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852 >地图 >观后感 >

纪录片航拍中国观后感

《航拍中国》纪录片观后感

杂文852
阅读 538

相关推荐

《航拍中国》纪录片观后感3篇。

应该怎么写好一篇影片的观后感呢?对于很多人来说,观影的享受是远远大于读书的,此时不妨将心得转化为文字,写一篇观后感加以记录。观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中人物的性格和命运,观后感的撰写过程可以增强我们的独立思考能力,本文将带您从多个角度来考察“《航拍中国》纪录片观后感”,以下是一些阅读参考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航拍中国》纪录片观后感 篇1

前几日逛豆瓣,看到一部名为《航拍中国(第一季)》的国产纪录片,评分竟高达9.4分,让我十分纳闷。要知道,那部被交口称赞的《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评分也才9.3分。细加了解方才知道,这是一部央视新作,新年时刚刚播出。很快,我在央视网上找出了视频,方知刚刚播出了四集。这两日就利用闲暇时间一口气看完。总的感觉,这的确是一部可称“上好佳”的纪录片:质量上乘、非常好看、良心佳作,给我深切的体会有6个字:惊艳!震撼!期待!

惊艳

这部纪录片给我最直接的是美的享受。无论是片子本身的制作精致之美,还是片中呈现的自然风光之美、历史人文之美,都让人惊艳。

先说制作精致之美,片子采用航拍的方式全景再现了中国各地的山水人文,每集一个省级行政区,拍摄地都经过精心挑选,力图最大限度发现各地独具特色的美。此外,用先进拍摄技术呈现出的超高清晰度,也最大限度保存了镜头中的'风景的原貌,这些都使每一帧画面都美得令人窒息。

自然风光之美是片中呈现最多的内容,在讲述海南时,呈现了南海的烟波浩渺、蓝洞的神秘莫测;讲述新疆时,呈现了雪山的雄壮巍峨、沙漠的广袤无垠;讲述黑龙江时,呈现了湿地的丰裕富饶、森林的郁郁丛丛;讲述陕西时,呈现了秦岭的绵连不断、黄河的气势磅礴……再加上时不时抢镜而出的那些动物:棕色大熊猫、东北虎、蒙古野驴、朱鹮、丹顶鹤等,它们那悠然的身姿,一颦一笑,都能摄人心魄、令人赞叹不已。

之前,央视播出过一部《美丽中国》(又称《野性中国》)的纪录片,片中主要讲了不同地区的珍奇野兽、奇花异草。这部作品在内容上与之有很大不同,不仅包括了上述内容,还呈现了各地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人类活动。比如黑龙江的北大仓、海南的环岛高铁、新疆的坎儿井、陕西的地坑院。这些丰富多彩的人文元素,让我深深感到,祖国的形象更加丰富、更加多元、更加可亲。

震撼

惊艳之余,我的心灵还受到深深震撼。一方面震撼于祖国的辽阔、人民的智慧,另一方面震撼于编创们的雄心。

提到祖国的辽阔,总能让我想到这样几幅画面:深蓝色的南海、塔克拉玛干的沙漠、大兴安岭的森林、壶口的瀑布。其中在讲到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时,为了形容它的大,提到它相当于江苏、浙江、安徽三省面积的总和。这该是多么辽阔的一片沙海!其实,当知道它的面积仅相当于新疆的五分之一时,我就再一次被震撼到了!诸如这样的辽阔,必须从高空俯瞰才能感受的到,这部纪录片就采用了这样的方式,完美地展现了祖国博大的胸襟、辽阔的土地、壮美的山河。

对于人民的智慧,在片中也体现得很充分。新疆的葡萄屋、陕西的地坑院、海南的船屋和渔排无不体现了人民适应自然的智慧。最让我惊叹的是海南的环岛高铁和黑龙江的冰雕。在形容环岛高铁的速度时,提到三个小时即可完成环岛旅行,速度之快,让我意想不到。黑龙江的冰雕,独具匠心,美轮美奂,这些惟妙惟肖的精致作品可都是脱胎于四四方方巨大的冰块啊!在雕刻过程中,付出了怎样的思考、揣摩,经过了多少敲敲打打啊!

再有让我震撼的,是编创们的雄心。按照计划,这部完整的纪录片将有34集,分五季制作播出,每年一季。要知道,为了拍摄第一季的6集,制作者动用了16架载人直升机、57架无人机,总行程近15万公里、耗时一年时间,才得以完成。若按照初定计划,整个片子制作完成,将要付出多么巨大的辛勤劳动!也许,观众的点赞和欢呼就是他们重新出发的动力,也是对他们成果的最大犒赏吧!

期待

对于这样的良心之作,我已十分知足。对于以后的作品,我非常期待。包括第一季制作完成尚未播出的上海和江西,希望能看到更多令人惊艳的美景,感受到更多夺人心魄的震撼。

此外,这部纪录片的播出,必将像《舌尖上的中国》那样引来各类媒体的模仿。对此,我倒十分期待。各省级电视台也可以“航拍”一下本省,制作出航拍河南、航拍山东、航拍北京之类的作品来,最好也分季分集,每集可以播出一个地级市。如果真有这样的作品,我会一一观看的。

《航拍中国》纪录片观后感 篇2

作为《航拍中国》的总导演,余乐坦言,直到看到网上观众评价,他才松口气。毕竟,这是一个以80后为主体的新鲜团队,能够给观众带来多大的惊喜,还是取决于团队是否提供了清新的语言,与观众是否保持了平等沟通的姿态,并且最终节目本身是否呈现出了该有的质量。

6集纪录片中,最令人关注的,除了航拍下的美景外,人文因素贯穿其中,也成为一大看点。在“新篇”中,绿洲文明的特色,驼队、登山队、转场的牧民、城市的繁华都成为一部纪录片中令人惊艳的成分。

“人文的部分必须要关注。如果只拍风景,没有人类参加,就太孤单太冷艳了,人文跟自然是密不可分的两个部分。在新,自古人类逐水而居,绿洲文明是我们看新的总体方向。而且,新位于内陆腹地,亚洲中心,与多个国家接壤,与多个文明在历史上有交融,在大部分人眼里,新这种独特的人文特点,给人带来新奇的感受。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向全世界介绍新。”余乐说。

拍人文纪录片并不容易的,更何况,还是一个50分钟航拍的片子,要让观众有耐心地看,并且心生喜欢,更加的不易。毕竟,社会发展已令大部分人被新型的生活模式划分到不同空间,要从空中看,无法施展手脚,而室外的航拍,只能大部分还是以农业文明为主。

“所以在新,我们尽量的以农牧业文明来展示人文环境。比如哈萨克牧民的转场,非常的适合于航拍,他们经历了很长的路线,每个路段又有不同,整体拍摄下来,壮观震撼。”他说。转载请注明

而对于王连明,更大的感受是遗憾:“没拍够,还是有很多的镜头没有呈现得太理想。比如说沙漠、戈壁,应该加入一些更有生机的元素,比如人,以及更能体现新野性的元素。”他说,“新篇”只是一次预演,自己的公司已经打算拍电影版新,真正想把新的魅力拍出来。

《航拍中国》纪录片观后感 篇3

去国博参观伟大的变革展览时,在央视融媒体互动区瞥见了这部纪录片,当时播放的场景是江西的晒秋,看了几眼就被吸引住了,于是立刻打开豆瓣搜索并收藏。

说实话,前两集(海南和陕西)看着觉得有点一般,景色是美丽且独特的,但我并没有特别被吸引或者戳到。看到第三集,真的很美很有特色,观看过程中感受到自然的伟大与人类的智慧,并且深深感到自己的渺小。虽然去过,但是游玩得很不深入,希望有机会再去~

如果冬天有故乡,那么它回家的路,一定会经过黑龙江! 黑龙江这集真的很好看,银装素裹太有童话的感觉。追无人机的小老虎好萌。这一集拍了很多生活化的场景,人气儿也更足了。

江西的晒秋、熊猫鸟、过年都很有特色,婺源的油菜花很美。夜幕下的南昌有一番现代大都市的格调,令人想去了解。

对于上海,我一直有一种特别的偏爱,所以在看上海那集时也格外认真。亲切的是,很多景都是我亲眼见过的,外滩、浦东数条站起来的金融街、南京路步行街、新天地、迪士尼等,但也有朱家角、人民公园相亲角、野生动物园在等待着我。白渡桥这个典故还是第一次听说,也是首次看到白云?漂浮在上海中心大厦身旁的画面。弹幕里有说把上海拍美了,其实我想说,亲眼见到的上海更美更具魅力。

航拍这个视角不错,就像每一集片头所说的那样: 俯瞰这片朝夕相处的大地,再熟悉的景象,也变了一副模样。50分钟的空中旅程不足够游玩整个省份,所以片子展现得比较泛泛,只能说大致有个印象。像最后一集的迪士尼,我以为这一part刚开始还在期待后面,结果马上就转到下一个场景了。而且由于是航拍,看到的大多是纯风景(当然有很多很可爱的动物),人的活动比较少,而且在各个地区之间的分布不太均匀(哈尔滨和江西多一些),缺了一些热气腾腾的丰富感。风景虽然很美,但是有时少了一点抓人的元素,可能会看着看着跑神儿(可能是我自己的问题哈),感觉每一个地区的素材编排得还可以更好。

精选阅读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


我们在生活中总会欣赏到相当多优秀的作品,就算时隔多年,再次观看仍然充满感动。 不能停留在表面思考,认真写观后感,才能更好地体会作品的内涵,此时写一篇观后感,就能很好地记录下我们的所感所想。你是否在找一篇就参考意义的参考范文呢?对于“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我们有一些自己的独到见解,希望这些案例能够激发出你的创造力!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 篇1

《舌尖上的中国》有一段时间很火,当时我也从别人那里或者网上知道了这个名字,但我并没有去看,因为我想,不就是一部美食片吗?还不如电视剧好看呢!

然而,当老师放出来的时候,我看到了不一样的美食片。《舌尖上的中国》与其他美食片的不同在于它不仅仅是介绍了美食,还讲了人与人、人与美食之间的故事。

老师先给我们放的是第一季中的一集,这里着重讲述了美食的制作过程还有当地的风俗习惯以及人们坐在一起笑意浓浓的吃饭。让人在大咽口水的同时,也不禁感到温馨。想必在外的中国人看到这部片子也会怀念起家乡,怀念家乡的美食吧!

