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852 >地图 >读后感 >

朱光潜谈美读后感

朱光潜谈美读后感

杂文852
阅读 703

相关推荐

朱光潜谈美读后感汇总。

以下是杂文852的编辑为您整理的“朱光潜谈美读后感”相关知识点,阅读本页后你会对相关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读书钻入品意妙,创作跳出立意新,品读了作者写的作品,果然收获了很多心得感悟。读后感是阅读收获的最好体现。

朱光潜谈美读后感【篇1】

朱光潜《谈美》读后感800字作文

《谈美》读后感

有幸拜读了朱光潜老先生的《谈美》,发现读文章可真是万分也急不来,读朱光潜的《谈美》更是格外需要细嚼慢咽,细细品读一番。

就如同第一章中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的确一切事物都有几种看法,一个人可以说这个事物是美的,这只是你的个人想法,你不可能阻止另一个人的想法,他的不同想法认为这个事物是丑的,以年龄层次上的差别看待一棵古松结果差别不大,若是从从事古松有关行业的人来说,比如木商,比如植物学家与画家之间,那看法就会是有所不同,以三位行业中人不同的心性看待古松,当然会不同,三人的反应态度不同,分别是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它的形象随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都是各人的性格和情趣的返照。

所以每个人欣赏品读美的品位方向是不相同的,我非常赞同朱光潜老先生在文中的一句话,是壶酒可以贮茶,何必又求它形式,花样,颜色都要好看呢?吃饱了饭就可以睡觉,何必又呕心血去做诗,画画,奏乐呢?人亦是如此,作为仅仅旁观者而言,你又怎能要求世界之诺大中还存在着完美的一个人啊。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这是观点和态度的差别,看倒影,看过去,看旁人的境遇,看稀奇的景物,都如此站在陆地上远看海雾,不受实际的切身的利害牵绊,能安闲自在地玩味目前美妙的景致。人啊,活在世上,可不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么。可笑就在明明早知道此道理,却依旧沉着于自己的世界,无法自拔,亦无法知道原来自己就是那个前些天还嘲笑着当局者的你自己啊。

这就是观点和态度的差别,就如同一件本来惹人嫌恶的事情,如果你把它推远一点看,往往可以成为很美的意象,艺术是与实际人生有距离的,所以艺术与写实主义不相符。

我们需要深刻了解清楚这点,经验尽管丰富,终不能创造艺术,艺术是至高无上的美的象征。

这仅仅是前两章的阅读之感,读完之后使我佩服朱光潜先生,其实,我一直以来的梦想就是学习心理学,这《谈美》别名叫《文艺心理》,所以每每阅读《谈美》我就与之产生共鸣。看完后,我也更坚定了对学习心理学的目标,并且明白人生在世最为重要的事就是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一双善于观察美德眼睛啊!

谈美,谈美,到底何为美,何为艺术?

作者:初中(1)班林禹猆

以上是优久初中范文网为大家整理的“朱光潜《谈美》读后感800字,读后感作文”,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作文,读后感,800字”的信息,欢迎访问查看更多相关信息。

朱光潜谈美读后感【篇2】

朱光潜(1897-1986),安徽铜城人,著名美学家、文学理论家、翻译家,中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主要著作有《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西方美学史》、《给青年的二十封信》、《谈修养》、《谈美》、《诗论》、《谈文学》等。

其中只读过朱先生的《谈美》和《文艺心理学》,对于《谈美》其精辟、客观的分析和论证实为欣赏,称赞。以下罗列每一章节的精彩之处,略赋个人拙思主观之感,引以对朱先生之《谈美》的敬意。

1、 我们对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科学、审美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谈到人们对事物的不同态度,或者说每个人的出发点不同,观察事物的立足点也不同。同一事物在不同心理状态的人身上会有其独特的心理或视觉反应。一棵古松,木材商是商业的心态去看,科学家是研究的心态去看,而画家用欣赏的心态去看,古松在不同人眼里映衬了三种效果,只有画家不是从“用”的角度去看,而是如朱先生讲的:“无为而为”的欣赏眼光去看,欣赏的同时也赋予了其画家内心世界对古松的完美概念。

美好的事物需要人们用审美的眼光和欣赏的心态去看待和思考。如果我们只谈实用,那么美是最不实用的体验。但如果说人类历史生生不息,而真正能触动你我心灵深处的唯有那些给予美好情感的艺术作品,无处不在深邃的夜空中如同指路的星星闪着光,指引人们的灵魂、净化人们的思想。

再次引用朱先生的话:“美是事物的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的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

