通过讲述商业奇人“**英”和天国的女儿“芮小丹”因一张唱片结缘发展成爱情的“发烧友”,从扶贫公司“格律诗”公司在强力“杀富济贫”下,与名族音响品牌“乐圣”公司之间的商战事件,引出了人们对于“得救之道”的讨论,和关于“文化属性”的思考。后在05年根据这本书改编的电视剧《天道》在国内热播。

我把它推荐给我身边的每一个好朋友。我认为这么好的作品不应该被遗忘。这本书对不同文化属性的人物在面对同一件事情的不同思考方式以及处理方式,得到不一样的结果,这看似是命运实则又是必然。其中涉及很多关于宗教、传统文化的思考。

我想先以我最喜欢的三个人物为线索来分享我的一些感悟,当然,我并不敢为书中的人物下判词,只作为自己一些感悟的分享。

看完这部电视剧,我完全被王志文叔叔团团围住了。这个人物是这本书的灵魂人物,关于这个人物,我只能说,他高明而自知自觉,但是他的高明太过独到而很难有知己,用书中韩楚风的话说是“更高级的哲人独处着,这并不是因为他想孤独,而是因为在他周围找不到他的同类”用时下的话,因不可复制无法传承,而成为绝版。说到高处,他的逻辑是扒拉人灵魂中的一件小事。不能说,因为说错了。

说到简处,大道至简,万物发展皆有律,按规律办事。

肖雅文可以说整部戏里我最喜欢的女性角色,毕竟芮小丹是“天国的女儿”,太过美好的事物最好的归宿往往是毁灭,因为毁灭所以不容玷污、因为毁灭所以永恒。欧阳雪呢,似乎多了一丝丝柴米油盐味儿,少了那么一点点阳春白雪的感觉。雅文似乎是这两者之间有更为平衡的体现。

而且雅文的成功是可学可复制的。我之前说**英的“得道”是自觉自知的,这种自觉自知多少有天时、地利、人物命运和那点“慧根”共同发酵的,而雅文的“得道”却是看到、悟到、学到。她的命运发生的改变,既有自身“结善缘种善果”的初心和一点点运作成分,又有自身本身素质过硬的前提条件,这无疑是给了每一个站在井底的人一种可以爬上井沿儿的可能性。

其实在全书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冯世杰。这似乎很奇怪,但让它去吧,因为我的成长环境和我原来的家庭都很像冯世杰。在我看来冯世杰是底层小人物的行为典范,却有着不世俗的初衷,有着一份难得的“真”。

从某种角度来看,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道”,是每个人的头脑中的主宰,是一个人的文化属性、价值体系、道德底线。也有一套自己“为人处世”“行事作风”的“术”。

冯世杰是最先有拉拢芮小丹、接近**英的企图,这些“术”让他看起来演技拙劣、不够憨厚,也引来**英的那句“你说咱俩谁成心的?”在芮小丹那儿也碰了一些灰。而他的“道”却很不俗,他是真想为“王庙村”做点什么,不得不说这个“道”让我没办法讨厌他。

这并不是出于道德绑架,我不能抨击他,而是这个社会“有招有术”的人是在太多了,冯世杰只算是演技拙劣的小角色,而有“道”有心的人却很少。

他自然自知没有能力拯救王庙村的能力,也不懂“大爱不爱”的道理,即使这样他也愿意卖力表演求一个机会,而且他实际、他肯干、不怕失败,是多少传统农民的写照。叶小明是个聪明人。刘冰是一个爬上井边,看着井边,流回井底,换上身患绝症的人的人。冯世杰之所以能走到最后,是因为他的初衷。

其实这本书,真的不好讲,天国的恋情、神话礼物、杀富济贫、得救之道都不足以盖之,书中关于文化属性、关于宗教、关于传统文化的解读,也很难去讨论,因为一说就错,还是很推荐大家可以去读一下,电视剧版的现在也可以找到,只是删减了很多片段。

如果用一句话总结的话:它给了我一个新的视角,就像开了一扇窗可以看到一些不一样的东西。

《遥远的救世主》读后感(篇3)

古人说“半部《论语》走天下”,可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就敢说一部《遥远的救世主》就足以闯荡天下。

我从来都是一个理智高于感情的人,对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故事没有多大的感冒,书中**英一再强调的“文化属性”我也似懂非懂。震撼我的其实就是书中涉及的“得救之道”的问题。从来没有救世主。所谓救世主其实就是你自己。

这个问题可能涉及到文化属性的问题。杨莹认为,强势文化造就强势,弱势文化造就弱势。这是一条规则,也可以理解为天道,而不是人的意志。也就是说,要想成为一个坚强的人,就必须依靠自己的文化修养。

“有道无术尚可学,有术无道止于术”,这可能就是王明阳、刘冰等人最终结局的根源吧。

**在改编成电视剧时更名为《天道》,我觉得这个名字本身就是对这本书的高度评价。读懂了谁是救世主就是读懂了天道吧!

奢华如此的女人,是天国的女儿

在与歹徒搏斗的过程中,人民警察芮小丹被炸残、毁容,在失去了与歹徒搏斗的能力后,她毅然决然的将枪口对准了自己的胸口,芮小丹的生命就这样被定格在了28岁,生命的春天里。林徽因活了四十一岁,集美、才、情于一身的她成就了“人间四月天”的佳话,这么说来芮小丹连“人间三月天”还不够。不是,人间哪有“当生则生,当死则死,来去自如”的洒脱女孩呢?

她是天国的女儿,降临人间,哪怕只是流星一闪,昙花一现,也要光照万里,艳压群芳。不,这些都不是她的本意,她只不过是按自己的意愿活了一次而已,该拥有的义无反顾的去追求,该放弃的也果断决绝的放弃。谁能奢华如此?

对于一个女孩来说,天生的美丽是一种罕见的奢侈。天生丽质有一位著名导演的父亲。上帝如此爱她。她没有说她一定要感激,但至少她应该安全地享受它!这可是别人几十年都奋斗不来的!丹毫华的芮小丹并不欣赏,拒绝了父亲为她铺就的星光大道。

她放弃了自己的美容资源,避开了父亲的光环,选择了女孩们害怕的刑警职业。她想用自己的汗水来实现自己的价值!

——奢华如此的女人不多吧!

不仅如此,芮小丹的母亲已经拥有德国国籍,完全有能力也需要芮小丹长期留在德国。拥有了德国的长期居留权意味着可以享受德国社会的一切福利待遇,这可是大量高智商高能力的中国留学生削减了脑袋想钻进去的地方。可对于这样的锦绣前程,芮小丹偏偏不放在眼里:

在德国,无论我多么努力,我只是一个边缘人,无法融入德国的主流社会。我宁愿回中国当警察。虽然我有苦又累,但我的生命随时都有危险,但我感觉自己像个大师!

奢华如此的人不多!

在古城做警察的芮小丹,是公认的“警花”,可以说有权有色,连那个正天大厦的总裁韩楚风在第一次见到芮小丹时也禁不住赞叹“比传说的还美”,她的身边应该不乏优秀的追求者。可芮小丹偏偏选择了**英,这个又老又怪,痞性十足,离经叛道,有过离婚经历还对女人有着根深蒂固的偏见的“鬼才”。父亲的怀疑,母亲的担心,动摇不了芮小丹对丁原英的爱,只是为了爱,没有欲望,没有要求,没有技巧。

爱情的唯一礼物就是奢侈:在贫困县的贫困村王庙村为丁原英写一个神话,并给自己读,因为她知道丁原英不能住在古城里。正是这个神话在中国商界和经济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一场关于拯救之路的大辩论浮出水面。这是一场触动人心的伟大辩论!

正如丁原英所说:金银首是不足以修饰你这样的女人。聪明如你的女人不多,奢华如你的女人更不多!

拥有这样礼物的女人够奢华吧!

“只要一天为警察,你就没有避险的权利。国家机关不缺一个迟早会被淘汰的女刑警,但社会上会有一个优秀的刑侦作家。”丁原英曾经劝芮小丹放弃刑警改做作家。

“演员演砸了可以再来一次,警察呢,再来一次就没命了。你天生就是个当演员的坯子。”她的父亲也这样劝她。

她自己呢?聪明的芮小丹很清楚自己面临的风险,但她能否因为怕死而放弃自己的理想?

奢华的女人才这样任性!

当她尽力与罪犯搏斗时,她失去了双腿,严重破坏了自己的能力。她的增援同事赶到现场后,她选择了自杀!一朵鲜花在最娇艳的时候遭遇了暴风雨,与其容貌尽失、伤痕累累的活着,被人同情,被人照顾,不如留给心爱的人一个最美的念想。

鲜花猝然凋零。消息传来,自己标榜了多年“不想摧残女人,也无意于被女人摧残”的丁原英一口鲜血喷涌而出!这是真正的伤心呢!

“当生则生,当死则死,来去自如,丫头,不简单呢!”面对着小丹的遗像,丁原英这样感叹。

奢华如此的女人,是天国的女儿!

我想到了那句偈子: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

芮小丹,你本来就是天国的女儿!

精选阅读

遥远的救世主简短读后感精选(7篇)


读完作品之后受益匪浅,对于作者作者有更深了解。这时候你就可以写一篇自己的读后感,来和更多的人分享你的读书感悟,在本文中我们将从多个角度来分析“遥远的救世主简短读后感”,本文供您参考建议收藏以备不时之需!

遥远的救世主简短读后感(篇1)

遥远的救世主是一本引人深思的小说,作者以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深邃的探讨主题,带领读者思考现实社会中的许多问题。在我的多年工作经验中,我深感现实与小说中的情节呈现出一定的共鸣,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来谈谈我的读后感。


小说中对现代社会中人性的描写令人深思。作者以一个“救世主”形象为线索,通过一连串曲折的故事情节,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现实社会中的各种问题。读完这本小说,我开始思考一个问题,什么是真正的救世主?是那些被赋予权力的人士,还是那些平凡而善良的普通人?在工作中,我常常看到那些有权力的人利用职务之便,追逐私利而忽略了对他人的关怀。而那些平凡而善良的人,却默默付出,帮助他人,让他们感受到真正的温暖和关爱。因此,我深信真正的救世主并不是职位或身份所代表的,而是那些心怀善意、乐于助人的人。


小说中的人物塑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作者都刻画得惟妙惟肖,使人物在情感和性格上都显得非常真实。读者们可以从小说中看到各种各样的人物,有憎恶世俗的“救世主”,有被压迫的弱者,也有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者。这些人物形象使我想起自己工作中遇到的人,有的人对他人充满善意和耐心,有的人只顾自己的利益而不顾他人的感受,而有的人则在不自知中伤害他人。通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我继续认识到人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也更加理解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再次,小说中的情节令我深思。作者以救世主这一神秘而神奇的形象为引子,通过一系列曲折的情节,揭示了人性的各种弱点和社会存在的问题。他写到了有关权力,金钱,道德和正义的思考。在这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我经常看到人们为了追求利益而利用职权,以至于伤害了他人的利益。而在小说中,救世主扮演着一个神秘而力量强大的人物,他能够化解人们的痛苦和困境。这让我想到,或许一位真正的救世主在当今社会是非常需要的。


小说中的语言运用也值得赞扬。作者运用细腻而哲理的文字,将复杂的思想与情感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读者不仅可以从小说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感,还可以通过阅读获得一种心灵的启发和引导。在我的多年工作经验中,我深知与人交流的艺术是多么重要。通过精心选择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可以更好地与他人进行沟通,获得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小编认为,遥远的救世主这本小说给予我很多启示,不仅让我重新思考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中的问题,同时也让我反思自己在工作中的表现。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更加注重对他人的关怀和帮助,积极传递善意与正能量,以期能成为一个真正有益于社会的救世主。

遥远的救世主简短读后感(篇2)

去年在对认知的学习中,让我开始痴迷追求先知先觉的智慧。比如身边有些沉得住气、慢的下来的品牌,他们这么多年之所以能熬过来,这两年大放异彩,不是因为比别人有毅力,而是因为他们想得清楚,看得更远。所以经常寻找着一种智识和能力,去观察、反思自己被局限的生活,去发现和实践更多成长和成才之路。年底,好友陈武给我推荐了一本《遥远的救世主》,通过小说的形式,完美的故事编排,精彩的情节设计,将“认知”诠释的淋漓尽致。自然而然,对这本书更是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一口气看完后,可谓酣畅淋漓,年后又仔细回味了一番,非常有深度、有智慧的一部小说。