看完那一集,我就觉得这部纪录片拍的真美。画面的构图,动作的细节,都将导演想要表达的东西勾勒了出来。老师说,那一帧帧画面、一个个镜头都是从千挑万选出来的,很多场景拍了上百个镜头,导演还有摄影者将最棒的镜头呈现在观众面前,我听到这儿是十分震惊的,先不说时间问题,关键是劳心劳力,消耗的精力不是能一笔带过的。

老师第二次是让我们看了一点第二季的第一集,之后又放了关于陈晓卿导演的采访。个人觉得陈晓卿导演十分随和,可能工作上稍微有些追求完美,但是他做人还是十分好的。在采访过程中,陈晓卿导演讲了他对外界的评论与质疑并不是很关注,豁达的心态让我深受震撼。也许是人生阅历,让陈晓卿导演看上去充满了大智慧,虽然他自己说自己嘴挺笨的,不怎么会说话,但是我觉得他说的都是充满智慧的、正确的话。

第二季是人们采集食材的故事,对于美食的制作过程有所忽略,但是这也是美食制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也呈现了中国某些地方的风俗习惯、扭曲的观点、社会矛盾,虽然陈晓卿导演认为他只是在讲故事,并没有刻意的去暗示什么、去表现什么,但是在这个纪录片形成以后,社会上对它的评价、对它的深思、对它附加上去的价值观念会让它提升自己在中国纪录片历史中的地位。

有人认为,从某种意义上看,《舌尖上的中国》犹如一场文化仪式,让我们经历了一次难忘的仪式洗礼。透过日常美食的仪式镜像,我们看到的是蕴藏在中国文化深处的遗传密码和文化图景,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伦理道德、价值信仰、审美情趣最生动的展现。片中凸显的对普通人的人生价值和生活信仰的礼赞,既是对中华民族独特精神气质及生存智慧的讴歌,也让人体认到美食背后强大的人文力量和对共同体价值的一种深深认同。

也有人认为这部片子让人看了气愤,从一对江南母女走两百多公里的山路只为了采集松茸,然而只卖了5000多元。然而大城市里,饭店中的一盘松茸就要很多钱,社会的贫富差距让人感到十分难过。

我想起以往的很多看过的作品,有很多作品,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并没有那么多的含义,那么多的深思熟虑,然而当他出现在世人面前,世人总会将它深入挖掘,咬文嚼字,又那么点意思就要往上套,来显示出这个作品有多好,好在哪里,赋予它更高的地位。也不是说这样不好,只是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受到个人情况的影响,也会给创作的人带来一定的影响。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 篇2

这是一部不寻常的纪录片,从饮食的角度启迪人生。大学毕业前,听说这部纪录片在网上很火,但真正让我看下去的是听朋友说“片中几乎一半内容都与云南有关”,不由决定在异国他乡一饱眼福。

感激家乡。作为一个云南人,我有幸在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食物供应的包围中长大。高中毕业后离家去上海读大学,每年只有两次回家的机会。现在工作,离家更远,大概一年要回家一次。在很多人眼里,云南是一个偏远落后的少数民族聚居地,自然风光优美,毒枭可怕。曾经因为来自云南而自卑,曾经不喜欢家乡经济落后。随着思想的成熟,我为自己对家乡的偏见感到羞愧。我知道:我的家乡云南,不应该和其他经济发达的省市争夺GDP。它永远不会因为地理环境和国家宏观部署而成为经济强省。正因为如此,它才能更好地保存其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淳朴的民俗风情,这是当代社会最稀缺的!看到电影里卓玛在找松茸,我就想起了在农村工作了一辈子的爷爷奶奶。没有他们的努力,我就不会有今天。无论走到哪里,最开心的就是看到别人知道我是云南人时惊讶的表情。“你普通话怎么说得这么好?”你英语说得这么好;你走了这么远.“是的,我来自云南。我离开家乡不是因为不喜欢它的落后,而是我在那里的生活太安逸了。年轻的时候就想追求挑战和超越,想让云南人的名字传遍中国,传遍海外。总有一天,“蔡赟孩子”会回家.

感恩祖国,感恩人民。无论是卓玛采松茸,林红旗出海打鱼,老鱼头,兄弟们挖藕,老鲍和阿良种竹笋,诺登和他的儿子发展火腿.都是普通人,为了生活做着普通的工作。但正是这些淳朴的中国人的辛勤劳动,让我们享受到了人间的美味。

感恩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可以用“皮不存在,毛就附着”来形容。大自然给了我们生命,大自然是人类真正的母亲。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 篇3

《舌尖上的中国》有一段时间很火,当时我也从别人那里或者网上知道了这个名字,但我并没有去看,因为我想,不就是一部美食片吗?还不如电视剧好看呢!

然而,当老师放出来的时候,我看到了不同的时物片。《舌尖上的中国》与其他美食片的不同在于它不仅仅是介绍了美食,还讲了人与人、人与美食之间的故事。

老师首先给我们看了第一季的一集,内容季中在美食的制作过程、当地的风俗习惯,一季人们坐在一起吃饭的情景。让人在大咽口水的同时,也不禁感到温馨。我想外面的中国人看这部电影时会想念他们的家乡。让我们怀念家乡的美食吧!

看了那一集之后,我发现这部纪录片真的很美。画面的构成和动作的细节勾勒出导演想要表达的内容。老师说,那一帧帧画面、一个个镜头都是从千挑万选出来的,很多场景拍了上百个镜头,导演还有摄影者将最棒的镜头呈现在观众面前,我听到这儿是十分震惊的,先不说时间问题,关键是劳心劳力,消耗的精力不是能一笔带过的。

第二次老师让我们看了第二季第一集,然后就陈晓卿导演进行了采访。我觉得陈晓卿导演很随和,在工作上可能会追求完美,但他还是很好的。在采访过程中,陈晓卿导演讲了他对外界的评论与质疑并不是很关注,豁达的心态让我深受震撼。

也许是人生阅历,让陈晓卿导演看上去充满了大智慧,虽然他自己说自己嘴挺笨的,不怎么会说话,但是我觉得他说的都是充满智慧的、正确的话。

第二季是人们采集食材的故事,对于美食的制作过程有所忽略,但是这也是美食制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也呈现了中国某些地方的风俗习惯、扭曲的观点、社会矛盾,虽然陈晓卿导演认为他只是在讲故事,并没有刻意的去暗示什么、去表现什么,但是在这个纪录片形成以后,社会上对它的评价、对它的深思、对它附加上去的价值观念会让它提升自己在中国纪录片历史中的地位。

有人认为,从某种意义上看,《舌尖上的中国》犹如一场文化仪式,让我们经历了一次难忘的仪式洗礼。透过日常美食的仪式镜像,我们可以看到隐藏在中华文化深处的仪传密码和文化景观,这是一个民族文化传统、伦理道德、价值信仰和审美情趣最生动的展示。影片中所突出的对普通人生命价值和生命信仰的赞颂,不仅讴歌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气质和生存智慧,也使人体认识到美食背后强大的人力和对社区价值的深刻认识。

也有人认为这部电影让人很生气。他们从江南一对母女出发,走了200多公里去收集松茸,但只卖了5000多元。然而大城市里,饭店中的一盘松茸就要很多钱,社会的贫富差距让人感到十分难过。

我想起以往的很多看过的作品,有很多作品,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并没有那么多的含义,那么多的深思熟虑,然而当他出现在世人面前,世人总会将它深入挖掘,咬文嚼字,又那么点意思就要往上套,来显示出这个作品有多好,好在**,赋予它更高的地位。不是说不好,但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受到个人情况的影响,也会给创作者带来一定的影响。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 篇4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优秀观后感范文5篇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以供借鉴。

大家有没有观看过大型纪录片舌尖的中国,那么大家有没有写过关于舌尖上的中国的观后感?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观后感范文5篇,希望可以分享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范文(一)

观看了《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看到了中国的辽阔,南北的饮食差异,食材的多种多样,烹饪的花样翻新。

来自西南大山的松茸,浙江竹林的冬笋,湘西农家的腊肉,岭南手工的腊肠,东北鲜族的泡菜,山西百多种面食,南方的大米饭,北方的白面馒头,北京的烤鸭,山东的鲁菜,天津的狗不理,陕西的肉夹馍,台湾的乌鱼子,太湖的大闸蟹,四川的麻辣烫,重庆的火锅店,上海的酒糟菜,草原上的马**,青藏高原的酥油茶,云南的烤豆腐,广西的酸竹笋,杭州的酱鸭,金华的火腿,徽州的臭桂鱼,东北的酸菜肉粉条,兰州的牛肉拉面,新疆的烤馕,林林总总数不胜数,妈妈自我做的手擀面,家里人一齐包的饺子,爸爸亲手做的年糕,奶奶做的汤圆,一幅幅画面,带我们走进了不一样的美丽地方,领略了不一样的饮食风味!

一道道菜,一个个地方,不一样的地域,不一样的风俗习惯,衍生出了不一样的饮食文化!

提议没看过的朋友看一看这七集的纪录片,异常是喜爱美食的朋友,顺杰,叟哥,小胖子,君子,小政等朋友尤其要抽空看一看!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范文(二)

就在不久之前,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横空出世,仿佛几天之内,所有的人都成了“吃货”,议论纷纷,话题不绝。这显然不仅仅是一个单纯关于美食的节目,历史地理、人文环境、民风习俗、故土乡情、民族传承、人类自然等等都在其中一一展现。有人怀疑在食品安全问题泛滥成灾的当下,这部纪录片的出现可能是一种注意力的转移或者对急功近利的商业制作的有力抨击。我却觉得这更像是一部无心插柳柳成荫,也有可能,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的爱国主义教育片。

一: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传统的流逝和传承的呼吁

这是一种文化,能够有无限地延伸和旁支研究。文化,历史,地理,风情,习俗。对待食物,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像中国那样深入,细致,不折不挠。一个民族几千年的沉淀在这个纪录片中可窥见那透露的一小角。《舌尖》将最日常的食物,最被津津乐道却不曾细致思考过的食物与民族的精神传承结合在一齐,加上文案对传统流逝的刻意提醒和镜头画面有意的煽情,电脑电视屏幕前的你我无法不被吸引,不被震动!