二、“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

俗语讲:“距离产生美”。实际上,朱先生在这里明确指出了艺术与生活的距离。

真实世界笼罩了雾、雪或雨就容易给人们另外一种联想,其状态使真实世界同你我之间产生了距离,因而有了古往今来的诗情画意等及赋美感的意境。所谓:艺术**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应该也是其中道理。艺术是主观的兴趣和感受,而一些客观的控制和设计在其中,过于贴近现实容易使人功利,过于主观不易理解,毕竟艺术是为人欣赏的。

不同的艺术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就像京剧有唱、读、坐、弹一样。相声有说、学、逗、唱。等其有规矩的表演方式,是经过人们多年在舞台上磨砺总结出的表演形式,而这些形式是经过人们运用艺术规律如夸张、变形等方式,拉开同实际生活的距离,而其内容又不脱离生活。

人们对于熟悉的事物总是容易忽略它的美,因为太过熟识没有了距离感和神秘感,容易从实际生活中的利害关系出发看眼前的事物,而新鲜的、不了解的事物有距离感就容易产生美感,这也如同《围城》般的效果,我看你的好,你看我的好,无非是因为有距离,有神秘感而迸发出美感,使人向往。如此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三、“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宇宙的人情化

这个段落里朱先生引用《庄子。秋水》里的一个小故事说明了人的美感经验的道理,即:美感经验即是人的情趣和物的姿态的往复回流。

人们的认知有是伴随着人们判断事物的主观兴趣。那么这种主观的情趣对事物进行判断就是“移情作用”,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等情绪映射到身边的事物中去。这种移情作用是同美感经验息息相关的。

如同朱先生讲到在欣赏古松时,,这也是人们看到某某事物时会说:我认为如何如何,等等诸如此类的话语。其实人们在对事物赋予个人的某种情趣的定义同时人们也在不经意中模仿着事物本身的一些属性。

也就是说,人的审美体验不是由事物本身或人的主观利益独立产生的,是由于事物的物理属性,是由于人的移情性,二者的结合创造了人的审美体验。这就是宇宙的人情化所在吧。

4、 希腊女神和血腥英国女孩的雕像——美丽与快乐

其实美感和快感无时无刻都冲斥于我们的生活当中,但究其出发点就又产生了前面朱先生讲的不同态度的问题。美感不是实用主义,而是一种没有功利心理的心理活动,而愉悦是实用的目的。像口渴喝水会产生快感,排便也会产生快感,但这些都不会有美感。

雕像和英国女孩是雕塑艺术和活人的作品。如果仅仅从实用的角度来看,英国女孩似乎比雕塑更有用。在这里朱先生告诉我们明确美感和快感的不同,对于美的欣赏要不带功利和实用的心态去看去理解。

五、“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美感与联想

我姑且如此解释朱先生的这段文章。联想是偶然的、杂乱的、无序的,而美感的东西是一定的有序的,有结构的、抽离出来的,有形式相伴的和谐状态的东西。审美经验可以使人联想到事物,但简单的联想不能看作是审美经验。

朱先生提到:美感是一种直觉。一瞬间的感受。

而联想会带着思考,这种思考会把事物引到其他不相干的事物中去,无法直接单纯的欣赏一件事物本身,而会产生浮想联翩的心理活动,所以美感经验同联想是有不同含义的两种概念,不能混淆。

六、“灵魂在杰作中的冒险” —— 考证、批评与欣赏

本文可以看到人们对文艺作品的不同态度,证明文艺作品更接近于科学家的方式,更接近于哲学家或政治家的批评态度,更接近于艺术家或一些有艺术欣赏兴趣的人的行为。考证和批评不等于欣赏,但欣赏需要了解艺些艺术作品的相关知识,才能更好地欣赏。大多数证据都附有对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版本和狂野历史的历史判断。他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过于理性,缺乏直观和感性的反映,不能视为欣赏。

而批评就更加抽象的把一些主观的规矩或一成不变的框子来规范艺术作品。我个人认为,如果一个评论家不客观地评论他的艺术作品,他的文章将毫无用处。这也是朱先所推崇的:

欣赏的批评。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下,原有的美丑标准不应相同。我们应该把自己投入到作品中,反复品味,然后有感觉。

最后,朱先生说,考证和批评都不是鉴赏,鉴赏需要考证和批评,鉴赏需要考证的依据和批判的态度,这也是辨证的观点。就是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七、“情人眼底出西施” —— 美与自然

美是什么?言论不一。朱镕基提出,美是是物的物理属性,是人类心理活动对事物的态度。

只有自然的物理属性,没有人的感性心理直觉——美是无法产生的。自然经过人类心理感受的加工,产生美感。不同的经历会产生不同的感觉。审美是对自然的再加工和再创造。个人情趣不同衍生出的结果就不同。