在此,我有必要简单介绍一下小说情节纲要。一位年轻美貌的女警察芮小丹受好友肖亚文之托,为其上家老板丁元英在古城租一套临时住房。这个丁元英是个非同凡响的人物,他利用德国金融公司的股份资金和自己的头脑运作私募基金公司,在中国股市掠夺式的经营。仅11个月,就挣得了近乎一倍的利润。相当于他掌握了取款密码,把中国股市当做他的提款机。在这个疯狂挣钱的过程中,他那颗爱国心和金钱欲望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最后以冻结513.6万马克(全部收入)三年的代价中止了这次合作,决定远离喧闹的都市,到京城附近的古城隐居一段时间。

在丁元英隐居期间,芮小丹对他的态度从客气、遗忘、好奇到吸引,几次接触后,特别是无意中听了丁元英的那套高档音响后,被一首《天国的女儿》那纯美的音乐打动,感受到心灵的震撼。于是开着警车遍寻古城所有音响店,想买一套同样的音响,同时也认识了一批玩音响的发烧友,但也因此影响工作而受到停职反省、扣发工资的处理。在这个短暂的接触中,她看到丁元英的文化、气度、思想深度都超凡脱俗,也顾不上好友肖亚文当初的提醒,不顾一切地地爱上了他。

也许是为了明白丁元英所论述的文化属性,更为了能和他相处得更长久一些,芮小丹决定向丁元英要一件特殊的礼物:让丁元英在王庙村这个贫困县里的贫困村写一个脱贫致富的“神话”。为了揭示文化属性,也为了一份爱,丁元英精心设计了“北京格律诗音响有限公司”和“王庙村音箱生产基地”这两个法律上相互独立的实体,对中国名牌乐圣音响公司采取一种“杀富济贫”的方式来完成这个“神话”。在这个过程中,将要发生的诉讼官司以及胜诉的必然、格律诗公司几位原始股东的淘汰出局、与乐圣公司的最终合作等等都在丁元英的预料之中。面对丁元英合理合法的运作方式,面对丁元英简单简洁的处理过程,芮小丹开始深入思考文化属性和救世主的问题了。就在礼物即将完成时,芮小丹在一次与通缉犯的偶遇中被炸残毁容。为了爱的永恒,芮小丹开枪自杀。而丁元英则伤心吐血,最终也离开了古城。

故事的结局是格律诗音响有限公司强行进入市场,一鸣惊人成为品牌。在与格律诗公司官司中,乐圣公司败诉,董事长林雨峰驾车自杀。格律诗公司由肖亚文任董事长兼总经理。为了利益,乐圣公司最终与格律诗公司和王庙村合作。最后让我们读者围绕得救之道,对文化属性、传统观念的认知进行了深度反思。

通读整部小说,我直言不讳,自己的焦点并不在几近完美的芮小丹身上。虽然她性格上独立自尊,工作上出色尽职,生活上潇洒从容,真诚善良,敢爱敢付出,其所作所为,可谓自性自在,坦然面对生活的一切安排,堪称“天国的女儿”!但自己还处在追求改变自己,实现梦想的阶段,兴趣点自然在对事物发展有严谨思维和准确判断的丁元英身上。他见解独特、运筹帷幄,才华横溢,连五台山主持大师都这般评价他的品性:“身上三气居中,三分静气,三分贵气,三分杀气,还有一气住于身中,游离心外—一分痞气”。在此我想从四个方面分享自己对认知、对丁元英的推崇,以及对小说的整体评论。

一、我不会去忌讳任何神话

这句话还是自己在一次阅读中偶遇的,曾经只因为听起来非常有个性,梦想着自己就是下一个传奇,所以把这句“我不会去忌讳任何神话”作为各种平台主页上的个性签名。而今,我觉得这句话最适合丁元英了,尤其是他对神话的定义:这世上原本就没什么神话,所谓的`神话不过是常人的思维所不易理解的平常事。之后在送给芮小丹礼物(为王庙村写一个脱贫致富的神话)的时候,就是这样践行的。实现整个“神话”的过程中,丁元英并没有任何能让人感到神的招式,更没有什么神奇的魔术,每一件具体的事都是普通人能够做到的平常事”。丁元英过人的认知能力就在于,他全部在公平公开的条件下,合理合法的操作,一切都非常普通,一切都是顺应自然规律的,没有任何秘密可言,更不存在违法之处。所谓的神话,竟然只是这么简单平淡。虽然这种“劫富济贫”的得救之道不具有推广性,但他让市场规律打开农民的眼界,让王庙村脱贫致富的事实,还是很有说服力的,至少说服了我。

其次就是帮助好友韩楚风上位的谋划,那段对文化属性的分析可谓入木三分。将《矛盾论》应用到职场,以退为进,避开成为主要矛盾,让时间积累威望,然后再顺理成章上位。第二个地方应用《矛盾论》就是提前将公司和农户两个独立开来,只有产业链上下游的合作关系,而并非雇佣关系。避免让生产环境、劳动法保障成为农户和公司之间的主要矛盾,这就是理论指导实践,他对人的社会文化属性问题的见解是如此地独到而精辟。一切在后人看来的“神话”,其实都是认清自然规律,实事求是,简单平淡的事情。

二、腹有诗书气自华

早期这句话并不是自己心中的主流思想,受农村“读书无用论”的侵蚀,一直觉得“百无一用是书生”。如赵括纸上谈兵,马谡失街亭,孔乙己的迂腐,到改革开放后的“初中肄业当老板,大学毕业来打工”等宣传。直到后来到了大学,才慢慢改变这种偏见。而《遥远的救世主》中丁元英的一言一行都在证明着这句“腹有诗书气自华”。其中让我反复吟读的莫过于饭桌上那段《自嘲》:

本是后山人,

偶作前堂客,

醉舞经阁半卷书,

坐井说天阔。

大志戏功名,

海斗量福祸,

论到囊中羞涩时,

怒指乾坤错。

一首《卜算子》词,意境非常之高,力压全场而并无半点张扬之气。本是不得已而解对方发难,却俘获美人心。又比如对《流浪者之歌》的评说,可谓有理有力有深度。仅过一招,就被暗敬为高人,让人想方设法能攀上关系,以便日后可以打交道。

其次,让我打心底佩服的是丁元英为音响公司起的这个名字—格律诗音响。可能有些人觉得没什么,但我曾经帮亲戚朋友的小孩起过名字,知道其中之难。名字最初的本意是什么?便于别人记住。一个好的名字犹如画龙点睛,能够囊括很多寄托在上面,更让人朗朗上口,一目而不能忘。而你再回头审阅这个名字“格律诗音响”,是否妙不可言。没有海量的知识输入,绝不可能有此挥洒自如的精彩。

遥远的救世主简短读后感(篇3)

我知道我会来东海出海。我从网上下载了这本小说并把它放进一本电子书里。当我准备在路上玩的时候,我别无选择,只能在车里看,我总是头晕,最后在海上读完了。

书中最喜欢的人是芮小丹,不仅因为她美丽动人,更因为她自然脱俗的性格,胜过普通人的淡定。她超越了丁元英,他是个活明白的人。因为自己的热爱,拒绝父母的阻挠,坚定的做着刑警那样危险的工作,快乐的活着,她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喜欢的是什么,对自己未来的规划是什么,在这样一个浮躁的社会中,太多的人追逐功名利禄,明白自己想要的,坚持心底最初愿望的不多。

芮小丹超越生死。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她毫不犹豫地在伤害了黄福海之后自杀了。在她眼中,根本没有什么凡人的种种顾虑,感觉不到他的得与失,没有悲情,无所谓生死,生即是死,死即是生,有的只是自然,就如书中所说,神即道,道法自然,如来。芮小丹从容选择死亡的时候就是道法自然,如来。

在丁元英心中肯定是永恒了。当我老了不能动的时候,我能做什么?有这样的自由和自然吗?

还有一个喜欢的女人就是欧阳雪。为什么喜欢她?因为她搞明白了自己能够干什么,并坚定的走下去。

在书中,她不断的说,自己只会开饭馆,只要能够开饭馆就饿不死,就能活下去,离开饭馆啥也不能干了。书中有句话,“你不知道你,所以你是你,

如果你知道了你,你就不是你了。”,欧阳雪在自己心中知道了目前的自己,也知道了未来的自己,虽有一定局限,但是已然不失为一种脚踏实地的境界。与她有着鲜明对比的要属刘冰,刘冰是典型的厚脸皮(有时可能这是种优点,比如追女生),一直想着过“上流社会的生活”,完全是为了炫耀而活着,活在别人的目光中,无奈能力有限,想不放过一个“功成名就”的机会,当看到他接着丁元英给的那个所谓的可以推翻原有判决的资料时,顿如色狼看见美女般迷失了自己,要是他能止住自己的欲望,耐心等待,肖亚文会按照丁元英的叮嘱,给他想要的,偏偏他不知道自己能够干什么,自作聪明要挟欧阳雪,在看到一堆白纸后,心灰意懒无颜以对也自杀了。

其实丁元英从给他资料的那刻起就知道他是怎样想的,给他一次机会救他,可惜刘冰迷失了自己,丁元英给了他次机会,刘冰没有自觉,可见救世主在每个人自己的心中,救你的只能是你自己,别人给你的可能是天上的馅饼,也可能是炮弹,就看你怎么对待把握了。同一句话,不要把自己当一个人看得太多,也不要把别人看得太不恰当。

丁元英,格律诗音响事件的总策划人,所有一切都在他的控制预料之中。书中很多他关于佛的、禅的、文化属性的言论我很多没有理解,感觉深奥,可能再读的时候会能有所感悟。为什么书中的人物都认为丁元英不是人?在我看来,因为丁元英洞察了人类的智慧和极端理性。

这些都不是平常人所有的,而他设计的一步步计划,都是按照人性的弱点去设计,若是没有林雨峰设计

的1000副套件陷阱,也就没有格律诗后来的降价冲击波,更加没有欧阳雪等人的登门道歉以及林雨峰在记者会上的“豪言壮语”,最后“杀富济贫“成功,林雨峰自己走上绝路。还是那句话,林雨峰太把自己当回事儿,把别人太不当回事儿了。

丁元英的智慧与理性,我认为是来自于他长期的参禅悟道,佛教实在是博大精深,我这样资质愚钝的看着丁元英的白话版的“道“都难以理解,更别说那些晦涩的经文了(网上下载看过一次经文,如同天书)。看来参禅悟道我是不可能了,但是有一点我想倒是可以避免书中人的悲剧,那就是多做好事,多做善事,少些贪恋,少些比较,明白自己想要的,能够达到的,这就够了,适可而止需要更多的是定力。

遥远的救世主简短读后感(篇4)

看完《遥远的救世主》觉的不过瘾,而后又看一遍根据该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天道》。

电视剧的剧情基本上忠于了原著,几位演员的表演也都很到位,小说中主人公的精彩对白无一缺漏,只是在结尾高潮部门做了有益于过审情节的处理,想必编剧(原书作者)也是迫不得已。

正是这段故事(剧情)的高潮部分,让我两次泪目,所以我想我极有必要为此写点什么。

如果让我说既将过去的2021年,给我留下什么有益的收获,我的这篇文字及文字之外所不能表达尽的,因这本小说而产生的思考和感悟,无疑就是我这一年最为之庆幸的巨大收获。

神既道,道法自然,如来。”这句偈迷一般的话,是贯穿这部小说的主题,作者用并不复杂的人物关系和简单的故事情节解释了“文化属性”这个听似耳熟,却又不能详解的词汇。

这本书我只是看了一遍,就收获甚多,当然我所说收获甚多,是基于我以往的肤浅,而相对于书中真正的精华主旨,我却仍知之甚少。

想必需要多次拜读后,才能进一步有所参悟吧!