总导演陈晓卿也说,《舌尖》与以往的美食纪录片不一样之处在于,它是经过中华美食的多个侧面,来感受食物给中国人生活带来的仪式、伦理、趣味等方面的文化特质;不仅仅令人见识到中国特色食材以及与食物相关、构成中国美食特有气质的一系列元素,并且也能使观众了解到中华饮食文化的精致和源远流长。

前段时间接待一位瑞典的外宾,我很自豪地给他推荐了《AbiteofChina》,并将视频给他看了一小段。显然,他也被中国的美食吸引住了,连口夸赞。记得不久前看过一个视频,有个香港的学生拍了个访谈片子,他们问了在中国旅游或生活的来自各个不一样的外国人对中国的第一印象,令人感叹的是,九成以上的人都在第一时间想到了中国的美食,并赞不绝口,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以美食作为窗口,让海内外观众领略中华饮食之美,感知中国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变迁,进而领略中国人对于生活的热爱,这无疑是中华文化传统输出和浸润的最佳方式。

值得一提的是《舌尖》的文案:例如“豆腐的这种气质……”,“酵母菌喜欢这种绵长而又不剧烈的冷……”,“仿佛传来了发酵菌们欢快的歌声……”,“酱缸的帽子……”等等这种温馨活泼的描述随处可见,配合浑厚瓷实的配音旁白,真的很萌。而网络上因为《舌尖》而衍生出来的各种段子和食谱更是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举个例子,一个网友看了之后的感慨,他写道:“风在吼,马在叫,吃货在咆哮!吃货在咆哮!面点米饭堆山高,卤菜腊味都摆齐了,万山丛中,野味菌子真不少!江湖海里,鱼虾蟹膏味正好!端起了大碗小碗,挥动着大刀长矛,保卫家乡!保卫东海!保卫中沙!保卫全中国!”煞是可爱!

二:舌尖上的故乡--一方水土一方人

一种味道,一抹乡情。故土,远方的眷恋和思念的情愫。《舌尖》中集中介绍了各种地域特色的代表性美食。全国各地不一样食物不一样风格,代表着不一样地区的不一样性格甚至是风骨。有人评论说这是“舌尖上的故乡”,而每个人舌尖上的故乡加起来就是舌尖上的中国,譬如菌子的云南,腊肉和豌豆尖的四川,干丝的南京,肉饼的香河,龙井虾仁的杭州……据说有在异国他乡的留学生看到这个节目瞬间泣不成声的。他们无法理解那些在微博上喊着因为减肥不能吃这个不能吃那个的行为和逻辑。

片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在浙江慈城,有一对空巢老人,他们最开心的时刻,就是儿孙从宁波回来,为他们制作可口的年糕。一家人围坐在一齐,吃着年糕唠着家常,其乐融融。然而,短暂的团聚之后,儿孙们各自开车离去,家里又剩下这对老人。而在另一集中,一对老夫妻日复一日地在种着芋头,而他们的子女早已离开那里去了大城市工作,不再跟田地打交道。而我也注意到了在每一集中都提到了江浙地区的代表性食物,每次提及,都觉得异常熟悉和亲切。粽子,年糕,冬笋……以前不曾在意的食物原先是这般珍贵和完美!同样,片中还描绘了一群香港老人,他们总是聚在一齐,做着他们最拿手的饭菜,聊着他们年轻时的故事。他们彼此搀扶,彼此取暖,彼此分享生命中的温馨和苦痛。美食在那里,显然已经成为人与人之间心灵沟通的桥梁。在云南买了三十年的豆腐的朴素夫妻,姚贵文和王翠华围绕着豆腐是生活清淡辛苦。妻子调皮说着丈夫又懒又笨,丈夫就吃吃笑笑地答一句:她全部都是优点。这样的人生,让人羡慕。

中国人爱这样的美食,其实就是爱自我的文化,爱自我的血脉,爱自我的土地。无论是米面还是豆制品,虽然南北风格迥异,差异巨大,可是却连贯着一样的传统,一样的根。无论是农民,渔民,牧民还是山民,都是一样原始,淳朴,勤劳,智慧,不怕繁琐,静心细致打磨。每一次收获中都饱含着日积月累的经验和奔波,每一道工序中都蕴含着魅力无限的智慧和想象,每一样成品中都承载着单纯质朴的满足和喜悦,还有那让人不禁黯然心痛的辛酸劳作和无怨付出。

三:人类和自然-永恒的课题

人类和自然的平衡才是最原始的和谐和平等。《舌尖》的核心观点即为美食理应是自然慷慨大方的馈赠,而不是现代社会贪婪无度地索取和破坏。人类理应对这样完美的馈赠心怀感恩,对大自然心怀敬畏,还有为自我对大自然的破坏感到愧疚和心酸。

所以在拍摄人们采集原始食材时,文案总不忘刻意提一句采集人如何尊崇自然的规律保护根系、菌丝、土壤和幼鱼。渣干湖渔民的“猎杀不绝”原则就是对自然的爱护,让人十分敬佩。紧之后是一位广西林姓的船长带着一批伙计在海上奋战了几天几夜,结果差点一无所获,原因是以往的过度捕捞造成了此刻的资源枯竭。也许这样刻意的比较也是另一种善意的提醒吧!第7集在呈现中国美食多样性、地域差异性和农业多样性的样貌同时,也特意讲述了很多中国人为了食物顺应自然、改造自然的故事。

可是,商业利益驱使下的现代人最容易缺乏环保意识,急功近利自以为是的人们往往在无意识中以伤害自然为代价来获取短期利益,自然很快就会以它自我的方式告诫我们这样的行为是多么愚蠢,是需要付出更加惨痛的代价的!《舌尖》推崇的是生态环保的农业生产方式,宣扬的是餐桌回归大地,美食回归自然。

四:拍摄背后的故事--我以我血荐轩辕

看豆瓣,发现《舌尖》其实还有第8集,讲的是镜头背后的故事。拍出一部如此充满人情味儿充满原始风格的好纪录片,自然离不开幕后的那些英雄们:导演,制片,策划,还有那扛摄像机,跋山涉水的人们。我不懂摄影的技术和原理,但我能从片中一些拍摄的角度和手法感受到那份用心和创意。从繁华的大都市到边远的深山村落,他们记录的不仅仅是一道道美味佳肴,更是细心地捕捉了一个个动人心弦的人间故事。

我没有特意去追踪拍摄幕后的花絮和内幕,但我还是无意间发现了在第二集主食篇最终部分的过年家庭场景,就是白波的家,有一对双胞胎女儿的那个大家庭,看片头介绍时我发现白波本人就是《舌尖》的摄影师。显然,2011年的除夕春节,白波家庭不仅仅是在分享中国传统节日上的主食、过年的习俗以及家庭团圆的故事,不难分析其实他那一刻还是处在《舌尖》这个作品的拍摄过程中的。所以,更不要提那些翻山越岭,长途跋涉,走街串巷,随船出海,半夜出动,寒冰拍摄等等过程的艰辛和付出。正因了这些人的真诚努力,我们有了--《舌尖上的中国》。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范文(三)

这是一部不一样寻常的纪录片,从饮食的角度启迪人生。大学毕业前就听说这部纪录片风靡网络,但真正驱使我观看的动力是听朋友说“片中几乎一半资料都与云南有关”,身在异乡的我忍不住便决定一饱眼福。

看了第一集《自然的馈赠》后,我只想到了一句话:常怀感恩之心。

感恩家乡。作为云南人,我有幸从小在美丽的自然风光环绕下长大,在丰富的美食给养中长大,自从高中毕业离家去上海读大学,每年仅有两次回家机会,如今工作了,离家更远,很可能一年才得回家一次。在许许多多人眼中,云南是一个偏远、落后的少数民族聚居地,那里有美丽的自然风光,也有恐怖的毒枭。我曾因自我来自云南而自卑,曾嫌弃家乡经济落后。随着我思想逐渐成熟,我为自我对家乡的偏见感到惭愧。我懂得:云南,我的家乡,不应和其他经济发达的省市拼GDP,受限于地理环境和国家宏观部署,它永远不可能成为经济强省。也正因为这样,它才能较好地保存其美丽的自然环境和淳朴的民风,而这是当代社会最稀缺的!看到片中找松茸的卓玛,我想到了终生在农村耕作的爷爷奶奶,没有他们的辛勤付出就没有我的今日。无论我走到何处,最开心的是看到别人明白我是云南人时诧异的表情,“怎样可能,你普通话说得那么好;你的英语说得那么好;你居然跑到那么远的地方来……”没错,我是云南人,我离开家乡不是嫌弃它落后,而是那里的生活过于安逸,年轻的我要追求挑战与超越,我要让云南人的名字传遍中国,传到海外。总有一天,“彩云子弟”会回家……

感恩祖国,感恩人民。无论是采摘松茸的卓玛、出海打渔的林红旗、年迈的鱼把头,还是挖藕的兄弟俩,亦或是种笋的老包、阿亮,研制火腿的诺邓父子……他们都是平凡的人,为了生活干着平凡的事业。但正是这些生活简朴的中国人的辛勤劳动让我们能够享受到一道道人间美味。

感恩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能够用“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来形容,是大自然赐予了我们生命,自然是我们人类真正的母亲。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范文(四)

这是一部不一样寻常的纪录片,从饮食的角度启迪人生。大学毕业前就听说这部纪录片风靡网络,但真正驱使我观看的动力是听朋友说“片中几乎一半资料都与云南有关”,身在异乡的我忍不住便决定一饱眼福。

看了第一集《自然的馈赠》后,我只想到了一句话:常怀感恩之心。

感恩家乡。作为云南人,我有幸从小在美丽的自然风光环绕下长大,在丰富的美食给养中长大,自从高中毕业离家去上海读大学,每年仅有两次回家机会,如今工作了,离家更远,很可能一年才得回家一次。在许许多多人眼中,云南是一个偏远、落后的少数民族聚居地,那里有美丽的自然风光,也有恐怖的毒枭。我曾因自我来自云南而自卑,曾嫌弃家乡经济落后。随着我思想逐渐成熟,我为自我对家乡的偏见感到惭愧。我懂得:云南,我的家乡,不应和其他经济发达的省市拼GDP,受限于地理环境和国家宏观部署,它永远不可能成为经济强省。也正因为这样,它才能较好地保存其美丽的自然环境和淳朴的民风,而这是当代社会最稀缺的!看到片中找松茸的卓玛,我想到了终生在农村耕作的爷爷奶奶,没有他们的辛勤付出就没有我的今日。无论我走到何处,最开心的是看到别人明白我是云南人时诧异的表情,“怎样可能,你普通话说得那么好;你的英语说得那么好;你居然跑到那么远的地方来……”没错,我是云南人,我离开家乡不是嫌弃它落后,而是那里的生活过于安逸,年轻的我要追求挑战与超越,我要让云南人的名字传遍中国,传到海外。总有一天,“彩云子弟”会回家……

感恩祖国,感恩人民。无论是采摘松茸的卓玛、出海打渔的林红旗、年迈的鱼把头,还是挖藕的兄弟俩,亦或是种笋的老包、阿亮,研制火腿的诺邓父子……他们都是平凡的人,为了生活干着平凡的事业。但正是这些生活简朴的中国人的辛勤劳动让我们能够享受到一道道人间美味。

感恩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能够用“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来形容,是大自然赐予了我们生命,自然是我们人类真正的母亲。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范文(五)

中国的历史悠久,地大物博,南北方美食数不胜数。中国的饮食文化与烹调技艺是它的礼貌史的一部分,是中国灿烂文化的结晶。中餐的菜肴名称也别具特色,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给人以完美的回味。读了《舌尖上的中国》这本书后,让我对中国的美食文化,有更深的了解,同时让我产生了想去旅行想去品尝全国美食的愿望。

回想我也以往也去旅行过,比如北京、青岛、南京、扬州、无锡等。可是我只是吃过肥而不腻的北京烤鸭,品种齐全的青岛海鲜,香鲜味美的南京盐水鸭,原汁原味的扬州炒饭。有好多旅游地点的美食我还没有品尝到,比如说《舌尖上的中国》介绍的扬州的鉴真素鸭、文思豆腐、清炖狮子头、扬州大包子。我还都没一一品尝过。忽然觉得有点遗憾,觉得应当去尝尝那的美食才不枉旅行一次。

喜欢吃美食,也喜欢旅行,因为我喜欢那种氛围,喜欢新的环境,喜欢历史的痕迹,喜欢品尝美味的特色小吃。如果在烟雨的江南,撑着一只油纸伞,走在那雨巷,走在那白墙黛瓦的古典房屋之间,那定是另一种心境。或许还会坐上一叶小舟,走水路欣赏那江南的朦胧之美。或许还能坐在小楼上一边欣赏着朦胧的江南烟雨一边品尝着江南的特色小吃,例如翡翠烧卖、鲜肉汤包等。那该是多么的惬意呢!