俗话讲的“情人眼底出西施”的道理,如同朱先生所讲是人们经过人情化、理想化的一种心理活动结果。这种结果是不同的人的主观审美体验加上理想化,即人性化的结果。美和自然也是对立统一的一种关系,美感没有自然的物理属性就无从产生,而物的物理属性没有人的理想化即人情化加工也无法衍生出美来。

对于美我们应从两方面来看,美不是凭空产生的。

八、“依样画葫芦”――写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错误

“自然只是一部字典而不是一部书”。-德拉克洛瓦

这里又可以提到“艺术**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这句话。朱先生在此提到的写实主义和理想主义虽略有分别但究其观点都是“模仿自然”。我们常说的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艺术的美是以自然为内容,以人的情趣及一种形式而表达出来的,单纯的自然是无法定义其美还是丑,因为有了人的感受或说移情作用,才有了自然美这个概念。理想主义虽说自然中有美有丑,但它要的是经过理想化后的一种固有的共性模式化的东西。也是在用另一种方式模仿自然。

艺术的美是要高于自然的,自然不过是借境抒情、借物俞人的元素,人是主体,自然融入了人的感受、人的情趣才变得美,这种美也是人的一种再创造,写实主义和理想主义推崇的模仿自然的美和我们讲的艺术美是两种不同的概念,形象丑陋的元素经过艺术家的重新排列组织它就会变得和谐,变得有美感,简单的说人以自然为元素,不同的情趣会创造出不同的形态,就形成了不同方式的艺术美,而只模仿自然是无法感受到真正的艺术美的。

九、“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艺术与游戏

艺术家创作作品时多是有感而发,这里的感也可以释为感受欣赏,然后有了感觉便把他表现一番,或诗或画或唱或书等等。创造不是凭空出来的,好的作品一定是有感而作。朱先生在本章中提到“艺术的雏形就是游戏”。

其实可以这样理解,游戏的过程包含着纯粹的自由状态,既是游戏便可天马行空般的来去自由,包含着大量的人的想象、情绪、感觉,就是再创造一种状态,它以自然生活为载体,是玩家主观能动性的体现方式,这游戏的行为是没有社会性的、不具备传达创作人的情感的,它同艺术还是有区别的,艺术要有社会性因为作品的评定有一半儿还要社会中的大众来参与才算完整。那么如果一个艺术家既有奔放自在的艺术表达方式,又不失其一颗童心(天马行空的想象力),那么他的作品一定是打动人的。

十、空中楼阁――创造的想象

既是创造就会有生活中的元素和作者想象的因素融合再一起。作者在创作时有些时平时观察的印象再现,但这种单纯的自然还是杂乱无章的,需要从中进行提炼,不足的或是原素材不足以表达其情感时,想象就是作者的另一次创造,敢于创造的想象,能够用平时所看所得经过重新组合,把不存在的东西表达出来,这就是创造的想象,当然这些需要积累和对生活的沉淀。

十一、“超以象外,得其环中”――创造与情感

朱先生讲:艺术的任物是在创造意象,但是这种意象必定是受情感饱和的。这里谈到的情感就是有感而发的状态,创造需有饱满的情绪才能做到有感而发,一挥而促。

艺术是具有社会性的,作者在表现的同时也在传达其特有的情绪,引发观者的共鸣,作者的喜怒哀乐都会通过其作品隐隐或直接表露出来,或让人痛心或让人高兴等等。情感可以说是创造的原动力,因为有情感才有了表达的欲望,创作也由此而生。

十二、“从心所欲,不逾矩”――――创造与格律

我理解朱先生说的格律就是不同艺术表现的某种特有的形式。艺术要创造、又要有格律岂不是有些矛盾?其实这句“从心所欲,不逾矩”真真切切表达了一种境界,这种境界既能随心所欲的表现有不会跳出一种表达的方式。

即――格律。这种境界是经历无数困惑及磨砺,历练而成的,它可以在有限的规范内表达无限的内容。因为艺术是有一定规范的具有社会性的一种情感表达,规范在真正的艺术家**不是束缚而是一种事物共性的展示,而其中的才气或是天才或是迂腐将表露无疑。

格律不能成就庸人,也不会牵绊才子,合理的利用它为我们服务才是根本。

十三、“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似则失其所以为我”―――创造与模仿

“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这是齐白石老人教育学生时的话。同朱先生其说不谋而和。其实创造与模仿本来就是相辅相成的,创造中有模仿,而模仿中也带有创造的成分,艺术创作应该有作者自己真实的情感流露,有感而发必能有所成就,这里的“感”是别人无法模仿得来的。