我一直曾试图用我淡薄的认识和更淡薄的智慧把这自己这十几年来所学到能让我产生思考的东西整合出一条线索,可一直是苦苦无果,而这本小说中这句话恰恰正是我想要的答案,就如同一道光,瞬间照亮了黑喑的井底。

这对于像我这样的“精神病患者”,这种感觉无疑能让我手舞足蹈。

我知道有一定许多和我一样的读者(观众),喜欢这部(篇)作品,会对“文化属性”所对应人生宿命感兴趣,也会对“丁元英”式的价值观产生思考和疑问,甚至是膜拜。

就我而言,对应“文化属性”一词,我应归属于“弱势文化”一方,也就是说,我的原生家庭、我的受教育程度、我的心胸眼界都注定把我推到弱势文化一方。

而我当前的生活处境也恰恰印证了弱势文化群体的生存状态,果然是因果不虚。这里面可以引出这样一种疑问?

“弱势文化”有没有可能被什么内在力量催生而转变为“强势文化”。

我想答案是肯定的,因为作者在文中也揭露了这个答案,剧中欧阳雪与肖亚文之所以能实现了草根到精英的华丽转身(当然在一点上,肖亚文因与丁元英有过工作交往而表现的更为优秀),恰恰是内心深处文化属性的悄然转变。

所以重要不是你想做什么样人而是你能做什么样的人,如果掌握了通过表象看本质的本领,做任何事成功都是大概率事件,而耗费心机同时寄于天助的偶然幸运,只不过是扒着井沿看风景,最终还是要跌下去的。

刘冰就归于这类。

这本书在我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我希望在日后的某一天我的内心深处也会产生这种量变,从而我也能让自己变得更为优秀,更接近实质意义上成功。

就用我今年年初填的第一首词做为此文的结尾吧!

江南春《新年抒怀》

春咏柳,夏叹花。

光阴乘白马,辞别不归家。

初心未遂何言老,凭倚东风揽蔚霞。

遥远的救世主简短读后感(篇5)

经老师推荐而看完这篇小说,不愧被称为“傲然独尊的一部长篇小说”,本来以经济学角度切入阅读小说就已被作者的独特视角惊艳,而后小说折射出来的思想光辉给小说主题的添翼使得我进行了更深的思考!小说故事情节本身并不复杂,故事的开头源于德国一家私募公司的商界怪才丁元英,将从德国募集的资金投进中国股市,用“文化密码”疯狂掠夺中国的钱财,这种掠夺式的经营。虽然仅11个月,就挣得了近乎一倍的利润。

小说开头就提到了私募资金,丁元英在短短时间内净赚了2亿元,这是个什么概念?他挣得大笔钱财后又受到了内心的矛盾挣扎与无奈,于是退出了公司,说道“商场如战场,可私募基金这个仗已经打不下去了,那不是打仗,是屠杀。中国的股市何以成了一台取款机?谁破译了文化密码谁就能开箱取钱。”我一样困惑当时中国的股市怎么就成了一台取款机呢?小说这样带出来的背景其实是反映了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中国的股市状况:疯狂。

80年代末90年代初对中国来说是个资本市场混沌初开的年代,市场经济、企业股份制改革等新鲜事物层出不穷。尤其是1992年到1994年的那段时间,大致上符合小说中丁元英在德国使用私募资金投入到中国股市的时间,是中国证券市场股指震荡波幅最剧烈的时期,上证指数波幅为378%,深圳指数波动幅度也达到162%。像丁元英这样与众不同的怪才投机者可在这种环境下大赚一笔,然而一般的中国股民,少数人一夜暴富,更多人是为此摔一大跤,甚有者倾家荡产,不得已跳楼自杀。那个年代的股民想必都对以下事件有相当印象,如:“福耀”与“福联”股票的公开发行与上市、“宝延风波”、“广州广船”等等,大家也可以像我一样查找相关资料去感受一下当时的资本市场的大环境,就可以了解当时的小说背景,丁元英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身份使得他受到良心的谴责,他认识到利用私募资金这件事是一种“屠杀”,即反映当时中国股市的一大问题:股市带来的甜头总是被大鳄吞了,小股民常常是被宰割的一方。这是股市制度在各方面的不完善带来的,始终是一个太年轻的资本市场,证券监督管理的力度不足,信息方面的透明度不够,在操作上属于投机性市场,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以市场炒作概念为主等等,当然到如今资本市场已经经过不少改革,但仍需要不断完善法律法规,使得股市往公正公平的方向发展,除了政策性引导,还要加大力度发挥市场规律和机制本身的作用,才能使得资本市场稳定健康的发展。

继续故事的发展:丁元英因良心发现回到古城想以“出家人”之心态去生活的时候,因音响与芮小丹结缘并且相恋,他答应芮小丹送她一份礼物,一个“神话”:让王庙村脱贫致富。于是丁元英则用了强有力的“杀富济贫”的方法来创造这个神话,用他的原话就是:“我想,在北京摆摊儿,用柏林、伦敦、巴黎三个城市当托儿,让斯雷克公司当打手,让法院、媒体起哄,让伯爵电子公司落井投石,从乐圣公司碗里化点缘是有可能的,核心在一个小聪明上,小聪明的文章做好了,就能诱导乐圣公司的大聪明,而潜伏在小聪明其中的,是大智若愚。”

具体是这样的:丁元英策划成立了北京格律诗音响公司,而王庙村作为生产基地,有农民们打造半成品,进而组装好,最后格律诗公司去收购,申请各种国外商标和专利,还有购入一些套件等(其中乐圣公司,即小说中唯一可以跟洋货对抗的国产音响公司,故意卖给格律诗1000个套件,原是不看好格律诗,打算退货时再对付格律诗,然而这却成了致命的一步),当然后面格律诗在这种生产模式下,也就是低成本制造,且其国外承认的专利项和品牌度,给了乐圣公司一个重创,乐圣公司闹得沸沸扬扬的起诉反而最后被迫要与格律诗合作。

在这个过程中,尤其是王庙村生产那个部分的描写,多次提及了文化属性这个词,农民们的小农观念与市场经济规律的格格不入则深深地折射这一点的。而基于对文化属性的深刻认识的丁元英,在设计格律诗音响公司和王庙村音箱生产基地的相互关系时,将两部分各自独立,对于冯世杰、叶晓明、刘冰他们的部分采取股份方式进行制约,最后通过“强力作用的杀富济贫”使得格律诗公司强行进入市场。丁元英对王庙村音箱生产基地采取的“用小农意识治小农意识”的方式,即“在产品生产各道工序的农户之间实行小农经济的买卖关系,现金交易,一环制约一环,谁出问题谁承担损失,不影响别人的利润。允许弱势文化背景下的农民有一个适应的过程,让市场去纠正他们,最终用经济杠杆来解决产品质量和生产成本问题。”农民直接在这个过程当中感受和接收市场规律,丁元英的扶贫是想透过这样一种方式让农民逐步形成市场经济的生存观念、打开农民的眼界,让市场的无形之手去抑制小农意识的束缚。说到这个农民在小说中体现的小农意识与市场经济的矛盾,其实是揭示传统观念与现代化市场矛盾与束缚的方面,说明了文化属性的重要性!

小说里面三个人的自杀都具有震撼点醒主题之用。首先是本作女主,在这个礼物即将要送到芮小丹的面前之时,作为刑警的芮小丹偶遇通缉犯,在这场火拼中她被炸残双脚以及毁容,为了永恒的爱,她最后自杀了。丁元英在悲痛中吐血,最终选择离开古城。说实话,我本人在这篇感想中也不多提及他们两个如同天国之恋般凄美的爱与故事情节,因为我确实不太能理解他们两个之间的爱情,我也不理解芮小丹的自杀行为,她说过她以后想写文章,她活着的话,她依旧可以完成这件事,应该说我相信她可以做得很好,但是她放弃了,放弃活着,放弃创造更多价值的机会!我想作者在文学的角度,必须痛心地这么写下去,这是极为重要的点题之笔,为了完美地诠释小说中天道的“觉”。我思考了许久,可最终我还是不能理解,也许我犯了一个错误:执着于以经济学角度切入去阅读全文;又或者见识浅薄,非十年之后的我不能明白和悟透其中之情之理。

第二位自杀的是林雨峰,乐圣音响公司董事长,“是自己拱手给人家1000副套件使两家的音箱有了可比性,是自己的起诉和新闻炒作使自己成了格律诗公司成本与扶贫的义务宣传员。乐圣用自己的核心技术和自己的知名品牌打败了自己,用自己的矛刺穿自己的死穴”。他这种“只有矛、没有盾”的思想最终是使自己走向终结,在市场经济市场里的竞争决不可忽视合作的重要性,没有合作共赢则无法造就和谐的市场环境。最后的结果虽说是乐圣被迫跟格律诗合作了,但是从乐圣的生存和发展来看,必将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从某种意义上说,格律诗公司和王庙村专业户几乎已经成了乐圣公司生产经营体系中的两个松散型联合体,如果不考虑面子因素,乐圣公司无疑是这次资源整合的最大赢家,而这场你死我活的诉讼也使王庙村的农民获得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小说的结局也是一个双赢的状态。更多这样的合作其实可以形成一种规模经济,这种规模经济的作用,可以使得各个企业生产的产品各有特色;而产品差异的存在,也促进企业走向专业化、大型化,进一步获得经营上的规模效益;同时又为生产者的相互竞争提供市场,为消费者的多样化提供了物质保证。这其实也是小说想要告诉大家的一个重要方面。

小说中的这段法律纠纷以及引起的社会关注和讨论,确实是非常有意思。原告方认为“格律诗事件最可怕的是它传播了一种观念:我可以这样竞争。一旦这种观念被法律默许,各行各业凡是适合这种生产方式的产品都会卷入这种恶性竞争,扰乱市场价格秩序。”然而丁元英所做的合法的“杀富济贫”的这一切: “他的的确确是在公开、公平的条件下合理、合法的竞争,一切都是公开的,一切都是顺应自然规律的,没有任何秘密和违法可言,所谓的神话竟是这么平淡、简单!”丁元英所设计的“神话”无非是遵循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无非是超越了常人所能理解的因果关系而已。

这当中也多少反映了当时中国反倾销相关法律等方面的不完善,小说还说了一句话:资本往成本低的地方流动是经济规律,发达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都往贫穷国家迁移,就是因为廉价劳动力。我国本身就是廉价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国家,不少发达国家将资本聚在我国,不仅仅是资本市场,还有跨国公司等一些直接和间接的投资,并且我国自身内部的发展也很不平衡,而共同富裕是我们的最终目标!这里不禁有一个疑问:如果格律诗那样叫做是不正当竞争,那么农民还能富吗?小说的背景时间当中,中国还没有反倾销的法律作为支持,这不仅是国内本身还有中国对国外的情况都是很不利的,因而,现今虽已有反倾销法,但仍需要系统化、程序化并且不断完善,随着现今国际产业分工向纵深发展,国际生产网络不断深化,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但被动地、过度依赖跨国公司的国际生产网络并不是我们的最佳选择,我国经济发展以及产业发展的最佳选择是自立发展模式,过度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将会遏制东道国经济发展潜力的发挥,并会损害自立发展的根基。

关于自立发展这个启示也要说到刘冰之死,他的死揭开了《遥远的救世主》的一个重要主题:救世主就是你自己!农民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中的死结就在一个“靠”字上,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靠上帝、靠菩萨、靠皇恩……总之靠什么都行,就是别靠自己。小说中的农民想要靠丁元英帮助他们,从来没想到真正的救世主就是他们自己。这种文化属性,造就了许多长期处于愚昧麻木之中的社会人,最终只能导致他们永远的贫穷落后。其实,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得救之道就在于自己行动起来,真正相信自己的力量,真正去积极地努力,人们就能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神话”。于我个人作为学生来说,启示是要自立,不依赖他人,努力学习,走自己坚持对的道路,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生!