中国由于历史悠久,不仅仅拥有烟雨的江南风景,还拥有独特的美食,我记得《舌尖上的中国》这本书中提到了重庆的麻辣火锅,我也是个爱吃火锅的人,我喜欢火锅的味道,也喜欢吃起来酣畅淋漓的感觉。书中提到在重庆每家火锅店都有自我炒制底料的秘方,可见重庆的火锅味道多种多样。重庆的火锅不仅仅味道多种多样,并且菜品也是多种多样,传统的毛肚火锅以牛的毛肚为主。正宗的毛肚火锅的菜品用的几乎都是牛身上的肝、心、舌、背柳肉片、血旺、和莲白、蒜苗、葱节、豌豆尖等素菜。真想有机会去重庆品尝这等美食,会不会让人流连忘返呢

从美味的火锅之都出来,是不是想来点清淡的食物呢!我想要是我还真想来点清淡的,例如美味的鲜笋。我去过黄山,那里有卖一种笋干的,食用前要在清水中泡上两三天,再用高压锅蒸。蒸好后即可用来食用,比如做成笋干红烧肉、老鸭笋干汤之类的。这种笋干的味道虽不如刚挖的鲜嫩,但口感也是极佳的。如果有幸去黄山旅行必须要带回来几包才好。

吃过了南方的火锅、笋干后是不是应当来点南方的主食呢!南方的烧麦口味不错,是大众喜爱的食品之一。烧卖包皮透亮,味咸椒香。糯米陷松软而不熟烂,粒粒可数。吃了南方的烧麦我才体会到,我在北方吃到的有多么不正宗,北方的烧麦馅是像小笼包馅一样,不似真正的烧麦里面是糯米。此刻真想再品尝一次形如石榴,洁白晶莹,馅多皮薄,清香可口烧麦。

南方的美食数不胜数,北方的美食也不少啊!北方虽没有烟雨朦胧之感,可是有粗犷豪放之气。给我另一种感觉,如果在白雪皑皑的冬天,屋外寒风刺骨,在屋内暖洋洋的吃着东北的酸菜炖白肉,那真是爽啊!酸菜炖白肉是以酸菜和猪五花肉为主要食材的东北菜,口味酸辣,营养价值丰富,具有补肾养血、滋阴润燥之效。我家冬天也会做酸菜白肉吃,我家虽不是在东北,可是我感觉酸菜的腌制方法与东北人家的差不多,《舌尖上的中国》也说了这个酸菜的做法,让我更加坚信了这点。我家在做酸菜炖白肉时还会放入血肠,血肠是现杀猪时,用大盆装些盐水接血,然后在开水锅内稍煮凝结成血块,再将血块捣碎后灌肠,扎紧捆实即成。血肠味道浓香,油而不腻。血肠与酸菜和白肉放一齐那味道别提多棒了,每次吃的时候都比较喜欢吃血肠,味道很是不错,这菜也是很下饭。

说了这么多的美食,我还没介绍我家乡的美食呢!我的家乡美食是驴肉火烧。驴肉火烧就是把熟驴肉夹到火烧里食用,火烧口感酥脆,驴肉肥而不腻,回味醇厚。驴肉火烧加羊杂汤一齐食用味道再好可是,羊杂汤虽然不是我们家乡的特色美食,可是我认为做得也是极好的。真期望我家乡的美食也能上《舌尖上的中国》这本书,古时不是有句话叫“天上龙肉,地下驴肉”嘛!可想而知驴肉的美味,再配上我们那酥脆的火烧真是让人吃不够啊!

我想有时间不如让我们抽出时间去旅行一下,去品尝下天下的美食,或者停下手里的工作去做一顿美味的佳肴犒劳自我一下,这样不是很好么。期望《舌尖上的中国》这本书能出第二册,让我们更加了解天下的美食。我也期望以后再去旅行时能品尝到《舌尖上的中国》一书中提到的美食。《舌尖上的中国》一书感动我的不仅仅是食物的味道,还有历史的味道,记忆的味道!让我们一齐去旅行,一齐去感受舌尖上的美味吧!


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 篇5

大概也是去年的这个时候,开始看的《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当时就被这种从未有过的视角所感动,才明白原来我们的生活并非是完全的理所当然。

第一次观看到这种与以往不同的纪录片,确实有不少的惊喜与感动。它远不像我们之前所接触过的关于科幻、宇宙方面的纪录片。视角中的每一个镜头都与我们息息相关,或者里面的故事主角就是我们自己。我们那么贴近生活,我们那么切实地感知到自己的存在。可这又并不是简单的存在感,它会引发我们思考因何而存在,我们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

平常我们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东西,隐藏着那么深刻的生活哲理,看似简单的一道盘中餐,是需要多少人付出多少汗水才可以得到。也许是生活在安逸年代的我们,从未尝试过因为饥饿而带来的折磨,虽然长辈们已经不止一次向我们口传那些已经尘封进历史的记忆,可是我们到底还是无法切实的感受到当年的那种岁月的艰苦,即使偶尔会为了体型刻意饿上一两顿,但这与我们所说的艰苦岁月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从前,总是认为谈吃之人喜言材料、火候与调味,很少研究刀工,这不是没道理的。讲材料也是须见多而识广,山珍海味,荤素酱料,博通者当世已是几希,略知一二足可夸夸其谈,是为“权威”;论火候,则是以心传心的独门工夫,要有天份才可领悟其中意境,像禅趣机锋,最为引人入胜;论调味,则是魔术师之流,被誉为“味味有根,本无调理”,味要“入”而不能“调”,能入才是真,调,就是假了。或者说,其材料、火候与调味,在烹煮时自是有其天地玄黄,发为文字也饱藏余韵,但就刀工而言,也实是一门易学难精,永无止境的庖膳功课。

由此可见不得不让我们开始意识到这部好的纪录片,相比肥皂剧与娱乐秀,不仅收视率可以更高,经济效益也可以更大。“舌尖上的中国”之所以会成为一个响亮的品牌,不只是名字取得有新意,也不只是因为“吃货”越来越多;而是因为这一部对美食充满了敬意的纪录片,它满溢着对自然馈赠的感恩,或者说是对草根劳作的歌咏,以及是对中国饮食文明的礼赞。

馈赠

我们很少思考,为什么我们可以拥有这么多。因为我们早已经习以为常。今天和同学讨论关于信仰的问题,无论佛教或者xx教,都以不同的方式来感恩我们所得到的一切,虽然我们不需要有一个明确的信仰来感恩佛或者上帝赐予了我们一切,可是作为大自然的一员,我们的确有必要时刻提醒自己大自然所赋予我们的东西,生命,食物,甚至生存的机会。而我们,也应该对这样的馈赠时刻报以感恩的态度,才不至于迷失了自己,认为一切所得就是理所当然。

传承

我们的时代在以我们难以想象的速度发展,我们渴望接受知识,渴望接受科学,但是我们总是容易在追求的过程中,丢弃自己本应坚持的东西。那些代代传承下来的智慧,甚至微不足道的手艺,我们都应该好好珍惜。可是,我们很多人却往往忽视了这些最宝贵的东西。

在我们年轻一代人的眼里,那些飞速发展、充满新奇的大都市才有足够的吸引力,哪怕我们背井离乡,挤在狭小的空间里,也阻挡不了我们奔赴大城市的愿望,所以渐渐地我们离我们的家乡越来越远,离我们的传承越来越远。

坚持

其实你处在社会上层也好,或者只是一介平民,靠自己的劳力存活,都没有关系。最重要的是要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并持之以恒,终归会找到自己的地位的。至于人上人或者人下人,只要自己过得欢喜,又有何妨?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 篇6

《舌尖上的中国》为**电视台播出的美食类纪录片,主要内容为中国各地美食生态。通过中华美食的多个侧面,不仅展现食物给中国人生活带来的仪式、伦理等方面的文化,更能进一步了解中华饮食文化的精致和源远流长。

记录片的重要主题是中国之“变”。《舌尖上的中国》向观众展示传统农耕的中国,同时也告诉观众很多中国传统正在改变,而有些片中出现的人很有可能是最后一代传承手艺的人,所以该片的创作团队在为本片确立了一项选择食材的拍摄标准:“拍摄承载中国人精神的食物”。

这是纪录片的主题。它还可以通过饮食文化让观众看到中国的文化遗产,了解中国的社会文化。

对于“吃”,我一直是有着极大兴趣的。因为除了自己是个吃货之外,我对于做菜,兴趣也不小。所以,《舌尖上的中国》里那些讲述普通人劳动和吃东西的内容,非常符合我的胃口。

**给人的感动,超出美食和食材本身,真的触动了现代人的心灵最深处,欣赏**的过程中,会让人忘记现实的自己,融入美景和美食当中。好的食物直接关系到历史,甚至是一个或几个家庭的幸福和生活。细节,流程显示,真实显示每件实的变化过程。

它可以吃,但过程本身充满了了趣。中国文化中的饮食文化是最感人的,因为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分享吃的快乐比看几千年的遗物更人性化。

这部纪录片讲的不是那种豪华的满汉座椅,而是最普通的家常菜,更吸引观众,因为它更贴近人们的生活。在每一集中,我们都会从一个普通家庭人物的角度出发,了解每种食物的制作过程。画面精美绝伦,让观众胃口大开。每一种食物的色、香、味都是鲜嫩饱满的,必须唤起人们的味蕾。