创造与模仿只要把我好一个“度”才好。大多艺术家都从模仿开始逐渐磨砺技巧,进而进行随心所欲的创造境界。模仿应该是创作过程中的一种阶段,创造才是艺术家的目的。

朱光潜谈美读后感【篇3】

读朱光潜先生《谈美书简》有感:

春节七日最大的收获是沉下心认真读完了朱光潜先生所著《谈美书简》一书,收获颇丰。这本书中所提及的“美学”适用于诸多文艺创作,很多理论对于写作是很有帮助的。有些理论比较高深,我知识浅薄,读后尚不能很好领会。只是把自己可以悟出的一些东西写出来,以飨读者。

首先是创作态度的问题。如书中所说,研究任何一门科学都要端正人生态度,认清方向。这一点是众所周知、老生常谈的问题,但我觉得大道至简,知易行难。

在写作的过程中,因为利益或其它欲望的驱使,时而会让我们的创作态度有所偏差。我写文章并不喜欢为了“日更”而“日更”,若是认真对待自己的作品,都要用心去打磨。

无论在创作的过程中,我们经历着什么、感受着什么,都不要忘记自己曾经对写作源自心底的热爱,并且要让这份挚爱始终保持纯粹。

在专题审稿过程中,我通常会给读者明确拒稿的理由,比如排版、文体、错字、标点符号等问题。有些作者文笔是不错的,但排版并不认真,不顾及读者的视觉感受,亦不尊重写作格式的基本要求。在指明问题的情况下,有些读者会回复说只是随意写写而已。

我通常会回复对方,提笔写作,要对写作有起码的敬畏之心,要对我们的作品和读者负责。这一切源于态度。

在自身的写作过程中,给我体会最深的是,写得文章越多越深感自身的无知,就如读书读得越多越感觉自身精神贫瘠一样。在学习模仿不同写作手法的同时,会深感自身的知识架构不足以支撑起一篇文章的脉络,亦或不能让文章变得血肉丰满。

如朱光潜先生所言,研究美学的人如果不学一点文学、艺术、心理学、历史和哲学,那会是一个更大的欠缺。我想,很多的文艺创作都是关联诸多的知识体系,相互渗透密不可分,文学创作亦是如此。

对于一个创作者而言,知识体系愈加丰富和完善,作品必然是更有深度、有血有肉,文章情节内容、起承转合也是更加合理,并对读者的人生启迪是更有效的。

对于喜爱写作的人,应该像海绵一样多方面的吸收知识,并融会贯通,将学习成果转化为自身的创作实践。否则,写作仅仅是套用公示和技法,必然会缺少灵魂。

写文如《红楼梦》中林黛玉所言:“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而“意”要有真趣,必要源于读书学习和生活实践的积累。

写作好的基础是需要多读书,读书要选择精读,从一些名家作品入手,把一些好诗文熟读成诵。有句老话“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

《红楼梦》中“香菱学诗”这一节,黛玉教香菱作诗的方法,不是让香菱从练笔入手,而是借书嘱她回去读:“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一二百首。然后再把陶渊明、应裼、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

由此也可见曹雪芹先生在写诗作文方面的先知灼见,洒落其中,犹如夜空里的明星,从未陈旧过。

读此书亦学习到一些提升写作能力的方法。比如我们需要知道自己写作的弱势在哪个方面,不力求在短时间内完成写作技能水平的整体提升,要切记毛泽东同志集中精力打歼灭战和先攻主要矛盾的教导。一个战役接着一个战役打,不东奔西窜浪费精力。明晰自己的问题所在,一个一个去突破,把基础打牢。

终究是要在语文基本功上多下功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语文就是文学的“器”。在审稿的过程中,我也经常发现很多作者行文不顺、用字不妥、空话连篇,这些也是常见的毛病。

我本人也是经常有这些问题,所以在日后的行文中要多加注意。这些都是语文的基本功不够扎实造成的。即便知晓的东西再多,对语文的基本功不掌握,好的文章一定是写不出来的。

书中说在三十年代左右,夏丐尊、叶圣陶和朱自清几位同志在《一般》和《中学生》两种青年刊物中曾辟出“文章病院”,把有语病的文章请进这个“病院”里加以诊断和剖析,会让作者意识到字斟句酌的重要性,文章改进很多。

我想,现在的语文老师都是扮演这个角色,包括现在的各种写作训练营也会这么做吧。

关于写作练习的问题,朱光潜先生特意提到了毛泽东同志的《反对党八股》,尤其是文中引用的鲁迅复“北斗杂志社”一封信里所举的八条写文章的规则中的三条:第一条,留心各样的事情,多看看,不看到一点就写;第二条,写不出的时候不硬写;第四条,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宁可将可作小说的材料缩成速写,决不将速写拉成小说。