对于国家来说也是一样的,对于当今国际贸易新格局的逐渐形成,不仅仅是要积极参与全方位的国际合作来迎接各种挑战,本身更需要提升实力:第一,努力调整出口产品结构,努力创造出口需求,一方面,企业要生产符合消费者偏好的产品,调整现有生产结构适应消费需求的变化。另一方面,企业需要多打绿色牌、低碳牌、养生牌,努力满足进口国对绿色、环保、低碳、健康方面的严格要求;第二,努力调整出口市场结构,积极开拓新兴市场,以适应后危机时代出现的市场变化。一方面,将调整的重点放在新兴市场;第三,尽快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增强出口企业国际竞争力,以抵御国际贸易中出现的各种不确定风险。中国在国际贸易方面的战略就以上做法综合来说就是:产业技术升级、建立品牌。

遥远的救世主简短读后感(篇6)

通过男女主人翁的爱恋展开了对文化属性的讨论以及人性深层次的探讨,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芮小丹为了留住不可能留住的丁元英,希望他通过扶贫的方式给自己留下一个念想,并通过扶贫引发芮小丹自身思想的升华。

正常的人做正常的事情就是不正常的人,并且能够达到出人意料的效果,从而可以反映出社会的扭曲。

丁元英通过构思设计,完成了女主的交代,利用了人性的恶完成了法律允许范围内的杀富济贫,可最终的济贫也如男主预料,给了大部分生的机会,少部分趴在井沿观看外部世界的机会,有人守住了内心回归正常,有人放纵了内心的贪婪与欲望,最终走向了万劫不复。

何为救世主?救世主在哪?遥远的远方还是咫尺的自己?这是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的代表,也是对人性的考验。

女主的自杀,是为了留下最美的自己,当这个世界不再需要的时候离开,不给这个世界带来麻烦;男主的离开,不可谓不缜密,打扫战场,完成对爱人的承诺,虽然这个承诺对爱人已经没有太大的意义。

最引发内心触动的是刘冰的跳楼,他的一生如井底之蛙一样生活,丁元英给他打开了通往外界的天窗,忘乎所以的自我认同以及错位的身份认同,贪欲战胜理性,最终看清了自己也看清了道。

全文行文流畅,文字优美,细节刻画到位,故事丝丝入扣,代入感非常强。

遥远的救世主简短读后感(篇7)

这是豆豆的一部气势恢宏的小说,里面商业、爱情、人性相互交融,通过对不同阶层人物命运的描写,豆豆把对文化属性最深刻的反思给呈现了出来。

这是一本读后感不知道该如何下笔的作品,也许正应了那句大悟无言吧。先摘取书中主人公丁元英的一首词作作为开篇吧。

悟道方知天命,修行勿取真经。一悲一喜一枯荣,哪个前生注定?

袈裟本无清静,红尘不染性空。幽幽古刹千年钟,都是痴人说梦。

书中主人公丁元英在经历了私募资金后决定回国归隐,这种归隐可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归隐。先看看书中其他人物是怎么评价丁元英的吧。肖亚文,一个典型的职场女白领,浑身透漏着精明、干练。她对书中女主角芮小丹描述丁元英时说:说他是魔、是鬼都可以,但是就不是人。当然了,这是一种思维方式问题,正常人有一套被定义为正常的社会思维方式。就像芮小丹所说丁元英,这社会不缺执着于出人头地的人,但丁元英属于执着于不出人头地的人。

芮小丹作为故事的女主角,她是一个非常独立自主的女人,因为肖亚文的嘱托和主人公丁元英开始了一段不平凡的天国之恋。开始了一段所谓的神话。

丁元英为了送给芮小丹一个礼物,就是芮小丹所谓的神话,改变一个贫困村的现状,至此,三个音乐发烧友开始进入故事。从丁元英的商业计划到最后的落实,都无疑步步都在其预料之中,就像丁元英所说,中国股市犹如一个ATM机,只要掌握文化密码,就能开箱取钱。

丁元英在与正天集团总裁韩楚峰对话时就谈及文化属性,丁元英说:咱们的文化属性是救世主文化,黄天在上的文化,这是一种和社会发展及其不符合的文化,是弱势文化。

故事的最后伴随着芮小丹的自杀而结束,这其中太多曲折、精彩无法用文字来描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一下。

遥远的救世主读后感1500字


遥远的救世主读后感 篇1

看完《遥远的救世主》觉的不过瘾,而后又看一遍根据该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天道》。

电视剧的剧情基本上忠于了原著,几位演员的表演也都很到位,小说中主人公的精彩对白无一缺漏,只是在结尾高潮部门做了有益于过审情节的处理,想必编剧(原书作者)也是迫不得已。

正是这段故事(剧情)的高潮部分,让我两次泪目,所以我想我极有必要为此写点什么。

如果让我说既将过去的2021年,给我留下什么有益的收获,我的这篇文字及文字之外所不能表达尽的,因这本小说而产生的思考和感悟,无疑就是我这一年最为之庆幸的巨大收获。

神既道,道法自然,如来。”这句偈迷一般的话,是贯穿这部小说的主题,作者用并不复杂的人物关系和简单的故事情节解释了“文化属性”这个听似耳熟,却又不能详解的词汇。

这本书我只是看了一遍,就收获甚多,当然我所说收获甚多,是基于我以往的肤浅,而相对于书中真正的精华主旨,我却仍知之甚少。

想必需要多次拜读后,才能进一步有所参悟吧!

我一直曾试图用我淡薄的认识和更淡薄的智慧把这自己这十几年来所学到能让我产生思考的东西整合出一条线索,可一直是苦苦无果,而这本小说中这句话恰恰正是我想要的答案,就如同一道光,瞬间照亮了黑喑的井底。

这对于像我这样的“精神病患者”,这种感觉无疑能让我手舞足蹈。

我知道有一定许多和我一样的读者(观众),喜欢这部(篇)作品,会对“文化属性”所对应人生宿命感兴趣,也会对“丁元英”式的价值观产生思考和疑问,甚至是膜拜。

就我而言,对应“文化属性”一词,我应归属于“弱势文化”一方,也就是说,我的原生家庭、我的受教育程度、我的心胸眼界都注定把我推到弱势文化一方。

而我当前的生活处境也恰恰印证了弱势文化群体的生存状态,果然是因果不虚。这里面可以引出这样一种疑问?

“弱势文化”有没有可能被什么内在力量催生而转变为“强势文化”。

我想答案是肯定的,因为作者在文中也揭露了这个答案,剧中欧阳雪与肖亚文之所以能实现了草根到精英的华丽转身(当然在一点上,肖亚文因与丁元英有过工作交往而表现的更为优秀),恰恰是内心深处文化属性的悄然转变。

所以重要不是你想做什么样人而是你能做什么样的人,如果掌握了通过表象看本质的本领,做任何事成功都是大概率事件,而耗费心机同时寄于天助的偶然幸运,只不过是扒着井沿看风景,最终还是要跌下去的。

刘冰就归于这类。

这本书在我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我希望在日后的某一天我的内心深处也会产生这种量变,从而我也能让自己变得更为优秀,更接近实质意义上成功。

就用我今年年初填的第一首词做为此文的结尾吧!

江南春《新年抒怀》

春咏柳,夏叹花。

光阴乘白马,辞别不归家。

初心未遂何言老,凭倚东风揽蔚霞。

遥远的救世主读后感 篇2

经老师推荐而看完这篇小说,不愧被称为“傲然独尊的一部长篇小说”,本来以经济学角度切入阅读小说就已被作者的独特视角惊艳,而后小说折射出来的思想光辉给小说主题的添翼使得我进行了更深的思考!小说故事情节本身并不复杂,故事的开头源于德国一家私募公司的商界怪才丁元英,将从德国募集的资金投进中国股市,用“文化密码”疯狂掠夺中国的钱财,这种掠夺式的经营。虽然仅11个月,就挣得了近乎一倍的利润。

小说开头就提到了私募资金,丁元英在短短时间内净赚了2亿元,这是个什么概念?他挣得大笔钱财后又受到了内心的矛盾挣扎与无奈,于是退出了公司,说道“商场如战场,可私募基金这个仗已经打不下去了,那不是打仗,是屠杀。中国的股市何以成了一台取款机?谁破译了文化密码谁就能开箱取钱。”我一样困惑当时中国的股市怎么就成了一台取款机呢?小说这样带出来的背景其实是反映了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中国的股市状况:疯狂。

80年代末90年代初对中国来说是个资本市场混沌初开的年代,市场经济、企业股份制改革等新鲜事物层出不穷。尤其是1992年到1994年的那段时间,大致上符合小说中丁元英在德国使用私募资金投入到中国股市的时间,是中国证券市场股指震荡波幅最剧烈的时期,上证指数波幅为378%,深圳指数波动幅度也达到162%。像丁元英这样与众不同的怪才投机者可在这种环境下大赚一笔,然而一般的中国股民,少数人一夜暴富,更多人是为此摔一大跤,甚有者倾家荡产,不得已跳楼自杀。那个年代的股民想必都对以下事件有相当印象,如:“福耀”与“福联”股票的公开发行与上市、“宝延风波”、“广州广船”等等,大家也可以像我一样查找相关资料去感受一下当时的资本市场的大环境,就可以了解当时的小说背景,丁元英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身份使得他受到良心的谴责,他认识到利用私募资金这件事是一种“屠杀”,即反映当时中国股市的一大问题:股市带来的甜头总是被大鳄吞了,小股民常常是被宰割的一方。这是股市制度在各方面的不完善带来的,始终是一个太年轻的资本市场,证券监督管理的力度不足,信息方面的透明度不够,在操作上属于投机性市场,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以市场炒作概念为主等等,当然到如今资本市场已经经过不少改革,但仍需要不断完善法律法规,使得股市往公正公平的方向发展,除了政策性引导,还要加大力度发挥市场规律和机制本身的作用,才能使得资本市场稳定健康的发展。

继续故事的发展:丁元英因良心发现回到古城想以“出家人”之心态去生活的时候,因音响与芮小丹结缘并且相恋,他答应芮小丹送她一份礼物,一个“神话”:让王庙村脱贫致富。于是丁元英则用了强有力的“杀富济贫”的方法来创造这个神话,用他的原话就是:“我想,在北京摆摊儿,用柏林、伦敦、巴黎三个城市当托儿,让斯雷克公司当打手,让法院、媒体起哄,让伯爵电子公司落井投石,从乐圣公司碗里化点缘是有可能的,核心在一个小聪明上,小聪明的文章做好了,就能诱导乐圣公司的大聪明,而潜伏在小聪明其中的,是大智若愚。”

具体是这样的:丁元英策划成立了北京格律诗音响公司,而王庙村作为生产基地,有农民们打造半成品,进而组装好,最后格律诗公司去收购,申请各种国外商标和专利,还有购入一些套件等(其中乐圣公司,即小说中唯一可以跟洋货对抗的国产音响公司,故意卖给格律诗1000个套件,原是不看好格律诗,打算退货时再对付格律诗,然而这却成了致命的一步),当然后面格律诗在这种生产模式下,也就是低成本制造,且其国外承认的专利项和品牌度,给了乐圣公司一个重创,乐圣公司闹得沸沸扬扬的起诉反而最后被迫要与格律诗合作。

在这个过程中,尤其是王庙村生产那个部分的描写,多次提及了文化属性这个词,农民们的小农观念与市场经济规律的格格不入则深深地折射这一点的。而基于对文化属性的深刻认识的丁元英,在设计格律诗音响公司和王庙村音箱生产基地的相互关系时,将两部分各自独立,对于冯世杰、叶晓明、刘冰他们的部分采取股份方式进行制约,最后通过“强力作用的杀富济贫”使得格律诗公司强行进入市场。丁元英对王庙村音箱生产基地采取的“用小农意识治小农意识”的方式,即“在产品生产各道工序的农户之间实行小农经济的买卖关系,现金交易,一环制约一环,谁出问题谁承担损失,不影响别人的利润。允许弱势文化背景下的农民有一个适应的过程,让市场去纠正他们,最终用经济杠杆来解决产品质量和生产成本问题。”农民直接在这个过程当中感受和接收市场规律,丁元英的扶贫是想透过这样一种方式让农民逐步形成市场经济的生存观念、打开农民的眼界,让市场的无形之手去抑制小农意识的束缚。说到这个农民在小说中体现的小农意识与市场经济的矛盾,其实是揭示传统观念与现代化市场矛盾与束缚的方面,说明了文化属性的重要性!