另一方面,从普通人的角度出发,这部纪录片增加了更多的真实性和亲昵性,也增加了一点纯真和朴素

开长的气氛不失细腻的镜头,恰到好处的配乐,缓慢而悠长的男声旁白,瞬间惊艳。不得不说,《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纪录片实为一部高质量的用心之作,虽然片中有明显的模仿痕迹(诸如bbc纪录片之类),但瑕不掩瑜,每集50分钟的**,叫人看得津津有味,回味无穷。

**也着意刻画了食物是由双手创造出来的这一概念,这在现今什么都是流水线机器操作的时代让人不由的心头一暖,我想很多人都喜欢那个陕西绥德县做黄馍馍的老伯。他和老伴不辞辛苦的辛勤劳作三天,用最原始自然的方法制作出外表毫不起眼的黄馍馍,这样的馍馍,不知道吃起来会不会特别香甜可口?老伯和他的老伴,年复一年的不辞劳苦的制作黄馍馍,赚钱当然是首要目的,但我相信,他们在揉面团,做馍馍的时候,心底一定是踏实而快乐的,他们作为中国8亿农民中的一份子,对脚下的这片土地有着与生俱来的割舍不断的感情。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 篇7

作为一个正宗吃货,《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几乎让我所有的馋虫都被瞬间激活了。那些看起来质朴,但是美味的食物让我对于中国各个地区的美食都有了一种全新的认识。第二季开播之前我就看过了预告,除了美食,似乎多了很多更加朴实的劳动者带给我们的感动。

和第一季对比起来,第二季似乎更加接地气了,展现了更加淳朴的劳动者们的吃食,更多的普通劳动者出现在了我们的面前,他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生活中的一切,给我们带来那么多的感动。第一集中主要讲的是脚步,从追逐花期的养蜂夫妻,渐渐消失在这个时代的麦客们,顶着海风出海捕鱼的渔民,跋山涉水采集香菇的老汉,捕捉十几米开外仅五厘米长跳跳鱼的爸爸……这一切的一切都在告诉我们,美食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那个叫做“家”的东西,有家的味道的食物才是最美的食物。

第一集中白玛占堆这个人让我对于那些质朴的美食多了几分感动。为了给家里带去一份蜂蜜,他在没有任何保护措施的情况下爬到树上40米……那样一份简单美味的蜂蜜是白玛家里对于美食的最高追求了。

时代在变化,我们吃的东西也在不断变化,一切都还会继续发展下去,但愿这些淳朴和美食永远都不会消失,永远都在我们身边给我们带来更多更美好的感动。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 篇8

“不管是否情愿,生活总在催促我们迈步向前。人们整装、启程、跋涉、落脚,停在哪里,哪里就会燃起灶火。从个体生命的迁徙,到食材的交流运输,从烹调方法的演变,到人生命运的流转,人和食物的匆匆脚步,从来不曾停歇。”第一集内容就这么开始了。

《脚步》的主题是“在路上”,讲述人们熟悉的“家乡味”,酥油蜂蜜、乐山嫩豆花、肉夹馍、望潮菌菇煲、清炖跳跳鱼、潮州春卷、鱼酱炖稻花鱼、萝卜饭……祖国大江南北的美食在精致的构图下,以两分钟一组的速度迅速切换,几乎所有美食都轻描淡写一笔带过。一集就囊括了西藏、四川、陕西、山东、贵州、福建、浙江、广东等近10个省份的“家乡味”。让观众体会到了美食其实也和人一样,迁徙流变

这集《脚步》不仅仅是感受着美食的引诱,而在其中讲述了一个这样的故事;

《脚步》中,西藏青年白马占堆为了给即将上大学的弟弟一份礼物,徒手爬上40米高的大树,采下美味的野生蜂巢;浙江爸爸杨世鲁因为女儿爱吃身长仅有5厘米、行动极为迅速的跳跳鱼,花好几年时间练就一门绝技——用5米长的钓竿、6米长的线,在十米开外迅速勾到肉眼难辨的跳跳鱼;贵州留守儿童李建英,爸爸妈妈在广东打工,每年农忙时节才会回来十几天,全家人一同做饭的场面既温暖又辛酸。

最刺激泪腺的就是每一个流转渴望、希望的眼神,每一张读出岁月的脸。采蜜少年爬树的脚步,麦客去接屋檐雨水伸出的手,苗家妹子的两行泪……总有突如其来的泪点戳中记忆里不由自主的聚散和悲欢。

真正的美味来自最平凡的地方,真正的感动来自最平凡的生活。与节奏紧凑的城市生活相比,一份家乡味道带来的不仅仅是思念,更是心灵的慰藉,显得更加弥足珍贵,我最爱家乡!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 篇9

一向不爱看电视的我,能看到舌尖第二季的首播,也算机缘巧合。晚六点多,看了一下先前下载的第一季,突然想到新闻说续集于近期播出,马上搜搜时间,于是苦等央视一套21点档。

千呼万唤,终于来了。感觉片头比上季略长点。不知是否因看下的第一季的1080p太高清,还是电视播的画质标清,续集片头美食色泽上要朴素一些。舌尖上的中国主题背景也由殷红的山水腊肉换作飞舞的面条。

第一季第一集可算是高大上了,一如片名《脚步》,辗转祖国大江南北,美食纷至沓来,应接不暇。摄制组的诚意自不必多言,cctv纪录片业界良心。国内某些仅靠绿幕合成渣特效拍烂剧的,别浪费空气了。

美食色香味,让人食指大动,但现实是,食材得来不易,追逐美味更难,一如职业养蜂人,甜蜜的工作背后是候鸟般颠沛流离的辛苦。天降美食,也只存在动画里。

舌尖的成功,在于它拍出了美食之后的情怀,乡愁,亲情,劳动者为家为儿女的辛苦打拼。口水泪水齐飞,天涯共此时。

明月装饰了你的梦,但梦里花落知多少,唯有经历过才懂。城里城外,不同生活背景的人,看舌尖的感觉一定不同。有人哭,有人不以为然。先不要狡辩,韭菜麦子先分清了再说吧。

下周有两片很期待,一是舌尖,二是冰火。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 篇10

第一集里出现了“麦客”这个职业,之前只在书里看到过,所以对这一职业不甚熟悉,但我小时候的家乡有类似“麦客”的职业,都是远走故乡去帮人收获来赚钱,不同的是我家乡的这群人收获的是花生。姑且叫他们“花生客”吧。(当然我的家乡是没有这个称谓的)

中原地带盛产花生,且不像收获麦子的收割机出现得很早,花生在很长的历史中都只能靠人工从地下一棵棵刨出来。每年花生收获的季节,都有一群外乡人来到我的家乡,和“麦客”不同的是,她们都是女性。

《舌尖上的中国》里说善待“麦客”是祖辈的传统,而在我的故乡,这些花生客们能不能得到善待,纯粹要看主人的意思了。

姥姥姥爷心地善良,总是把家里能提供的最好的东西拿出来。而我记忆中最深刻的,要数天黑到看不见时,她们从劳作的地里归来,吃过饭后,洗洗漱漱,并坐在院子里一起聊天,她们会和妈妈一起聊起家中的情况,也会把家里的孩子和我作比较。现在想来,她们对家里的孩子也必是牵肠挂肚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科技越来越发达,也影响了农业的发展。近几年,出现了收割花生的“旋耕机”,不再需要纯人工收花生了,这些花生客们也渐渐退出了中原农业历史的舞台。

这一集里出现的另一种职业,我的家乡也曾经有过:赶蜂人。小时候家在学校里,学校离村庄都有一段距离,而学校周围却是大片大片的土地,每年的特定时期都会有养蜂人来到这里并用帐篷驻扎下来。他们通常是夫妻两个,而至于他们为何和我爸爸妈妈很熟,我因为年纪太小,已记不起来了,只记得他们会送成瓶的蜂蜜给我们,那时候,我们那里蜂蜜还没有普及,我们都不太知道蜂蜜怎么吃。对于他们的记忆,还有紫玉米,玉米大都是黄色的,可是他们却有紫色的玉米,他们把紫玉米给我们,说可以炸爆米花,妈妈带到姥姥家,用地锅炸爆米花,炸的时候威力很大,需要用很重的东西,压着锅盖,我记得最后好像锅都被炸烂了。《舌尖上的中国》里有个特写是煤气灶的牌子:君爱妻。我会浮想联翩,当年在我家附近驻扎过的养蜂人夫妻,是不是也是这么相濡以沫得恩爱呢?

而这些养蜂人也很久没有再来我的家乡了,大概是家乡种植油菜花的土地越来越少了。

有人说第二季很煽情,我却不这样认为,这是一档关注美食背后的文化的,人文情怀无疑是重要且精彩的。里面的一个个小细节,都会让我们想起很多自己脑海里曾有过的记忆。而且配音词都恰到好处,不会过于煽情,又能传达出很多意味深长。比如,最后一段的老华侨,“少年熬成白发,故乡变了模样,但各种老味道历久弥新”,这句平实的记录,却会让人想起古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远离家乡后,故乡的味道也渐渐只存在在记忆中,如今家中祖父一代的人已经全部不在人世。上次回家,和爸爸说起修葺老家房子的事,我们商量着等爸爸退休,把老房子翻修一下,我和姐姐多年后寒暑假期间可以领着孩子回家乡看看,姐夫还美名其曰:让孩子到基层锻炼下。

看《舌尖上的中国》第一集时回忆起的一些东西,敲键盘记录下,我怕会忘记。

纪录片美术里的中国观后感精选12篇


观看电视剧和电影是让我们放松大脑的非常好的途径,观赏完这些影视作品后,我们内心总会有很多感想。我们需要将心中的感动记录下来,写成一篇观后感。观后感可以帮我们很快抓住影片的主题,让我们想起内心那份感动。写作品观后感该从什么角度动笔呢?经过搜索整理,小编为你呈现“纪录片美术里的中国观后感精选12篇”,或许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纪录片美术里的中国观后感(篇1)

我家客厅挂着一个鲜红、美丽、典雅的中国结。它是由红色和金色组成的,中间红色的菱形上有一个金光闪闪的“福”字,四个角上嵌着美丽的花边。菱形的两边是用金色丝绳编制而成的“大耳朵”,下面有两条鱼顶着一个金灿灿的大元宝,象征着年年有余。中国结下面垂着长长的流苏。

中国结代表着祥和,代表着幸福,代表着中国人对未来的憧憬。因此,幼儿园老师让我们拿着中国结表演《希望的中国》。这个中国结就是那时买的。

那天,我和爸爸妈妈来到千汇广场卖中国结。走进礼品店,我看到了许多漂亮的中国结,有红色的,有黄色的,有蓝色的……有的中国结下面配着鱼,有的配着古钱,有的配着辣椒,有的配着十二生肖,真是变幻无穷。好多呀!真不知道该买哪个。爸爸说:“你看看这个,下面有一只和你一样可爱的小狗,要不然咱们买它吧。”我摸摸小狗,说:“可以。”突然,我眼前一亮,发现了一个“年年有余”的中国结,惊喜地叫道:“爸爸快看,好漂亮的中国结!”妈妈笑着说:“就买这个中国结,‘福’象征着幸福、吉祥如意,‘鱼’象征着年年有余,多好的喻意呀。”我和爸爸也一致同意。

元旦晚会上,我们舞动着红红的中国结,舞动着欢乐和热情,舞动着炎黄子孙的爱国之情。现场观众跟我们一起舞动双手,为我们加油喝彩。

演出结束后,妈妈把中国结挂在了客厅当作纪念。我爱这美丽的中国结!