第四点是极需我整改的,父亲常说我的文章遣词造句不够凝练,无用字句较多。名家之文虽文风朴实,看似娓娓铺陈道来,细斟酌来不可舍一字一句,否则语意有变。

朱光潜先生鼓励作者多以撰写现实生活中的短篇速写为首要,就如歌德教诲青年作家一样,不要写大部头作品。书中推荐读《世说新语》,语言简练而意味隽永,是典型的速写作品。我打算近期认真学习阅读此作。

书中提到艺术创作的功用不外是抒情、状物、叙事和说理四大项,文学创作亦是如此。在写作中,若能将四个要素的写作手法运用自如,会呈现出一部好的作品。

无论是哪个要素,我们都需要关注几点。比如写作的节奏感,如李白的《蜀道难》突兀沉雄,节奏比较慢、起伏不平,会让人又崇高风格的惊惧之感;韩愈的《听颖诗弹琴》变化多姿,由缠绵细腻转为高昂开阔反复荡漾,暗示出意象和情趣的变化。写文学会把握节奏,才能做到张弛有道,亦如风行水上、自然成纹,读来轻阅自然。

在创作中要注意移情的作用,由物我两忘达到物我的统一,使本无生命和情趣的外物仿佛具有人的情感与品质特征。比如李白诗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杜甫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姜夔诗句——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

这些诗句里的山是可以看人而不厌的、柳絮可以颠狂、桃花可以轻薄、山峰可以清苦,诗人把物写成人,把静写成动,无情写成有情。正是因为这样的移情,让我们有了“岁寒三友”、“梅兰竹菊”四君子等诗意比喻的概念。

无论是怎样的写作,我们都要注重形成自己擅长的写作风格。每篇文章的呈现,都会不同程度的体现出作者的生活经验、成长背景、文化教养、品格风尚,以及观察世界的独特视角。

这种文风便是作者人格的体现,反之会成为对作者人格的定义。比如通过屈原、杜甫、岳飞、文天祥的诗文,我们可以将他们用“忠君爱国”这个抽象的词来概括。我们也会常常通过一些文学作品,将一个作者定义为豪放不羁、文雅飘逸或清丽温婉,这时的人、文在他人眼中已然成为一体。

写作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深根于生活的土壤,关注生活、融入生活。在生活中不断去探寻自己和周遭的世界,懂得自己、理解生活,基于生活中的创作和思考必然是更有现实意义和价值,亦会引起更多读者的共鸣。

中华五千年的文脉传承,《诗经》的风雅、《离骚》的兴寄精神虽偶有中断,但终究更多被保留下来。如汉乐府、曹操、杜甫、白居易等,他们言百姓言、道百姓事,体现了中国文人的良知。

作为一个热爱写作的人,当以他们为效仿,承社会之己任,以笔之力反应社会风貌、人情世故,让文章在这个时代变得更有意义和价值。

朱光潜谈美读后感【篇4】

《谈美》这又是一本被定义为欣赏艺术的必读书目,作者朱光潜先生是真正德高望重、才学八斗的大师。

每当读这类顶级大师的著作,都会有一种体会——和蔼亲切。当一个人真正到了一定境界,就会有种云淡风轻、举重若轻的豁然随性,字里行间中,不仅是博大的知识与眼界,更让人感到一种高洁、从容。这种不骄不躁、气定神闲的韵魄,本就是一种艺术、一种美,令人心向往之。

这几年,常愿意学习欣赏艺术之美,从绝妙名画到经典名曲、从摄影名作到不朽影视、从洒逸唐诗到凄婉宋词,精神上所得甚多,但也自知尚谈不上入门。朱光潜先生说“艺术本质上是一种情趣”,个人深以为意,人生在世,很难真正做到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完全超然世外,也就免不了世俗纷扰,但我们却可以通过欣赏艺术,轻轻的抚去心灵尘埃、畅享精神的食粮,从而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给自己留一片纯美的净土。

朱光潜谈美读后感【篇5】

出于对“美学”这名词的好奇,我便选了“美学基础”这门选修课。第一堂课,老师就谈到“美是美的”这句话。我顿时就迷惑了:

美,不是美的吗?美还能是丑的吗?美,是什么呢?