小说里面三个人的自杀都具有震撼点醒主题之用。首先是本作女主,在这个礼物即将要送到芮小丹的面前之时,作为刑警的芮小丹偶遇通缉犯,在这场火拼中她被炸残双脚以及毁容,为了永恒的爱,她最后自杀了。丁元英在悲痛中吐血,最终选择离开古城。说实话,我本人在这篇感想中也不多提及他们两个如同天国之恋般凄美的爱与故事情节,因为我确实不太能理解他们两个之间的爱情,我也不理解芮小丹的自杀行为,她说过她以后想写文章,她活着的话,她依旧可以完成这件事,应该说我相信她可以做得很好,但是她放弃了,放弃活着,放弃创造更多价值的机会!我想作者在文学的角度,必须痛心地这么写下去,这是极为重要的点题之笔,为了完美地诠释小说中天道的“觉”。我思考了许久,可最终我还是不能理解,也许我犯了一个错误:执着于以经济学角度切入去阅读全文;又或者见识浅薄,非十年之后的我不能明白和悟透其中之情之理。

第二位自杀的是林雨峰,乐圣音响公司董事长,“是自己拱手给人家1000副套件使两家的音箱有了可比性,是自己的起诉和新闻炒作使自己成了格律诗公司成本与扶贫的义务宣传员。乐圣用自己的核心技术和自己的知名品牌打败了自己,用自己的矛刺穿自己的死穴”。他这种“只有矛、没有盾”的思想最终是使自己走向终结,在市场经济市场里的竞争决不可忽视合作的重要性,没有合作共赢则无法造就和谐的市场环境。最后的结果虽说是乐圣被迫跟格律诗合作了,但是从乐圣的生存和发展来看,必将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从某种意义上说,格律诗公司和王庙村专业户几乎已经成了乐圣公司生产经营体系中的两个松散型联合体,如果不考虑面子因素,乐圣公司无疑是这次资源整合的最大赢家,而这场你死我活的诉讼也使王庙村的农民获得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小说的结局也是一个双赢的状态。更多这样的合作其实可以形成一种规模经济,这种规模经济的作用,可以使得各个企业生产的产品各有特色;而产品差异的存在,也促进企业走向专业化、大型化,进一步获得经营上的规模效益;同时又为生产者的相互竞争提供市场,为消费者的多样化提供了物质保证。这其实也是小说想要告诉大家的一个重要方面。

小说中的这段法律纠纷以及引起的社会关注和讨论,确实是非常有意思。原告方认为“格律诗事件最可怕的是它传播了一种观念:我可以这样竞争。一旦这种观念被法律默许,各行各业凡是适合这种生产方式的产品都会卷入这种恶性竞争,扰乱市场价格秩序。”然而丁元英所做的合法的“杀富济贫”的这一切: “他的的确确是在公开、公平的条件下合理、合法的竞争,一切都是公开的,一切都是顺应自然规律的,没有任何秘密和违法可言,所谓的神话竟是这么平淡、简单!”丁元英所设计的“神话”无非是遵循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无非是超越了常人所能理解的因果关系而已。

这当中也多少反映了当时中国反倾销相关法律等方面的不完善,小说还说了一句话:资本往成本低的地方流动是经济规律,发达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都往贫穷国家迁移,就是因为廉价劳动力。我国本身就是廉价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国家,不少发达国家将资本聚在我国,不仅仅是资本市场,还有跨国公司等一些直接和间接的投资,并且我国自身内部的发展也很不平衡,而共同富裕是我们的最终目标!这里不禁有一个疑问:如果格律诗那样叫做是不正当竞争,那么农民还能富吗?小说的背景时间当中,中国还没有反倾销的法律作为支持,这不仅是国内本身还有中国对国外的情况都是很不利的,因而,现今虽已有反倾销法,但仍需要系统化、程序化并且不断完善,随着现今国际产业分工向纵深发展,国际生产网络不断深化,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但被动地、过度依赖跨国公司的国际生产网络并不是我们的最佳选择,我国经济发展以及产业发展的最佳选择是自立发展模式,过度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将会遏制东道国经济发展潜力的发挥,并会损害自立发展的根基。

关于自立发展这个启示也要说到刘冰之死,他的死揭开了《遥远的救世主》的一个重要主题:救世主就是你自己!农民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中的死结就在一个“靠”字上,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靠上帝、靠菩萨、靠皇恩……总之靠什么都行,就是别靠自己。小说中的农民想要靠丁元英帮助他们,从来没想到真正的救世主就是他们自己。这种文化属性,造就了许多长期处于愚昧麻木之中的社会人,最终只能导致他们永远的贫穷落后。其实,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得救之道就在于自己行动起来,真正相信自己的力量,真正去积极地努力,人们就能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神话”。于我个人作为学生来说,启示是要自立,不依赖他人,努力学习,走自己坚持对的道路,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生!

对于国家来说也是一样的,对于当今国际贸易新格局的逐渐形成,不仅仅是要积极参与全方位的国际合作来迎接各种挑战,本身更需要提升实力:第一,努力调整出口产品结构,努力创造出口需求,一方面,企业要生产符合消费者偏好的产品,调整现有生产结构适应消费需求的变化。另一方面,企业需要多打绿色牌、低碳牌、养生牌,努力满足进口国对绿色、环保、低碳、健康方面的严格要求;第二,努力调整出口市场结构,积极开拓新兴市场,以适应后危机时代出现的市场变化。一方面,将调整的重点放在新兴市场;第三,尽快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增强出口企业国际竞争力,以抵御国际贸易中出现的各种不确定风险。中国在国际贸易方面的战略就以上做法综合来说就是:产业技术升级、建立品牌。

遥远的救世主读后感 篇3

《遥远的救世主》,即电视剧《天道》,讲述的是一个女警察笍小丹和思维缜密的丁元英一起策划了对王庙村超级贫困县扶贫的故事,道出“本来就没有救世主,有的是忍别人所不能,苦别人所不能”的自救生存法则;故事最后的结局是,各个阶层对困境的解决方法各有不同格局,消极,积极,退缩,愤怒,把面对挑战的人性性格特征、心理特征刻画的淋漓精致,总之,这是值得一部深思的作品!

透视社会依次有三个层面:技术、制度和文化。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任何一种命运归根到底都是那种文化属性的产物。强势文化造就强者,弱势文化造就弱者,这是规律,也可以理解为天道,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强势文化就是遵循事物规律的文化,弱势文化就是依赖强者的道德期望破格录取的文化,也是期望救主的文化。强势文化在武学上被称为“秘笈”,弱势文化由于易学、易用、易懂成了流行品种。

只要不是我觉到、捂到的,你给不了我,给了我也拿不住。只有我觉到、捂到的,我才可能做到,我能做到的才是我的。

故事里的三个小人物股东,在公司遇到强力竞争对手的官司起诉时束手无策,在求和失败后选择退缩,他们认为公司会败诉,于是马上放弃了三年以来辛苦奋斗的成果;而另一个女主的朋友确在这畏难当中选择入股公司,相信公司。

不同的思维,不同的见识造就不一样的选择。

在公司后来再次发生转机的时候,前股东小人物刘冰深感不是滋味,亲历了公司的演变,从无到有,当公司即将跨入历史性发展机遇同时也是危机的时候,他自愿退出的,至此他与美好前程失之交臂,成了局外人,在他内心只有孤独、茫然、苦闷和痛苦。

这盘菜不是人人都能吃的,如果扒着井沿儿看一眼再掉下去,那真是饱了眼福,苦了贪心,又往地狱里陷了一截子。

允许几个股东去扒井沿儿,能不能爬上来取决于他们自己。

刘冰从卖唱片的没什么身份的人物到开着轿车、有被人认可羡慕的身份,再从这种高阶层摔到底端,那是一种怎么样的精神折磨?

怎么他就是得不到他想要的?

自认为正确的他最后想扳回一步,哪知俩边都得罪成为货真价实的小人,再也没有他渴求的锦绣前程,他的梦破碎了,最终跳楼解脱。

而另一位中国音响界的领军人物从初始创业的艰辛走到如今响当当的行业地位,再到现在公司面临的困窘,动摇了他在音响界的地位,更重要的是面子挂不住的憋屈绞痛心理,最终选择了开车跳河自杀。

从来都是救人的被救了,被救的救了人。如果一定要讲救世主的话,那么符合和代表客观规律的文化就是救世主。具体到当下的事,就是认准市场,吃别人吃不了的苦,受别人受不了的罪,做别人做不到的成本和质量。扶贫的本质在一个扶字,如果你根本没有打算自己站起来,老天爷来了都没有用。

故事里,王庙村的所有村民火力全开,动员全家老老小小,在自家简陋的屋子生产设备,包装设备。想象一下,这个村庄,一年连4元水电费都交不起,现在遇到了有工作做,农户成为个体经营者,各自负责自己的生产线,接受市场经济的生存法则,自己改变自己的命运,而不再是靠过去几十年别人输血扶贫还越扶越贫。说到底,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救世主!

人从根本上只面对两个问题:一是生存,得活下来;二是得回答生命价值的问题,让心有个安住。

正如心理学家武志红所说,生命的意义是成为你自己。生命的意义在于选择。在浩瀚的宇宙,在时间的长河,在进化的历程中,渺小如尘埃的你的选择,至少对你这个个体而言有无限的意义。

选择决定了你是谁,在时间、空间与进化的无常中,你的选择尤其可贵,你甚至可以凭借选择,而透过无常,看到恒常。

遥远的救世主读后感 篇4

洛阳企业家读书会

许久没看过这样好的小说了。几乎茶饭不思地沉在里面,翻来覆去读到深夜,做了好多的笔记。有一两晚是通宵在读。早上晒着洒进窗棂的冬日阳光,回味着书中一句句精彩的对白,一下子竟不知身在何处。接下来,看了原著者豆豆自己改编的电视剧《天道》,通过视听反复品味……不光是感动!迫不及待把它推荐给朋友圈的朋友们。 读它,就像开了一扇窗户,能够看到不一样的东西,听到不一样的声音,让你思考、觉悟。从未像现在这样,被难以言喻的文字与感悟一遍一遍地撞击着,不停地思考。 《遥远的救世主》刻画了一对超脱凡俗的男女,一段可以说天国里才有的爱情,一个现代版的既合国法又合佛法的杀富济贫的商战神话。男主人公丁元英是个与当今社会价值体系和常理格格不入的边缘人,他从私募资金金盆洗手,隐居古城以图清静无为,却与女刑警芮小丹相识。芮小丹的率性、勤奋、豁达和对爱的真挚感染了他,两人成为知己。通过对"文化属性"的讨论和实践,为了承诺的给芮小丹爱的礼物,设计了一场几乎不可思议的杀富济贫的神话。而就在神话即将实现、这对睿智知己的爱情和人生观已升华一致的时候,芮小丹却在一次执行任务中不幸遇难了。对传统文化的公然挑战,加上一系列的变故,让丁元英惹来了更多的骂名…… 这本书从思想境界、知识结构、人物塑造、写作手法、语言对话方方面面,都是精品,它透彻地探讨了宗教与人性、社会规律与文化属性等深层次问题,展现了丰富专业的宗教理论、融资股票、音乐音响、商业法律等知识,具有相当的深度和广度。但相信不是很多人能看得懂或者耐烦看的,在生活节奏如此之快的今天,人们毕竟容易接受融合自己口味的快餐文化。书中繁多的宗教、音乐音响、商战知识,读起来需要慢慢地消化,而主要人物的观点和思维对一些读者来说会不可思议,甚至可能有遥远、陌生、压抑的感觉,即便能理解,但那种境界,可能也会让人产生可望不可及的酸楚滋味。但是,静得下心来,逐字品味,一种难以名状的共鸣感会逐渐地包围过来,再读深一点,多度几遍,才发现自己因它,已陷入了深深的思索。 音乐是这部小说的一条主线——音乐、唱片、音响、发烧友、音响公司。()男女主角的爱情也源自于音乐——《天国的女儿》。能够真正用心灵去欣赏音乐,会发现音乐那种净化心灵的力量。芮小丹第一次在丁元英家见识了音乐的力量后,一直被那种纯净到一尘不染、震撼到人的灵魂深处的声音激荡着,她一遍遍地问自己:是心灵的感应还是灵魂在寻找寄托?音乐为内心纯净的她打开了另外一片更高远的天空,也自此把给她带进了美好的爱情。作者描述音乐的那些文字,妙曼动人,如描写罗德里戈的《阿兰胡埃斯小提琴协奏曲》的琴声,"激情、凄美和哀愁,仿佛一片片揉碎的心在秋风里飘落。"丁元英对三位小提琴大师演奏萨拉萨蒂的《流浪者之歌》的评价,是多么地精彩和吸引人啊。 精彩的小说本身应该如同一个微观世界,读者可以随着观察角度的改变发现不一样的内容。看这本书会对"五台山论道之佛教与佛法的差别"的精彩论述而拍案叫绝,会因为"神就是道,道就是尊重客观规律"这种对事物本质的揭露而感叹人与人之间"根"性的差别。会对芮小丹那种"当生则生,当死则死,自性洒脱,无拘无束"的生存境界而感自愧弗如。 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循序推进情节之时时刻不忘借丁元英之口阐述自己对"文化属性"理解,而这些精致绝伦的对话总及时见地缝插针于故事之上,大有喧宾夺主之势,构成了比故事本身更精彩的桥段。这些论调更不是仅仅停留在意识形态层面的装模作样,而是借客观规律这一核心,用宗教哲学当手段,拿商战扶贫当技巧来阐述,带给读者"仁者见仁"式的启发。我想豆豆把如此精致的结构,严谨的逻辑,化繁为简的哲理锻造成这本书的骨骼是下了很大功夫的。 千万不要相信有前生来世,更不要信有救世主。 最后,书中有一句话我一直参不透——"救人的被救,被救的反而救人",谁读懂了一定指点下我。