纪录片美术里的中国观后感(篇2)

美术经典是中华历史的浓缩。3月30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纪录片《美术里的中国》启播活动在北京举行。中宣部副部长、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台长兼总编辑慎海雄出席,并与中央文史馆副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冯远等嘉宾共同为节目启播。

纪录片《美术里的中国》聚焦中国近现代经典美术作品,深入提炼作品中的文化标识、审美价值、时代意义,以最前沿的数字技术助力艺术表达,向世界彰显中华民族的文化之美、艺术之美,见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壮阔征程中的时代之变、中国之进。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编务会议成员薛继军在致辞中表示,此次创作推出纪录片《美术里的中国》,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书记关于“要把美术成果更好服务于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需求”等重要指示精神、助力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总台持续推动“思想+艺术+技术”创新融合、深化“5G+4K/8K+AI”科技创新实践的重要成果。《美术里的中国》是影像化、数字化的美术馆,通过它让优秀的美术作品亲近更广大的受众,践行艺术为人民服务的初心。

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吴为山在致辞中表示,艺术是民族和国家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美育是培根铸魂的工程。宝藏于中国美术馆的经典之作和当代中国美术家新的创造,在纪录片《美术里的中国》中讲述着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节目利用最新视听技术手段,使静态的图像活起来,使美术作品在科技、数字化时代获得了新的生命,展现了历史文化之美、红色文化之美、社会主义建设之美、改革创新之美、民族伟大复兴逐梦之美。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徐里、中国国家画院院长卢禹舜,以及著名画家范扬、李燕、方土,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画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等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出席活动。

纪录片美术里的中国观后感(篇3)

“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兄弟姐妹都很多,景色也不错……”这首歌赞美的就是美丽中国,她像一只昂首挺胸的雄鸡,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美丽中国有锦绣的河山!当你登上五岳之尊,你会看到日出的壮观景象,感慨“一览众山小”;当你在沙漠中跋涉时,你能观赏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塞北美景;当你身处庐山中,你会欣赏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美瀑布;当你从飞机上俯瞰祖国,你会发现,长城犹如一条巨龙,在祖国的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从山海关一直延伸到嘉峪关,你会被它的恢弘气势所折服;当你在苏州的园林流连忘返时,你能感受到祖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瑰丽神奇,真是巧夺天工;当你在张家界、九寨沟游玩时,你能领略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还有那份浑然天成的诗情画意;当你来到海南,你能感受到祖国山水的奔放与激情……壮美山川,展示走向复兴的中国、绿色发展的中国!

美丽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放眼中国上下五千年,美好的尧舜让贤、神奇的大禹治水,迎来了华夏文明的曙光。夏、商、周朝的昌盛,秦、汉、唐时期的辉煌,给祖国的历史上刻下了生动的一笔。祖国的历史长河中,更涌现出无数叱咤风云的仁人志士,他们为了祖国的统一、国家的兴旺、民族的富强而抛头颅、洒热血,不屈不挠。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忧国忧民,身沉汩罗江;抗元将领文天祥,以一腔爱国热忱,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迈誓言;周恩来,少年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钱学森,万里归途,奠基火箭航天事业;袁隆平,一腔热血,杂交水稻,敢越雷池身许国……这些英雄豪杰无不向世界证明,炎黄子孙不愧是龙的传人!

美丽中国有灿烂的文化。中华汉字是世界上最优美的文字;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不仅推动华夏文明向前不断发展,而且对世界具有很大的影响。诗经清越,楚辞风流,黄钟大吕绝响千秋,唐诗、宋词、元曲韵味十足。中国的文学巨著,更是世界文化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从“三国”到“水浒”,从“红学”到“西游”,向我们刻画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为世界文化的辉煌灿烂锦上添花!

江山是如此多娇,历史是如此辉煌灿烂,文化是如此博大精深……多美的中国!

纪录片美术里的中国观后感(篇4)

什么字倒着贴最好?那当然是“福”字了。

每到过年的时候,我家的门上都会贴上一张大大的福字,这张中国福是菱形的,它的地儿是红色的,它的边长是六十厘米,它的图案不同,颜色各异。这张中国福中间有两个小福娃,男福娃头上戴着瓜皮帽,女福娃头上戴着花饰,他们都长着明亮的大眼睛,高高的鼻梁、红红的嘴唇,他们身着唐装,唐装上印着飞舞的龙、飞舞的凤凰、珠宝荷花等,他们都拱手作揖,好像在给每一个看到他们的人拜年,把年的的喜气送给了千家万户。

这张中国福最醒目的地方,要属图案里的两个灯笼了,灯笼是火红火红的,金黄的穗子好像随风飘舞一样,灯笼上面刻着吉祥两个字,灯笼旁边有些松叶,下面刻着三朵牡丹花,颜色有红的、黄的、粉的,这些图案表示吉祥如意、富贵荣华、健康长寿。

看着这张充满喜庆,而又引人注目的中国福,别提我心里有多高兴了,这张中国福把全年的福气都送给了我们。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国。中国有许许多多的文化遗产,如:长城,故宫等古老建筑;如:印刷术,造纸术等文化遗产。要说起中国的物质遗产怎么少得了名扬四海的中国画呢?

中国画起源古代的象形字;文与画在当初,没有歧异,本来就是一个意思。我国原有书画同源之说,有人认为伏羲画卦、仓颉造字,是为书画之先河。文字与画图初没有歧异之分。

要说中国画首当其冲的就是水墨画了。齐白石爷爷就是一个水墨画的高手。

在他的笔下,大凡花鸟虫鱼、山水、人物无一不精,无一不新,为现代中国绘画史创造了一个质朴清新的艺术世界。他成功的以经典的笔墨意趣传达了中国画的现代艺术精神,深深得益于经典样式而又善于出新,故而他的画能够直接的感动人心,向天下众生传达生命的智慧和生活的哲理。

他画的画,无不体现出他的精神,所以让人们为之称赞。

中国画是中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国人民艺术的结晶!

纪录片美术里的中国观后感(篇5)

尼采曾言,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电,必将长久如云般漂泊。

中国伴随着战争的硝烟和枪炮的轰鸣,走过饿殍满地,哀鸿遍野的动荡岁月,自满目疮夷的坍圮文明中崛起,以一种势不可挡的坚毅推开阻挡发展的迷雾,发出摄人心魄的呐喊,铺成光明耀眼的未来。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在替你负重前行。

而祖国正临__周年华诞,__年的筚路蓝缕,__年的披荆斩棘,打造了如今富强文明生机盎然的新中国,而祖国发展的重任,

正逐渐接替于我们掌中,青春之我正如新鲜的血液在祖国的经脉中奔涌沸腾,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为往圣继绝学的姿态栉风沐雨谱写华夏新篇章。

祖国在我心中,是支撑数以千计的中华儿女前进的动力。

君可见南仁东跋山涉水寻觅天眼落目之处,终铺就星辰大海万里征途无垠。

君可见袁隆平为实现禾下乘凉的心愿,呕心沥血获未来科学大奖,终成就饱食暖衣的盛世太平。

君可见孙家栋手足胼胝绘制九天揽月北斗观星,终铸就中国航天不朽威名。

忆往昔,有万里长铃万里波的丝路长歌,张骞为破除文化闭塞开辟西方通途。

看今朝,有万国衣冠会中华,无数铃声遥过碛的一带一路连接东西两道南北双心,恰是花好月圆正当时,月圆天心,春满华枝,对祖国的热爱奔涌在每一个华夏儿女的心房中,血脉里,绘就映日帆多宝船来的升腾气象,恰如繁花似锦,烈火烹油。

祖国在我心,是推动恒河沙数般的炎黄子孙探索自由的生力。

鲁迅曾言,愿中国青年都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就发一分光,如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中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若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在黑暗时节中,莘莘学子振臂高呼,做燎原的一点星火,为捍卫祖国主权和领土完整奔走呼号,力拒外国侵略,无数青年奋起担责,旗帜翩跹,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敢于正视惨淡的人生。

而在光明岁月里,吾辈则抓住时机勇担挑战,在信息化全球化高速发展的时代里大放异彩,勇立潮头,挥洒春风化雨百年虹。

祖国在我心,是激发计千论万的神州华胄改天换地的活力。

纪录片美术里的中国观后感(篇6)

虽然上海没有什么特别的自然美景,可人造风景……

嘿,可壮观着呢!接下来我就来给你介绍一下吧:说到上海,大家一定都会想起东方明珠。东方明珠由几个巨型球体、几个巨型圆柱体还有一个巨型圆锥体构成,可别小看了它们,由它们组成的东方明珠,曾经可是上海第一高!那时,它的游客量可得用千这个单位来计数!

可是,它的游客量被新上海第一高:环球金融中心给占掉了一半,不过现在的游客量也不少。接下来,就介绍一下占掉东方明珠人气的新上海第一高:环球金融中心。环球金融中心有一百多层,有四百多米高,由日本人投资完成建造,由于我国曾经和日本的关系不太友好,所以对于它的说法有许多版本。

最后,来看一下九曲桥。九曲桥位于豫园的内部,九曲桥曲曲折折共有九个曲折,顾名思义嘛!九曲桥完全由木头制成,令我十分佩服当初设计者的新颖构思。九曲桥使我对桥的了解又上升了一成。在我的心目中,最美丽的国家定是中国,最有魅力的城市唯上海!

纪录片美术里的中国观后感(篇7)

时间如同一个沙漏在流动着。转眼间,我们的祖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改革开放以来,许多的生活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就如一阵阵春风吹拂着大地万物复苏!