是根据什么判断标准判断出某个东西是美还是丑?······一系列的问题出现在我的脑海中,我立刻意识到课程的深度。于是就更加认真的听老师讲课。

老师以朱光潜的《谈美》这本书为教材给我们讲他的“美学观”。果然,美学就像一门“哲学”深奥抽象,并且充满了思想的痕迹,只读其语言,很难能有更的体会,不过还好有老师及朱光潜老先生的一个个生动的例子和比喻,我才能窥见“美学”的冰山一角。

以前的我从来没有想过“美”这种感觉是如何产生、形成的。总是觉得自己一生下来就知道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自己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在自己内在心理和外在环境的影响下已不知不觉的形成了。就像一生下来就会自己呼吸一样,“审美”对我们来说已经是家常便饭,是任何人都会做到的事情。

不过,我觉得,我们所做的只是简单的说:“这是美的,这是丑的。”却不懂得什么叫“审”。

于是我就深深的佩服朱光潜老先生对“美”这一事物的思考是多么的深。为此,我还专门看了《谈美》这本书。

虽然我看完后也不是很懂,但也有些感触,我总觉得他不是在谈美,而是在谈哲学,谈人间万象。《谈美》从总体来看是本谈艺术欣赏的专业书,但其中充满着对人生观的思考。在《谈美》这本小书中,枯燥复杂的美学理论变得平易近人了,朱光潜先生用明白晓畅的话语让我们先体验“美感”,再以“美感”的态度推到人生世事各个方面去,从而“美化”人生,最后达到人心的“净化”。

我看到他在第一篇文章中写道“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 ——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 ”我感觉他是在说每个人的心态不同,他们看到的同一件事物也会出现不同的感觉。这里他举了一个古松的例子:一棵古松,木材商是用商业的心态去看的,科学家是研究的心态去看的,而画家用欣赏的心态去看的,不同的心态,产生的“美感”就不同。

虽然,美并不实用,但是“美是事物的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的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因此,朱光潜老师告诉我们内心不要总被功利所占据,虽然“美”既不能换来物质,也不能换来名誉,但是“美”的却是人心最喜欢、最渴望追求的东西。

我是一个恋爱中的女孩,所以我最感兴趣的还是朱光潜老师的 “情人眼里出西施”这一篇文章。他在文章中写道:“(恋爱时)你在理想中先酝酿成一个尽美尽善的女子,然后把她外射到你的爱人身上去,所以你的爱人其实不过是寄托精灵的躯骸。

你只看到精灵,所以你觉得完美无瑕;旁人冷眼旁观,只见到躯骸,所以往往诧异道:‘他爱上她,真是有些奇怪。’一言以蔽之,恋爱中的对象是已经艺术化过的自然。

”我读完后略有恍然大悟之感。原来是“自然”在经过人的心理感觉加工后产生了美感,然而不同的经验会产生不同的感觉,而我们却在不知不觉中对自然进行了一种再加工、再创造。因而恋爱时的我们总会被一时的爱情所左右我们的审美观。

于是,偶然想起老师在第一节课时说过的:“是美的,就不是自然的”。实事果真如此,也许因为“美”这个词就是由我们心灵创造出来的,非自然的一种非物质的感觉,它本来就不是实物,单单只是一种只有我们人类才能产生出的一种“思想”而已。

但是我想,虽然“思想”只是“思想”,不能填饱肚子也不能给予我们什么物质享受,但是它却是我们心灵渴求的养料。既然作为有思想的人类,我们就不能像一般的动物只追求物质生活,而使精神贫瘠,我们需要“美”,我们也需要“浪漫”,我们需要漫步于屋后的绿荫小道,也需要感受月光透过树叶洒落枝头的静谧。我们的生活的的确确充斥着“美”。

还是那句老话:“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只是发现美的眼睛。”

这一刻,这一课,我想,我懂得什么是“美”了。

2012级卫生法学何曦

朱光潜谈美读后感【篇6】

美感的世界是超乎世俗之利害关係而独立的,它与实际人生有距离,但与「整个人生」却无隔阂,倘若我们於看待人生世相时,皆抽离了「美」的成分,实不知情何以堪,因为,在面对实际生活层面时,我们必须受制於环境,使心为形役,惟有在美的心灵活动中,我们才是自己的主宰。

吾人若能将自己的人生艺术化,则生命亦当是妙趣无穷的,在个人有限的时空领域当中,尽情挥洒、驰骋,直达创造力的极致,艺术化的人生当是不断地自我创造及自我欣赏,惊心动魄是美,细緻婉转是美,圆满是美,缺憾何尝不是美?至此虔诚感激之情不禁油然而生,感谢上苍赐与这难得的,生而为人的福分,让自己有幸领受这天地无私的深情抚慰!