遥远的救世主读后感 篇5

我知道我会来东海出海。我从网上下载了这本小说并把它放进一本电子书里。当我准备在路上玩的时候,我别无选择,只能在车里看,我总是头晕,最后在海上读完了。

书中最喜欢的人是芮小丹,不仅因为她美丽动人,更因为她自然脱俗的性格,胜过普通人的淡定。她超越了丁元英,他是个活明白的人。因为自己的热爱,拒绝父母的阻挠,坚定的做着刑警那样危险的工作,快乐的活着,她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喜欢的是什么,对自己未来的规划是什么,在这样一个浮躁的社会中,太多的人追逐功名利禄,明白自己想要的,坚持心底最初愿望的不多。

芮小丹超越生死。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她毫不犹豫地在伤害了黄福海之后自杀了。在她眼中,根本没有什么凡人的种种顾虑,感觉不到他的得与失,没有悲情,无所谓生死,生即是死,死即是生,有的只是自然,就如书中所说,神即道,道法自然,如来。芮小丹从容选择死亡的时候就是道法自然,如来。

在丁元英心中肯定是永恒了。当我老了不能动的时候,我能做什么?有这样的自由和自然吗?

还有一个喜欢的女人就是欧阳雪。为什么喜欢她?因为她搞明白了自己能够干什么,并坚定的走下去。

在书中,她不断的说,自己只会开饭馆,只要能够开饭馆就饿不死,就能活下去,离开饭馆啥也不能干了。书中有句话,“你不知道你,所以你是你,

如果你知道了你,你就不是你了。”,欧阳雪在自己心中知道了目前的自己,也知道了未来的自己,虽有一定局限,但是已然不失为一种脚踏实地的境界。与她有着鲜明对比的要属刘冰,刘冰是典型的厚脸皮(有时可能这是种优点,比如追女生),一直想着过“上流社会的生活”,完全是为了炫耀而活着,活在别人的目光中,无奈能力有限,想不放过一个“功成名就”的机会,当看到他接着丁元英给的那个所谓的可以推翻原有判决的资料时,顿如色狼看见美女般迷失了自己,要是他能止住自己的欲望,耐心等待,肖亚文会按照丁元英的叮嘱,给他想要的,偏偏他不知道自己能够干什么,自作聪明要挟欧阳雪,在看到一堆白纸后,心灰意懒无颜以对也自杀了。

其实丁元英从给他资料的那刻起就知道他是怎样想的,给他一次机会救他,可惜刘冰迷失了自己,丁元英给了他次机会,刘冰没有自觉,可见救世主在每个人自己的心中,救你的只能是你自己,别人给你的可能是天上的馅饼,也可能是炮弹,就看你怎么对待把握了。同一句话,不要把自己当一个人看得太多,也不要把别人看得太不恰当。

丁元英,格律诗音响事件的总策划人,所有一切都在他的控制预料之中。书中很多他关于佛的、禅的、文化属性的言论我很多没有理解,感觉深奥,可能再读的时候会能有所感悟。为什么书中的人物都认为丁元英不是人?在我看来,因为丁元英洞察了人类的智慧和极端理性。

这些都不是平常人所有的,而他设计的一步步计划,都是按照人性的弱点去设计,若是没有林雨峰设计

的1000副套件陷阱,也就没有格律诗后来的降价冲击波,更加没有欧阳雪等人的登门道歉以及林雨峰在记者会上的“豪言壮语”,最后“杀富济贫“成功,林雨峰自己走上绝路。还是那句话,林雨峰太把自己当回事儿,把别人太不当回事儿了。

丁元英的智慧与理性,我认为是来自于他长期的参禅悟道,佛教实在是博大精深,我这样资质愚钝的看着丁元英的白话版的“道“都难以理解,更别说那些晦涩的经文了(网上下载看过一次经文,如同天书)。看来参禅悟道我是不可能了,但是有一点我想倒是可以避免书中人的悲剧,那就是多做好事,多做善事,少些贪恋,少些比较,明白自己想要的,能够达到的,这就够了,适可而止需要更多的是定力。

遥远的救世主读后感 篇6

通过男女主人翁的爱恋展开了对文化属性的讨论以及人性深层次的探讨,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芮小丹为了留住不可能留住的丁元英,希望他通过扶贫的方式给自己留下一个念想,并通过扶贫引发芮小丹自身思想的升华。

正常的人做正常的事情就是不正常的人,并且能够达到出人意料的效果,从而可以反映出社会的扭曲。

丁元英通过构思设计,完成了女主的交代,利用了人性的恶完成了法律允许范围内的杀富济贫,可最终的济贫也如男主预料,给了大部分生的机会,少部分趴在井沿观看外部世界的机会,有人守住了内心回归正常,有人放纵了内心的贪婪与欲望,最终走向了万劫不复。

何为救世主?救世主在哪?遥远的远方还是咫尺的自己?这是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的代表,也是对人性的考验。

女主的自杀,是为了留下最美的自己,当这个世界不再需要的时候离开,不给这个世界带来麻烦;男主的离开,不可谓不缜密,打扫战场,完成对爱人的承诺,虽然这个承诺对爱人已经没有太大的意义。

最引发内心触动的是刘冰的跳楼,他的一生如井底之蛙一样生活,丁元英给他打开了通往外界的天窗,忘乎所以的自我认同以及错位的身份认同,贪欲战胜理性,最终看清了自己也看清了道。

全文行文流畅,文字优美,细节刻画到位,故事丝丝入扣,代入感非常强。

遥远的救世主读后感 篇7

也许是偷懒,也是逻辑思维与辩证能力的缺失,总是在读书之后疏于写读后感。当然,我以为也还有另几种缘由,一是读书时间拖得很长,读完之后把读时生出的一些感悟早都淡忘了;二是有些书也只是为了消遣而读,若正儿八经地写起读后感来,总觉得有些辜负了“just for fun”的初衷;三是也有一种自己还没读明白的可能,或是心里虽有了些模糊的东西,却总也理不清楚。

在寒假的间隙时间里读了《遥远的救世主》这本书,勉强算是一口气读下来的。其实,读这本书的初衷只是消磨时间,直到现在,我还不确定自己是否理解这本书。不过合上书之后有些表达的冲动,于是记录下来,权且当做一个不是很明白的人看了几个明白人的故事之后的几点随想罢。

一、文字与故事

对于书的作者,我并不熟悉,也不了解背景。单从文字与写作的风格来看,并不是我十分喜欢的那种。透过这种文字与叙事的风格,我会臆想这作者是否有过法律或者财务相关工作的背景,因为每一点每一件事表述的语言似乎都力求严谨,每一个时间都精确到点,每一项涉及数字的表述都必然精确到极致。

因此,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偶尔会觉得这不像是一个故事,而是更像一个案例或商业案例的档案记录。

然而我还是被吸引着读下去了,读下去的原因一是我对这书里涉及的领域都不是很了解,因而好奇想窥探一二,二是想证明自己的推断。因为自从**英答应给芮小丹那份礼物后,我大概猜到了结局。作者从一开始就已经把**英推上了一个不是人的位置,所以就决定了后边的一切都是在他的规划与预料之中,而那些未能企及他的高度的人,最终的结局都不会太好。

而小丹的死也是意料之中的,却没有想到会是最后这样的一种逝去,大概这样的死才能证明**英对于她的评价吧“自性自在,当生则生,当死则死”。所以,这是一个从一开始就安排好结局的故事。没有太多悬念。一切都是不可避免的。这种必要性也是作者想要表达的。

单从文字和故事的角度来看,**还不足以让人惊叹。倒是让我想起了张德芬的《遇见未知的自己》,讲述时都用了一种透过人物的对话非常直白地表达自己的思考与想法的方式。因为人物的语言太直接地表达了这些东西,所以有一种故事和人物是为这些对话的出现而设计的。

当然,这种直率也是因为这些东西,即使直接表达出来,也足以让人沉下心来思考很久。如果委婉一点,作者激发人们思考的意图就可能无法实现。

二、人物与内涵

故事的人物设计相对简单,主角也集中在那几个人身上。不过,正如书中的朋友所说,这并不是太多的人物,其实已经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如若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故事里出现的主要人物其实都是聪明人。只是聪明与智慧之间,也许还有一个筋斗云的距离。

冯世杰、叶晓明、刘冰都是聪明人。他们实际上代表了这个社会的大多数年轻人。他们尽力往上爬,却发现了一个出类拔萃的机会。显然,通过他们的聪明才智,他们及时抓住了这个机会。当然,他们每个人的初衷都不一样,所以最后,最执着于出人头地的刘冰,结果最差。

韩楚风、郑健时、林雨峰等人,则是相对来说离智慧更进一步的人,虽没有如全知全能一般的**英的境界,却至少能在一点之下立刻领悟。

而肖亚文、欧阳雪、包括芮妈妈,她们亦是难得的聪明女人,知分寸,懂进退,明白自己的优势与固守的底线,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这大概就是独立女性的典范。她们的聪明才智使我在阅读过程中蒙羞。

这些人物的行为、性格和特点足以引起人们的思考。不过,作者的写作风格更自然地放在了两个主角身上,其他的都只是配角,都是为**英和芮小丹。他们说,书商可以看到商战,女人可以看到爱情。

作为一个对爱情比较敏感的女人,这次,我对这样的爱情不太在意。因为作为爱的主体,两个人远比爱本身精彩。

**英、芮小丹可能是作者根据自己的理想塑造的人物。关于**英,作者一开场就很直白地说出了他就不是一个人这种概念。可以说他是魔,说他是鬼,但就不是人。

在以后的故事中,我更愿意把**英定义为宗教中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上帝,但这个上帝不是救世主,而是对所谓的法、道、自然、如来有自我意识的人。相对于故事本身而言,我想这书想表达的更重要的东西其实都在**英与芮小丹以及五台山上的法师的几段对话,还有**英教芮小丹与王明阳的对谈当中,而所有的故事,都只是对着几段话的一种解释,或是印证。神性与人性、**教的窄门;佛法与佛教、得道的门槛;强势文化属性、弱势文化属性;这些观点的论证在故事里头及其严谨,体现出了作者的深刻思考,作为一个完全未研究过,甚至不了解儒道释的任何东西的读者,显然是不敢断然来讨论这些问题的。

然而,关于文化属性的一点启发了人们在教育层面上的一些思考。如果文化属性决定了人们的思维和生活状况,教育将是改善这一弱势文化属性的手段。然而,在这样的文化属性下,教育能否真正实现这一目标。

也就是说,在这种文化属性下,我们不可能通过教育来实现强势文化属性的发展?工作的关系总是谈语言教育。我们说学习语言就是学习语言背后的文化、思想、人生智慧和哲学。如若按这种逻辑,要发展强势文化是否需要通过在强势文化体制下的学***现?