俗话说得好:“民以食为天”!听妈妈说,以前能吃到肉就不错了,把吃一顿饺子叫改善生活。米和面很少,有时还要吃些棒子面的窝窝头。白薯当主食。像白菜、小青菜都是自家院子里种的。自给自足。现在我们想吃什么只要你有钱,在市场上就能买到新鲜的水果和蔬菜让你一饱口福呢!

俗话说的好:新三年,就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听奶奶说,三十年前人们穿的衣服都是颜色单调,布料粗糙的衣服。甚至有些人身上的衣服还打着补丁。但是现在就不同了。现在的衣服一件就要上百块。打着补丁的衣服叫时髦,而且颜色鲜艳、款式新颖。

日求三餐夜求一宿。过去的人,家里都很简陋。外面下大雨、屋里面下小雨。主的是那种茅草屋,好点的也是砖墙小平房,而现在主的是高楼大厦、别墅、豪华啊!外观好看,而且住的还舒服呢!以前人们做饭时屋里都是烟,现在有了油烟机全把烟给吸了进去,屋里就不会有呜咽瘴气的!

要致富,先修路。以前的交通工具可能都是一些马车,要靠人力来走动的!现在这时代啊!都是一些摩托车。

纪录片美术里的中国观后感(篇8)

每一个中国人,都可以有一个中国梦一个向往美好、幸福的梦想,我的中国梦就是希望郑东新区变成最美丽的家园。

记得四年前,爸爸领我来到我们的新家郑东新区“立体世界”,满眼望去,还是一片荒凉,出去吃饭、看电影、上补习班都要跑很远的路,学校很少,生活也很不方便,买菜都买不到,只见一个个吊塔孤零零地耸立在密密麻麻的工地中,环境很不理想,当时我想我要一辈子生活在这个地方是多么痛苦啊!

四年后的今天,爸爸再一次开车带我游览郑东新区,变化可真大啊!我们登上“中原福塔”,鸟瞰整个郑东新区,美景尽收眼底:有清澈的湖水,有碧绿的草地,还有竞相开放的花朵,仿佛仙境一般。放眼远望,摩天大楼鳞次栉比,地标性建筑拔地而起,学校、超市、知名企业也如雨后春笋冒了出来。月光下的东区,又是一番景象,夜幕初垂,明月东升,轻风徐来,湖水荡漾,如意湖岸边的华灯倒映在湖中,宛如无数的银蛇在游动,街道上闪耀的灯光像五颜六色的焰火溅落人间,漫步东区,便会觉得天上人间全都熔化在月色里了,我想我要一辈子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该多好啊!

未来的四年内,或许更长的时间里,郑东新区会发生什么翻天覆地的变化呢?让我们满怀憧憬,寄托希望,希望大家汇聚力量,共同努力,让郑东新区变得天更蓝,水更清,环境更宜人,让居住、工作、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出行更方便,工作更幸福,生活更美满!

我爱郑东新区,我期待郑东新区早日变成“最美丽”的家园,同时祝愿中国人的中国梦最终能够实现!

纪录片美术里的中国观后感(篇9)

在我心中,最美的,是祖国,是那予我家园的,辽阔的祖国。

她是中国。

她,既是那千年传承的悠悠古国,亦是那建国仅六十七年的新生之国。

她,既是那繁华万里的锦绣江山,亦是那渐渐地失去健康的黯淡河川。

她是中国。

她是那独一无二的中国,独一无二的美丽。

古,她是礼仪之邦。霓裳如梦,妙舞清歌,雕梁画栋,碧瓦朱檐。她是那雨碎江南的温柔,亦是那征战八方的凌厉;她是那万国来朝的辉煌,亦是那战火纷飞的凄凉。她是温婉如玉的女子,亦或是壮志凌云的将帅;她是悠然自在的灵雀,亦或是傲视九天的神龙。她有着秦皇汉武的名扬天下,亦有着唐诗宋词的千古流淌;她有着词曲书画的笔墨江山,亦有着歌舞升平的盛世风华。

她是中国。

如今,她是泱泱大国。高楼林立,科技发达,城市繁荣,生活方便。她是那东方耀眼的红日,亦是那世界瞩目的明珠;她是那千年文化的沉淀,亦是那创新发展的成果。她是只手遮天的巨人,亦或是温和善良的朋友;她是已然醒来的狮子,亦或是涅盘重生的凤凰。她有着国富民强的优良环境,亦有着团结如一的民族精神;她有着日新月异的城乡变化,亦有着军事防范的坚不可摧。

她是中国。

她是最美的风光,最美的家园,最美的母亲,最美的中国。

她是繁华的中国,是平安的中国,是幸福的中国,是最美的中国。

她的美,是山水之美;她的美,是人文之美;她的美,是岁月之美;她的美,是永恒之美。

华夏之美,万古流芳;华夏之美,天下无双。

这就是中国,我的家园,我心中那片最美的风景。

我最美的母亲——中国。

纪录片美术里的中国观后感(篇10)

中国,一个文明古国。五千年的历史铸就了她的不朽功绩;五千年的历史铸就了她的繁华壮观;五千年的历史铸就了她的大好河山……

我曾经背着包,走在北京的故宫里。四周是雕梁画栋、白砖玉瓦。特别是那皇家花园,翠柳拂水、云影浮动、花木扶疏,时不时有几只小鸟落在枝头,愉快地唱着歌儿。遥想当年,刚刚迁都至此的明成宗朱棣是否为它的气势与美丽而赞叹。我不禁感叹:“中国之美——景色美。”

当然,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更铸就了她的美丽。有一句话说得好:“唐诗、宋词、元曲,明清有散文。”中国人,望着天上的月亮,能吟出“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听着龙力画眉鸟叫,随即诵读出“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来到江边,看到那滚滚江水便诵道“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中国文化不仅有诗歌,更有壁画。那些壁画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壁画上最引人注目的是飞天,那些飞天有的凝望天边,轻声吟唱;有的怀抱琵琶,轻拨琴弦;有的舒展双臂,翩翩起舞……中国之美——文化美。

中国景色美、文化美、人更美!在2008年的汶川地震中,所有的武警士兵都在紧张地救人。经过几个小时的搜救,终于发现了一位中年妇女。只见这名女性两腿放在地上,双手撑地,姿态十分独特。就在人们感到奇怪的时候,一位眼尖的军人从她的腹下面找到了一个婴儿。在婴儿的被子里有一部手机,上面写着“亲爱的宝贝,我爱你!”在场的八尺男儿舞步为其落泪。是啊,这位母亲用她的爱感动了别人。

中国,我爱你!爱你的景色美、文化美、人更美!中国,美丽。

纪录片美术里的中国观后感(篇11)

汉字是夜空中那一颗颗璀璨的明星,及时陨落几朵黯淡的流星,都可能在星河之中划过一道优美的弧线,在那点点星光中闪出唐诗、宋词、元曲、小说,构成一派耀眼的生命之光。

汉字,美在它那变幻莫测的音韵。你听,轻、重、缓、急、抑、扬、顿、挫。要想读好中国字,学问还深着呢!有人读得委婉动听,有人读得铿锵有力,有人读得悦耳流畅,有人读得含混不清。我曾亲耳聆听过哥哥唱那首很火的《生僻字》,那绝对是一次难得的享受,因为里面的字我都没有一个认识的,但它那抑扬顿挫的节奏,不禁让我沉醉其中,感受那中国字的音韵美。

汉字的形美同样受人瞩目。王羲之,飘逸俊美;柳公权,内敛含蓄;颜真卿,笔走龙蛇。我临摹过赵孟俯的行楷,我忽然发现,汉字的魅力竟如此之大!

原来,汉字的构造也很美!那忽明忽暗的墨迹,史蕴丰厚的字体,方方正正的结构无不让人沉迷其中。名山大川如果少了书法家们“行云流水”般的题词,仿佛少了几分仙气呢!

当然,汉字的意义更是源远流长,足以让稍有想象力的人展开无尽的遐想:“怒”字,心中暴躁如雷;“喜”字,脸上笑口常开;“竹”字,院中生机勃勃;“缥缈”,星河的若隐若现映上心头;“金风”,秋天的硕果顿显眼前;“妩媚”,少女的娇羞潜入心底。原来,汉字是可以入画的!

汉字的演变可以说是“一波三折”,回眸千古华夏,汉字走过甲骨成泥、钟鼎斑驳,竹简绢帛、风蚀雕残的岁月,走过秦始皇的焚书坑儒,走过清朝的汉字狱,终于繁衍成今天恢宏璀璨、阵容强大、史蕴丰厚的方块字。中国字,是思想奔流的河床,灵魂飘逸的舞姿,精神的形象写真!

啊!美丽的中国字!你的音、形、义皆具独特魅力,温暖漫漫人生!

纪录片美术里的中国观后感(篇12)

我们中华民族在自己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代代传承的美德。敬业乐群、公而无私的奉献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崇高志趣;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昂扬锐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为政风范;厚德载物、道济天下的广阔胸襟;奋不顾身、舍身取义的英雄气概;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秀品质、文明美德。我们中国就是这样一个文明礼仪之邦。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满着文明美德的礼仪之邦,榜样也是不可缺少的。

古人云:“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所以学校对于我们的教育十分重要,正是有了这些教育使许多学生成了助人为乐,舍己为人的好学生。

记得我有次看见有许多穿戴有“百姓义工”此标志衣帽的学生,在公园的草坪上捡垃圾、香烟头;并且他们一边捡一边发保护环境的劝告书,他们是那样的积极,那样的不怕脏不怕臭。“百姓义工”这样一个团队被我深深地记在心中。后来我也报名参与了其中,成了一名小志愿者。我也参与到了保护地球,美化环境的工作中;积极参加各种活动,不图什么,不为什么,只求让我们的摇篮---地球更加美好。这对于人类对于我们的子子孙孙不也是一种美德吗?