2.读朱光潜------《谈美》有感

本人读了朱先生的《谈美》,对于其精辟、客观的分析和论证实为欣赏。其中最能领略到的是作者非常经典的对美的分析论证:美是最不实用的经验,但是人类历史生生不息的;美是无处不在的,但是要靠人们细心发现的;美是客观事物加主观态度产生的,但是缺一不可。

物质可以耗尽,无形的美可以代代相传,让世界享受。为什么这么说呢?接下来我将逐一分析。

其中,我读到朱先生对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科学、审美。作者谈到人们对事物的不同态度,或者说每个人的出发点不同,观察事物的立足点也不同。同一事物在不同心理状态的人身上会有其独特的心理或视觉反应。

一棵古松,木材商是商业的心态去看,科学家是研究的心态去看,而画家用欣赏的心态去看,古松在不同人眼里映衬了三种效果,只有画家不是从“用”的角度去看,而是如朱先生讲的:“无为而为”的欣赏眼光去看,欣赏的同时也赋予了其画家内心世界对古松的完美概念。

物都如此何况是人呢?对于改革开放蒸蒸日上的娱乐业,为什么有一些流芳百世的歌星、影星值得我们怀念和学习。从商业角度看,他们代言某一产品有助于增加销量,总之是有利可图的。

从艺术欣赏的角度看,唱几首经典歌曲或成功塑造电影人物的人,能让人永远铭记在心,回味无穷。我觉得对那些明星来说,这比财富和奖项更有意义!

美好的事物需要我们用审美的眼光和欣赏的心态去看待和思考。这一段大体可以证明从实用的角度出发它确实是不实用的,而真正能触动你我心灵深处的唯有那些给予美好情感的艺术作品,无处不在深邃的夜空中如同指路的星星闪着光,指引人们的灵魂、净化人们的思想。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在满足了基本的物质需求后,越来越注重精神和心理的健康成长。其实,美感一直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从最简单的衣食住行,大多数人都会选择环境优美安静的餐厅用餐,因为感官的满足可以提高食欲。化妆是现代人每天必备的一课,它能让人们更加自信,相信自己每天都能有一个好的开始。

家居装饰也是一门美学课程。明亮、宽敞、舒适都是老派,但他们自己的感受和观念却让它与众不同,如欧式观念、乡村风格、东南亚风情、日式家居或中西结合。独特的家居风格可以代表主人的独特性,让他尽情享受。

这款车的基本性能是循序渐进,现代人更追求线性外观、颜色等。因此,美感不是实用主义,而是一种没有功利心理的心理活动。美感能使人获的心理满足和精神享受!

而美的感受又是主观的,美是言论不一的。每个人的生活经历都不一样,所以对美的理解也不一样。就如城市人长久呆在钢铁丛林中,觉得压抑郁闷,之所以田园风光的美丽诱-惑成为了新兴的消遣和时尚追求;而农村人常年和绿地青山为伴觉得平淡无聊,对城市的美好多姿的生活十分向往,就出现了农民进城的风潮。

事实上,这两个环境在形式上基本没有变化,我们改变的是我们的心态。

朱镕基提出,美是是物的物理属性,是人类心理活动对事物的态度。只有自然的物理属性,没有人的感性心理直觉——美是无法产生的。自然经过人类心理感受的加工,产生美感。不同的经历会产生不同的感觉。审美是对自然的再加工和再创造。

个人情趣不同衍生出的结果就不同。俗话讲的“情人眼底出西施”的道理,如同朱先生所讲是人们经过人情化、理想化的一种心理活动结果。这种结果是不同的人的主观审美体验加上理想化,即人性化的结果。

美与自然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没有自然的物理属性,美就不能产生,没有人的理想化,即对人的情感的加工,事物的物理属性就不能从美中衍生出来。对于美,我们应该从两个方面来看待。美不是空穴来风。由此可见,美的出现是是物的物理属性,是人的理想化。

我们怎样才能过上更艺术的生活?瑜伽近两年风靡全球,可以有一个最好的诠释。瑜伽是一种古老的能量知识培养方法,集哲学、科学和艺术于一体。瑜伽是建立在古代印度哲学的基础上的。几千年来,心理、身体和精神戒律已成为印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项运动的最高境界不是让你做一些难度很大的杂技动作,而是让你的身体舒展、放松和平衡,通过这些动作达到身心的平衡,静静地倾听你内心最真实的感受。所以瑜伽的最高境界是达到统一,这需要身体、心灵和精神的同时。

综上所述,想引用朱先生的话:“美是事物的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的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如今,人们都崇尚艺术生活,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精致有趣。心态的平衡也是关键。开放乐观的心情是艺术。

希望每个人都能擦亮眼睛,从现在开始仔细发现和品味我们的生活、艺术生活!