再往下走一步,也许就该涉及到,在越来越热闹的留学高潮中,我们的留学生学到了什么?通过这样的思考,我们的教育能做出什么样的改变?

而芮小丹,大概真是一个理想的完美存在。集智慧与美貌于一身,还有独立的人格,专业的职业精神等。我想她大概就是作者心中天国的女儿,所以天国的女儿最后的归宿应该是在天国,而非人间。

我不知道现实生活中是否有这样的女子,不过却深刻认识到了前一阵子朋友圈里大家热传的“美女都是对自己够狠的”这一句话。既是天国的女儿,必然是凡夫俗子所不能企及,也不能理解的。作为天国的女儿的芮小丹,作者想要表达的还是那句“自性自在,当生则生,当死则死”。

窃以为,虽然最后的结局印证了这句话,只能说明小丹最后没有我执,但在这个过程中,她的“自性自在”中其实也隐藏着一些东西,我不知道用“抗争”来表达是否恰当。或者说用“证明”二字,比如这个当刑警的选择,虽然小丹说过,这社会,就应该是男人做男人的事,女人做女人的事,有些东西是本来就不平等的,但她这个做刑警的选择,是不是也是一种对自身的证明呢?也是她所想要的站着说话的一种努力?

三、零七碎八的思绪

肖亚文说,他是以我的智力,理解不了的人。其实我也想说,这本书,也许也是以我的智力理解不了的书。

比如**英答应给芮小丹的这个礼物,如若他去古城只是想找个地方清净地待一待,为何要参与到这样麻烦的事情里头来?即使只是为了引起一场关于“救主”的讨论,是否真需要费这样的周折?既然他说他是一直在参,参了很多年,参了无数个轮回,这是否还是轮回里的一道?

参来参去,他既不是为了得道,又是为何?这样就实现了他所说的上层的文化价值的思考吗?他背的这许多骂名,最后是通向**呢?

再如这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强与弱都是相对的。如何来定义呢?这一个“靠”字虽然揭露了很多问题,也讲明白了没有什么救世主。

虽然能够理解所有的一切都应该基于自己能够修行更好的自己,但活在社会群体里的人,真的一切都是靠自己的吗?还有,这种天然存在的不平等,这种规律性,可以理解并接受。那末,这是否也就决定了那一批还在解决生存问题的人,就只能是一直保留那种弱势文化属性,而永无翻身之日呢?

个体对于精神文化层面价值的实现,最终是否还是需要建立在物质足够强大的基础上?自性自在是否也是如此呢?

读完一本书之后,问题多于感触,不知道是好事还是坏事。这大概就是一个没活明白,迷糊的人仅能发出的一些感慨了吧。

遥远的救世主读后感 篇8

洛阳企业家读书会

许久没看过这样好的**了。几乎茶饭不思地沉在里面,翻来覆去读到深夜,做了好多的笔记。有一两晚是通宵在读。

早上晒着洒进窗棂的冬日阳光,回味着书中一句句精彩的对白,一下子竟不知身在何处。接下来,看了原著者豆豆自己改编的电视剧《天道》,通过视听反复品味……不光是感动!迫不及待把它推荐给朋友圈的朋友们。

阅读它,就像打开一扇窗,可以看到不同的东西,听到不同的声音,让你思考和体会。从未像现在这样,被难以言喻的文字与感悟一遍一遍地撞击着,不停地思考。

《遥远的救世主》刻画了一对超脱凡俗的男女,一段可以说天国里才有的爱情,一个现代版的既合国法又合佛法的杀富济贫的商战神话。男主人公**英是个与当今社会价值体系和常理格格不入的边缘人,他从私募资金金盆洗手,隐居古城以图清静无为,却与女刑警芮小丹相识。芮小丹的率直、勤奋、豁达和真诚的爱感染了他。他们成了知己。

通过对”文化属性”的讨论和实践,为了承诺的给芮小丹爱的礼物,设计了一场几乎不可思议的杀富济贫的神话。正当神话即将成真,两位睿智知己的爱情和人生观得到升华的时候,芮小丹却在一次任务中被杀。对传统文化的公然挑战,加上一系列的变化,使得**英更加声名狼藉

这本书从思想境界、知识结构、人物塑造、写作手法、语言对话方方面面,都是精品,它透彻地**了宗教与人性、社会规律与文化属性等深层次问题,展现了丰富专业的宗教理论、融资**、**音响、商业法律等知识,具有相当的深度和广度。但相信不是很多人能看得懂或者耐烦看的,在生活节奏如此之快的今天,人们毕竟容易接受融合自己口味的快餐文化。书中繁多的宗教、**音响、商战知识,读起来需要慢慢地消化,而主要人物的观点和思维对一些读者来说会不可思议,甚至可能有遥远、陌生、压抑的感觉,即便能理解,但那种境界,可能也会让人产生可望不可及的酸楚滋味。

但是,静得下心来,逐字品味,一种难以名状的共鸣感会逐渐地包围过来,再读深一点,多度几遍,才发现自己因它,已陷入了深深的思索。

**它是这部电影的一条主线,包括**、唱片、音响、影迷和音响公司。男女主角的爱情也源自于**——《天国的女儿》。要真正用心去欣赏,你会发现净化你心灵的力量。

芮小丹第一次看到**英家身上**的力量后,总是被那纯净到一尘不染、震撼人心的声音所激动。她一遍又一遍地问自己:是心灵感应还是灵魂在寻找寄托?**她为她纯洁的心打开了另一片更高的天空,从此把她带入了一段更美好的爱情。

作者描述**的那些文字,妙曼动人,如描写罗德里戈的《阿兰胡埃斯小提琴协奏曲》的琴声,”激情、凄美和哀愁,仿佛一片片揉碎的心在秋风里飘落。”**英对三位小提琴大师演奏萨拉萨蒂的《流浪者之歌》的评价,是多么地精彩和吸引人啊。

美妙的**本身应该像一个微观世界。随着观察角度的变化,读者可以发现不同的内容。看这本书会对”五台山论道之佛教与佛法的差别”的精彩论述而拍案叫绝,会因为”神就是道,道就是尊重客观规律”这种对事物本质的揭露而感叹人与人之间”根”性的差别。会对芮小丹那种”当生则生,当死则死,自性洒脱,无拘无束”的生存境界而感自愧弗如。

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循序推进情节之时时刻不忘借**英之口阐述自己对”文化属性”理解,而这些精致绝伦的对话总及时见地缝插针于故事之上,大有喧宾夺主之势,构成了比故事本身更精彩的桥段。这些论调更不是仅仅停留在意识形态层面的装模作样,而是借客观规律这一核心,用宗教哲学当手段,拿商战扶贫当技巧来阐述,带给读者”仁者见仁”式的启发。我想豆豆把如此精致的结构,严谨的逻辑,化繁为简的哲理锻造成这本书的骨骼是下了很大功夫的。

千万不要相信有前生来世,更不要信有救世主。

最后,书中有一句话我一直参不透——”救人的被救,被救的反而救人”,谁读懂了一定指点下我。

灰犀牛的读后感精选(3篇)


灰犀牛的读后感【篇1】

灰犀牛是什么意思——《灰犀牛》读后感1500字:

灰犀牛事件,灰犀牛是什么意思?比喻大概率且影响巨大的潜在危机。

文:左彧。《灰犀牛》的作者是米歇尔.沃克,一位当代杰出的女性思想家、古根海姆学者奖的获得者。不少的书评说这本书偏重说教、文风教条,感觉作者是一位高高在上的顶层设计者。可我却不这么认为,因为作者将我这本书的主题形容为灰犀牛,就十分的形象生动。仅仅这个命名,就让许多读者非常容易的接受了书中所说的观点。

书中以灰犀牛比喻大概率且影响巨大的潜在危机。咱们设想这么一个场景:当你在非洲大草原上,远远的看见了一只稀有、强壮而又呆萌的灰犀牛向自己跑来。可你认为它距离你还很远,甚至根本就没冲着你来,不存在危险。反而是强烈的好奇心让你呆在原地,希望能把它看得更清楚一些。当灰犀牛由远及近时,你还盘算着还是先看看清楚吧,它可能一会就回停下来;很快灰犀牛离你近在咫尺,它的庞大和暴躁完全镇住了你,你惊慌失措、呆若木鸡、原地石化.....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因为你已经被灰犀牛无情撞翻、碾压!

相对于“黑天鹅事件”的难以预见性和偶发性,“灰犀牛”事件不是随机突发事件,而是在一系列警示信号和迹象之后出现的大概率事件。在我看来“灰犀牛事件”就是对我们生活中的影响至关重要的危机或彻底改变生活的趋势。它的发生是必然的,但发生的前奏现象也是显著的。

然而,大多数的人们面临“灰犀牛事件”时的表现却正如我们上面描述的场景一样:否认事实、得过且过、犹豫不决、惊慌不已、茫然失措。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曾经面临过“灰犀牛事件”,不是吗?

记得自己念书的时候吗?平时跳课、走神,大考之前焦急的“临时抱佛脚”、成绩下来后的追悔莫及。这就是典型的面对“灰犀牛事件”的普遍表现(当然,当年是学霸的同学就不要对号入座了)。可能,这个例子太肤浅、过于教条了,我们来说说当下工作中的现实例子吧。

我们处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生活环境、物质条件的提升是举世瞩目的,但我们面临的变革和挑战也是显而易见的。各行各业由于科技、需求和政策的发展,在越来越快的发生变化。那种一成不变、单纯稳定的上班直至退休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非但如此,而且我们面对的挑战将愈加巨大,甚至一不小心就会失业、破产,穷困潦倒。

就说说时下万众瞩目的房产行业吧。用区区几千万、凭借金融杠杆拿地、利用他方垫资修建开发以获得数以亿计利润的时代结束了。土地稀缺、杠杆消退、资本介入、竞争惨烈、政策改变等等行业变化的趋势,正如一头噗呲噗呲喘着粗气、飞快向我们冲来的灰犀牛!现在的房产行业要么听凭资本市场的驱使,具备强大的管理能力,进行几近非人的高周转、大规模开发;要么向下一级或者更细分的市场推进做到小而专,谋求生存;要么实现转型,开拓满足居住需求的综合运营;要么得过且过,继续进行套利式的开发,直至现金断流、将沉淀的物业变现.....当别人都用羡慕的语气讨论时下房价疯涨的时候,业内的精英们却是空前紧张、如履薄冰!

可还有不少的从业者还浑浑噩噩地不以为然:专业不精、办事拖沓,还沉醉于自己有一张资质、尚且从业于这个暴利行业,收入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他们还在相信:“公主和王子结为夫妻、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可那是童话呀!你可是生活在现实的成人世界,优胜劣汰、弱肉强食才是这个世界的本来面目!

然而,挑战和变化也是机遇,恰当应对就会给我们带来更好的发展。如何恰当应对?本书作者也给出了攻略:首先,扩大眼界、保持警惕及早的发现危机或变化,这是应对的前提条件;其次,承认危机或趋势的危险性,不要掉以轻心;然后要准确的定义事件的性质、分清楚轻重缓急、有的放矢地解决问题;不要静立观望、只要有条件就立刻行动;不要浪费挑战或变化,那更是向好发展的良机!

正如作者用灰犀牛来生动形容这些危机和变化一样,只要恰当的应对,你就能享受到欣赏灰犀牛——这个稀有而呆萌的庞然大物——而带来的无比快乐。

灰犀牛的读后感【篇2】

坚守底线思维 时刻居安思危

——读《灰犀牛》有感

胡纯平

灰犀牛生长于非洲草原,是体型仅次于大象的陆地动物,它虽然反应迟缓,但一旦被激怒,顷刻间会沿直线飞奔而至,一个重达两三吨的庞然大物会突然出现在人们面前,危险不言而喻。《灰犀牛》一书用"灰犀牛"比喻大概率且影响巨大的潜在危机,就是指那些"知道的已知风险"或"知道的未知风险",发生概率极大,本可以预见却没能力预见,或者被选择性的忽视。

"灰犀牛事件"不是随机突发事件,而是在一系列警示信号和迹象之后出现的大概率事件。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许多事件,其实都是灰犀牛式危机。在危机到来时,保持头脑清醒,做正确的应对决策是十分重要的,越是及早地应对处理,损失就会越小。躲避灰犀牛式危机的侵扰,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否认抵触情绪转化为接受危机的存在,把拖延转化成积极制定行动计划,尽快进入行动阶段。

第一,要居安思危,常怀危机意识。

只有常怀危机意识,居安思危,才能下好先手棋、把握主动权,有效化解各种风险挑战。

一是居安思危,治而思乱。面对新时代新特征新挑战,要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时刻预估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善于分析诡谲多变的复杂形势,制定应对策略,化危为机,增强风险防范能力。

二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时刻保持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是不断积极进取的精神之源、动力之源;心存忧患,必然会敏锐地感知到来自外界的挑战和自身发展的局限,从而积极探索发展之道,增强抵御外界风险的能力。

三是备预不虞,为政常道。增强忧患意识既是个人成长所需,也是社会发展所需;既是时代变化的必然要求,又是历史进步的永恒主题。常怀忧患意识,永葆进取之志,在新时代的浪潮中,让个人和社会发展更上一层楼。

第二,要防微杜渐,克服侥幸心理。

人类的本性根深蒂固,使我们身处危机当中,但无法发现明显的危机。只有防微杜渐,克服侥幸心理,做好应对危机的处置方案,才能自如的应对各种危机。

一是加强风险排查,及时发现危机。建立风险排查机制,将不定期排查与集中排查、普遍排查与重点排查相结合,对当前存在的稳定、安全、金融等风险实现全覆盖、全方位、多层次排查,对排查出的可能引发危机事件的风险隐患,早发现、早介入、早控制,做到不否认矛盾、不回避风险。

二是加强形势研判,科学预测危机。建立形势研判机制,将定期研判与重点研判有机结合,集中收集、处理、分析风险信息,对当前形势进行科学研判,预测可能出现的危机,科学制定预案,有效防范拖延症、摆脱群体思维,积极、有效应对危机。

三是加强责任包保,有效化解危机。建立责任包保机制,对风险隐患实行领导包案、一岗双责、台账管理、逐一销号、化解危机。小隐患及时处理,大隐患限时处理,对一时解决不了的矛盾隐患,实行动态监控和管理,尽快督促解决,防止事态扩大,引发大的危机。

第三,要知危图安,坚守底线思维。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

一是眼中有底,始终盯住最坏处。从最坏处着眼,时刻保持戒骄戒躁的态度,保持居安思危的冷静,眼光始终聚焦在短板上、聚焦在弱项上、聚焦在人民群众的需求上。"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宁可把形势想得更复杂一点,把挑战看得更严峻一些,做好应对最坏局面的思想准备,做到未雨绸缪,有备而无患。

二是手中有底,牢牢把握主动权。孙子兵法讲"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在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的过程中,切实做到"不打无准备之仗",以最充分的准备、最有效的措施、最有力的手段,坚持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更要做到科学统筹、科学管理,始终把握好发展规律,牢牢把握主动权,主动采取行动化解风险而坚守好底线。

三是心中有底,努力争取最高线。《论语》有云:"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底线思维不是一种消极、被动的思维,不是守住底线而无所作为,而是为了补短板、过险滩、向高标准进军。底线思维要求心中要有"以人民为中心"的"底线",在化解重大风险中积极有为,不断追求和实现最好的结果,努力争取以"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为标准的最高线。

(作者系沙湖镇党委书记)

灰犀牛的读后感【篇3】

来看看书评吧,水平和黑天鹅完全不在一个数量级上,蹭热点的作品。自从金融工作会议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引用“灰犀牛”概念之后,这个动物名词连带米歇尔·渥克的这本书在中国火了。早已看到有人把《灰犀牛》和塔勒布的《黑天鹅》相提并论,已然猜到这种热点型概念无法避免的谬论肆虐。但是,即使渥克在书中一再援引“黑天鹅理论”,也不能阻止乌合之众对两个概念的混淆——这就是市场、这就是舆论界。

首先,塔勒布是一个衍生品交易员出生的哲学家、渥克则是一个记者出生的理论实践家,应当讲两者生存的领域是完全不同的。塔勒布最终选择了学校,渥克则仍然是一个活跃于世界各个论坛的活动家(记者的本性)。以我的陈见,对新闻从业者构建的整体行为动机是非常反感的,不是道德层面,而是思维模式方面。不过,从渥克本书的影响力,或者仅仅是本书被援引后的国内的反应来看,让社会一部分人冷静地从理论角度看待社会问题应当记为贡献。愿意了解学术,理性思考的人已经非常少了,更不要说读社科类书籍的群体了。

黑天鹅首先是一个哲学概念——我们从本质上无法预知未来、也无法知道未知的未知。这是一个完整逻辑,而不是一个开放逻辑,但是渥克试图以灰犀牛的比喻来证明,除黑天鹅之外存在另一种状态——视而不见、抵触已知。他列举了很多个例,比如,阿根廷与希腊的债务危机、戴纳基(Dynegy)在安然事件中的风控表现。他的核心观点在于,我们可以看见大概率下的危机、但是却缺乏应对危机的勇气。我理解其全书试图解释并解决的问题是:“我们有必要克服拖延症”。这是行为学范畴的理论,和黑天鹅企图探讨的哲学有着很大的不同。塔勒布对大概率事件有过哲学性的阐述:如果我们可以预见到事情的发生,那么事情已然发生。对于可以预见的事件,就不再属于黑天鹅事件,因此塔勒布称其为灰天鹅,十分怀疑这就是渥克想到灰犀牛的灵感来源。

虽然我对灰犀牛概念的批判性跃然纸上,但不代表我认为灰犀牛揭示的行为学特征不够重要。拖延症的本质在于人类具有改变行为习惯的惰性,行为学家以人类进化史为依据:如果我们人类没办法从经验中吸取教训,那么人类社会就不会发展成为现在高度文明的模样。假设在原始森林,人类依然需要依靠打猎为生,那么对于危机的躲避意识,那是与生俱来的。我们不可能在看到一头雄狮的时候,再去思考:这是一头具有攻击性的动物吗?他会把我选做目标吗?我应该立即拔腿就跑吗?人类的动物本性会让我们立即采取行动,而不是坐以待毙,即使结果证明逃跑并没有必要也好于丧命狮口的微小可能性。这一论述来自于另一个记者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韦尔的《决断两秒间》,这本书从一开始的热销变成了现在批判多于褒奖的教材。

渥克口中的灰犀牛事件来源于这样一种惰性:一个试图拍摄即将灭绝的灰犀牛爱好者无限靠近犀牛却忘记了所有危险警告,直到危机的发生。回忆一下我国的动物园事件吧,走下车门的母女忘记了老虎危险性的存在,我们人类告别原始社会实在太久了,也因此用灰犀牛事件来描述现在的人类社会显得十分贴切。如果你看过《地球家园》这部惊世骇俗的纪录片,你一定会惊讶于动物生存与择偶时的态度,评判标准是简单而粗暴的,西方社会称其为“丛林法则”,而人类行为则复杂得多,这种复杂性以人类在地球获得的统治地位来看,显然是有必要的。

渥克的灰犀牛现象拥有足够的解释力把拖延症问题延展为社会问题吗?我们可以通过克服拖延症问题来使人类社会进化吗?也就是说,我们现在所犯的错误都是因为“我们本应该面对,却选择回避的问题吗?”恐怕并不这么简单。

抵触和否认并不仅仅是一种心理惰性,当经济危机爆发的时候,没有人是因为懒惰而损失的,实际上最懒惰的那个人——沃伦·巴菲特,在经济危机中大赚了一笔。以《灰犀牛》中戴纳基公司在安然事件的风控为例,作者认为风控经理运用了灰犀牛原理,提前给出了防范措施——一项资产抵押,使风险得到了有效的化解。但更大的问题在于——安然事件必然会发生吗?或者说,如果我们退回到安然倒闭前的某一时间点,我们可以预见到其倒闭吗?它的路径是唯一的吗?这才是黑天鹅提出来的哲学问题。

有人认为(包括渥克),如果安然的财务已经显现出很明显的问题,预见其倒闭当然是可以的。我不否认,因为“如果我们可以预见到事情的发生,那么事情(在哲学层面)其实已经发生了。”难道不是这样吗?预见到缺陷的存在,已经足以改变问题的性质,黑天鹅和灰犀牛在事件定性上,根本就是两个问题。乐视事件的爆发,事后诸葛者众,在事先给予预判的又有多少?实际上,最伟大的交易者索罗斯在做空英镑之前,唯一具有的有利条件也仅仅是小概率的存在,承认小概率存在已经是黑天鹅的全部。而小概率交易者最大的认知在于:“小概率事件一旦爆发,其结果往往是巨大的。”这个巨大可以是毁灭性的、也就可以是建设性的。日本人偶尔发现了人造珍珠,却毁灭了整个波斯的珠宝产业,那么珍珠的发明是好事还是坏事呢?如果可再生能源替代了石油、可燃冰替代了天然气,那么阿拉伯经济的崩塌是可预见的还是不可预见的呢?

结论:所谓大概率事件的惰性并不仅仅是因为我们做得不够多,恰恰是其中的不可预知性导致了不同的结局。当然,《灰犀牛》这本书也存在理论贡献,亦即:如果预防付出的成本远小于糟糕的结果,那么经常的付出不失为一种更明智的选项。书中是这么说的:“如果经常加机油可以确保发动机不会轻易损坏,那么我们就应该尽量避免花钱去大修发动机。”

问题在于,作为一个不可知论者,我总觉得:发动机的损坏大概率不是因为你忘了换机油(也可以反过来说,如果你不换机油,那就可以大概率预见发动机会损坏),而是因为,在某个不该大踩油门的时刻,你却踩过了头。

  • 朱光潜谈读书的读后感精选3篇
    希望这份“朱光潜谈读书的读后感”能够满足您的期望让您感到满意。世界上有许多好书值得我们去阅读,假期时间阅读了作者写的作品,其中的剧情让我的想法发生了变化。 写读后感需要具体,要细致地分析文章内容。请将这篇文章收藏下来以备日后查看!...
  • 会飞的教室读后感精选3篇
    写作品读后感重点在哪里?相信不少人阅读了作者的作品之后,都能从中收获不少。我们可以用文字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想,杂文852小编为了让大家能够更好地阅读精心准备了今天的“会飞的教室读后感精选”。...
  • 逆境中成长的读后感精选(3篇)
    好的作品会引起阅读者的共鸣,在看作品之后一定会触动内心。我们可以通过文字来表达内心的感受,杂文852编辑今天给大家分享一篇关于“逆境中成长的读后感”的文章,欢迎大家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我们将会为您提供更多实用的信息!...
  • 追风筝的人的读后感模板精选3篇
    作品的读后感应该怎么样的书写出来呢?读完作品以后,相信大家都会有各自的见解。写读后感需要联系实际,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杂文852小编为大家带来了这篇“追风筝的人的读后感模板”的研究报告,建议您立即将此页面收藏起来以备后续查阅!...
  • 报效祖国的文章读后感精选3篇
    今天我读了《铮铮傲骨为祖国》一文,故事中徐悲鸿爱国主义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我。故事中的主人公徐悲鸿说过这样一句话: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也就是说人不应骄傲,但不能没有骨气。徐悲鸿在巴黎学美术时,一个外国学生污蔑中国学生,生来就是亡国奴材料,即使把中国人送到天堂去深造,也成不了才。徐悲鸿听了,肺都...
  • 报效祖国的文章读后感精选3篇
    历史又翻到今日。新的仇恨,新的血泪又涌现在我们眼前:1999年05月08日一对新婚不久的中国青年夫妇倒在南斯拉夫的血泊中;2001年04月一位优秀的中国飞行员为了祖国尊严血洒南海上空……鲁迅先生穷其一生智慧,“我以我血荐轩辕”唤醒了刀俎上的中国人,我们的前辈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理想,以天...

遥远的救世主读后感推荐

  • 读后感送给加西亚(精选10篇)

    2024年02月01日

  • 爱情与金钱的读后感5篇

    2024年01月31日

  • 《海底两万里》的读后感言(汇总5篇)

    2024年01月31日

  • 卖油翁的读后感(系列5篇)

    2024年01月31日

  • 指环王读后感范文(精选11篇)

    2024年01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