朱光潜谈美读后感【篇7】

作为一个美学家,作为一部谈美的书,朱光潜先生的《谈美》一书专心谈了美感态度,对美感态度作了深入浅出的阐发。zW852.Com

朱光潜在书中,把人生态度分为三种: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实用态度求的是善,科学态度求的是真,美感态度求的是美。于是,真、善、美构成一个完整的人生。文章层层递进,从人们看待事物的三种不同态度到艺术与实际人生的距离中让我们知道美从哪里来,究竟什么是美感,明白了什么是美感之后进而讨论美本身,在“美究竟是什么”的讨论中让我们明白美和自然的关系,让我们明白了欣赏的道理,朱先生于是换一个方向从讨论创造入手,让我们明白创造本身以及与情感、格律、模仿的关系,进而明白美的特点。该书渗透了朱先生对艺术与人生关系的深刻体悟。正如书中文字:“艺术是情趣的活动,艺术的生活也就是情趣丰富的生活。情趣愈丰富,生活也愈美满,所谓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

在当今义务教育阶段,一切学习都应该自美的体会开始,美育的有效途径是培养美感的敏锐度,真正的任务在于激发学生审美能力,形成一种判断力。正如朱光潜的人生观:人生的艺术化。人生本来就是一种比较广义的艺术。

学术界有人指出:“朱光潜对美学的理解可以说是非常之深,他对西方美学的介绍,在《谈美》中已经达到了一代大师的化境。下面我们来欣赏一幅西方的美术作品——《向日葵》。

这是荷兰画家凡高的油画作品,作品以饱满而纯净的黄色调,展示了画家内心似乎永远沸腾着的热情与活力,那一团团如火焰般的向日葵,不仅散发着秋天的成熟,而且更狂放地表现出画家对生活的热烈渴望与顽强追求,那一块块灼热的黄色,不仅融集着自然的光彩,而且宣泄着画家对生命的尽情体验与永久激动。画中的向日葵不是自然的真实写照,而是画家生命和精神的自我流露,是他以火一般的热情为生活高唱的赞歌。

我们在观看此画时,无不为那激动人心的画面效果而感应,心灵为之震颤,激情也喷薄而出,无不跃跃欲试,共同融入到凡高丰富的主观感情中去。总之,凡高笔下的向日葵不仅仅是植物,而是带有原始冲动和热情的生命体。

  • 兔子的读后感汇总
    杂文852小编强烈推荐这篇“兔子的读后感”文章内容深入浅出不容错过。人离开了书,如同离开空气一样不能生活,读作者写的作品之后,会有种愉悦的感受。 通过读后感展现您对书籍独特的领悟和理解。愿本文对您有所助益敬请收藏保存!...
  • 出路的读后感汇总
    《思路决定出路》这本书讲明了一个普遍道理,做好任何事情首先要在思想上寻找突破,以新思想,新思维去面对不断发展的事物本身。以发展的思想去面对不断变化的事物。这本书是一本指导我们做任、工作和生活的教科书。它使我们明白,每一件成功的事情背后都有一个正确的过程和方法,都有一个正确的思维。成功人士和普通人...
  • 伟大的母爱读后感汇总
    书籍就像一盏神灯,它照亮人们最遥远最黯淡的生活道路,一篇引人注目的作品,可以让人对真正的作品更感兴趣。怎么写读后感才能让人体验感十足呢?经过杂文852小编反复校验和调整这篇“伟大的母爱读后感”得以呈现。...
  • 季羡林散文的读后感汇总
    你印象最深刻的作文是什么呢?写作是学生提升自我表达能力和展示魅力的有效方式,作文能够增强人们的自我表达和自我反思能力。写出一篇好的作文并不是那么简单的,立刻开始阅读下面的内容了解更多关于“季羡林散文的读后感”的信息,感谢您的收藏和关注喜欢这篇文章就请不吝与身边的人分享!...
  • 《摆渡人》读后感模板汇总
    以下是我们为您准备的关于“《摆渡人》读后感模板”的内容。好书给人带来的是思考,留下的是一笔精神上的财富,正是因为作者写出如此精彩的作品,我们才可以写出一篇好的作品。观看过一本书之后,我们对于作品每个人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希望您能将这篇文章分享给更多的人让更多人获取智慧!...
  • 《纽约客》读后感汇总
    完成了作品的阅读,我们内心的感慨一定会如喷泉般涌出。只要我们认真阅读,一定会有所感悟,有所进步的,杂文852编辑已经为您找到了以下相关资料以供参考:“《纽约客》读后感”,为了方便您日后查阅请务必收藏此页面!...

朱光潜谈美读后感推荐

  • 漂亮朋友读后感范文(系列7篇)

    2024年01月24日

  • 关于珍珠鸟的读后感范文系列

    2024年01月23日

  • 金币读后感7篇

    2024年01月23日

  • 关于朝花夕拾的读后感想精选4篇

    2024年01月20日

  • 红楼梦初中读后感汇总

    2024年01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