作为一名学生,更应该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尊敬老人就是一种最基本的美德。在这点上我的父母是我最好的学习榜样。就在前几天住在乡下80多岁的太奶奶打电话给爸爸说:“阿峰电视机放不出来了,按来按去就是按不出来,不晓得哪能搞得……”她用地道的松江话给爸爸说了电视机的问题。接到电话爸爸在当天夜里开车去了乡下。回来后对妈妈说电视机老了,修了好几次了,买个新的吧。说干就干,爸爸熟练的网上查找,期间爸妈讨论了下来考虑到太奶奶他们年纪大了眼睛不好不能买太小的,但又不能太重的,因为他们的桌子不太能承重,所以最后他们选中了一台飞利浦的液晶电视。买好后送到乡下,帮他们调好台,还教他们怎样简单的使用。太奶奶他们也用上了最新的电器了。我觉得爸爸妈妈都是很孝顺的。

两位老人都有毛病,每次一有不舒服,都是爸爸妈妈带他们去医院看的,他们每天都要吃药,两星期就要去配药去,而妈妈她们从来没有忘记过一次。每个星期爸爸都要去看望他们,即使没有什么事,看一眼心就安心了。妈妈也总是时不时的买些菜和他们爱吃的零食,衣物等去看望他们。爸爸总是去帮太爷爷剪手指甲和脚指甲,刮胡子。太爷爷的指甲可不好剪,因为他是灰指甲所以又硬又厚,外加还很臭,为了能剪指甲妈妈特地去买了个最大号的指甲钳。妈妈去那里总是帮着太奶奶做家务。当然每次他们去的时候也总是带着我,虽然我大的活不能干,但我也有时帮着生有帕金森病的太爷爷切分药片等这些自所力及的事。看到父母这样孝顺老人,我想等我长大了也会这样孝顺他们的。因为从他们身上让我懂得了“百善孝为先”这种美德。

美术里的中国纪录片观后感5篇


就算过了很久回头再看仍然会有新的感悟。所讲的情节观看后让人不断地回味,写作品名观后感应该从哪几个角度切入,怎样为自己喜爱的作品名写一份观后感呢?这里有关于“美术里的中国纪录片观后感”的多个实用案例资料杂文852为你整理,希望您能够将这篇文章分享给您的朋友们一起学习成长!

美术里的中国纪录片观后感(篇1)

中国美丽的自然风光太多了:东北大兴安岭的森林;云南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内蒙古的大草原,云南、西藏、四川的雪山,贵州黄果树瀑布和黄河壶口的瀑布,欣赏名山,如泰山、黄山、庐山等。

地球上的生命丰富多彩:有的微小得你看不到它的存在;有的大得让你震撼;有的飞翔于蓝天,有的遨游于深海,有的出没于密林,有的奔驰于草原。

我联想到我身边种种,你瞧,平时经常看见小区门口垃圾成堆、苍蝇滋生、蚊虫甚多。每次路人经过都会捂着鼻子绕过去。在我家旁边有条小溪,原本那里的水清澈见底,水里还不时看见有小鱼在游来游去,可现在小溪里的水变黑变臭了,再也看不到小鱼,我们也不能像以前一样在这里尽情的玩耍。每到秋天,新闻头条便是农民放火烧秸,我们整个城市都笼罩在烟尘和有害气体中……我不禁要问,从前我们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美好家园,什么时候、为什么变得这样恶劣?让人看着如此心痛?

所以,我们要积极参与保护环境,珍惜水资源,保护珍稀动物。

美术里的中国纪录片观后感(篇2)

我一直认为,保护环境是环卫工人的责任,但我自从我读了>后,就不怎么认为了,因为保护环境是我们每一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保护环境我们都有责任,我们先从城市说起,从前我们中国战火硝烟,永无安宁,现在我们国强大了,日本不敢再侵略了。现在我们生活水平提高了。比如说我们的市民有自己的活动场所了,市民广场那里的树特别的多,有的像个大球,有的像个大方块,有的像个钻头。有各种各样的。那里的每个晚上都有着市民在一起跳舞,市民广场真是热闹!

我们再从校园说起,学校是我们学习的地方,课程有语文课,数学课,英语课,体育课,信息课,科学课,品社课,品社课讲的是关于环境的,告诉我们保护环境的重要。环境好了我们才能有健康的体质。

看了《美丽中国》后,我懂得了许许多多的道理,知道了保护环境的重要的。保护环境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自然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那人类也就要灭亡。让我们一起建设好美丽的家园。

美术里的中国纪录片观后感(篇3)

中国,一个文明古国。五千年的历史铸就了她的不朽功绩;五千年的历史铸就了她的繁华壮观;五千年的历史铸就了她的大好河山……

我曾经背着包,走在北京的故宫里。四周是雕梁画栋、白砖玉瓦。特别是那皇家花园,翠柳拂水、云影浮动、花木扶疏,时不时有几只小鸟落在枝头,愉快地唱着歌儿。遥想当年,刚刚迁都至此的明成宗朱棣是否为它的气势与美丽而赞叹。我不禁感叹:“中国之美——景色美。”

当然,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更铸就了她的美丽。有一句话说得好:“唐诗、宋词、元曲,明清有散文。”中国人,望着天上的月亮,能吟出“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听着龙力画眉鸟叫,随即诵读出“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来到江边,看到那滚滚江水便诵道“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中国文化不仅有诗歌,更有壁画。那些壁画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壁画上最引人注目的是飞天,那些飞天有的凝望天边,轻声吟唱;有的怀抱琵琶,轻拨琴弦;有的舒展双臂,翩翩起舞……中国之美——文化美。

中国景色美、文化美、人更美!在2008年的汶川地震中,所有的武警士兵都在紧张地救人。经过几个小时的搜救,终于发现了一位中年妇女。只见这名女性两腿放在地上,双手撑地,姿态十分独特。就在人们感到奇怪的时候,一位眼尖的军人从她的腹下面找到了一个婴儿。在婴儿的被子里有一部手机,上面写着“亲爱的宝贝,我爱你!”在场的八尺男儿舞步为其落泪。是啊,这位母亲用她的爱感动了别人。

中国,我爱你!爱你的景色美、文化美、人更美!中国,美丽。

美术里的中国纪录片观后感(篇4)

故乡,是我们从小生长的地方,我的故乡是一个美丽而繁华的地方,令人留连忘返。

我的故乡十分繁华。在我们的母亲河黄浦江的西岸,有着川流不息的南京路,一到晚上,便灯火通明;母亲河的东岸,有着高达492米,投资近74亿的环球金融中心,每天吸引无数游客前来参观……啊,故乡,你真繁华!

我的故乡也十分美丽。故乡最美的地方要数外滩了,它南起外白渡桥,正面对着开阔的黄浦江,身后就是风格迥异的建筑群。由于它独特的地理位置及近百年来对故乡的影响,使它成为了故乡里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啊,故乡,你真美丽!

故乡的春节也热闹非凡。说起春节,不得不提一提豫园了。每当春节到来时,那里就张灯结彩,好不热闹。故乡的特色小吃那里也全都有:南翔小笼,生煎馒头,三鲜馄饨,薄荷糕……春节时哪里还会有猜灯谜,灯会,书画展等等,春节期间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游览,参观。啊,故乡,你真热闹!

说起故乡,不得不说一说故乡的人。故乡的.人都有着美丽的心灵。有一次,我坐公交车去朋友家玩,车上很挤,这时,一位老奶奶走上了车。老奶奶刚上了车,就有几个姐姐站起身为她让座,老奶奶十分感动,对她们谢了又谢,才坐下来。还有一次,我出去玩,正巧看到一个叔叔不小心绊倒了一个小姑娘,小姑娘摔了一跤,那位叔叔反应过来,连忙扶起那个小姑娘,连声道歉……

在春节到来之际,我有一个美好的梦想:我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的故乡能够更加美丽,更加发达!

美术里的中国纪录片观后感(篇5)

虽然上海没有什么特别的自然美景,可人造风景……

嘿,可壮观着呢!接下来我就来给你介绍一下吧:说到上海,大家一定都会想起东方明珠。东方明珠由几个巨型球体、几个巨型圆柱体还有一个巨型圆锥体构成,可别小看了它们,由它们组成的东方明珠,曾经可是上海第一高!那时,它的游客量可得用千这个单位来计数!

可是,它的游客量被新上海第一高:环球金融中心给占掉了一半,不过现在的游客量也不少。接下来,就介绍一下占掉东方明珠人气的新上海第一高:环球金融中心。环球金融中心有一百多层,有四百多米高,由日本人投资完成建造,由于我国曾经和日本的关系不太友好,所以对于它的说法有许多版本。

最后,来看一下九曲桥。九曲桥位于豫园的内部,九曲桥曲曲折折共有九个曲折,顾名思义嘛!九曲桥完全由木头制成,令我十分佩服当初设计者的新颖构思。九曲桥使我对桥的了解又上升了一成。在我的心目中,最美丽的国家定是中国,最有魅力的城市唯上海!

  • 《航拍中国》个人观后感(5篇)
    怎样才能让我们的观后感印象深刻呢?当我们想让他人感受到观影之后的心情时,我们可以写一篇观后感。 看完之后,心中万般感慨,最适宜写一篇观后感,通过写观后感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不同国家,想要一篇好文章建议您去读“《航拍中国》个人观后感”,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来一探究竟!...
  • 《绝笔》纪录片观后感精选
    怎样写出富有特色的作品名观后感呢?电影里那些经典的台词,桥段总能带给我们无限的遐想,好的电影让我们学会思考,反思并且进步。观后感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书写自己的人生展现自己的价值,观后感应以“感觉”为主,以叙事抒情为主,着作描写对作品的启发,我们为您搜集整理了关于“《绝笔》纪录片观后感”的相关内容,如需更...
  • bbc纪录片观后感精选
    怎么才能避免将作品名观后感写的如同流水账一样呢?写观后感能帮助我们回忆作品情节,保留当下感受,有关“bbc纪录片观后感”的内容是小编为您带来的,希望这篇文章能够为您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帮助!...
  • 大国工匠纪录片观后感范文精选6篇
    世界上的书多若星辰,总有那么一些经典让人们不断地传阅。好的作品能够将我们内心的感悟激发出来,观后感是我们因观看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撰写观后感时,我们可以有层次地把自己的感情一步步推向顶点,得到升华。写作品观后感有什么技巧吗?经过收集,小编整理了大国工匠纪录片观后感范文精选6篇,希望能为你提供更多的参...
  • 关于《航拍中国》观后感(汇总7篇)
    观赏影片得到的感悟不比阅读书籍来的少,我们不仅被其剧情吸引,更是会产生自己的看法。 我们应该写一篇观后感来记录这些感受,写好一篇观后感,也是人生中很有意思的一次经历,现在你是否对作品名观后感一筹莫展呢?杂文852为大家推荐一篇题目为“关于《航拍中国》观后感”的精品文章,欢迎您来对本文参考阅读并留下您...
  • 纪录片大国荣光观后感合集
    在观看的过程中,难免会心生感悟。 我们应当把这种思维的精华融入我们的观后感,写观后感要注意把握细节捕捉感受,根据事实分析提出新的想法,我们写观后感的时候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呢?杂文852编辑根据您的指导为您准备了一份“纪录片大国荣光观后感”的解决方案,请记得将本网页的URL保存到您的收藏夹中!...

纪录片航拍中国观后感推荐

  • 长津湖2观后感通用

    2024年01月28日

  • 孝心少年观后感作文6篇

    2024年01月27日

  • 百日誓师观后感通用

    2024年01月22日

  • 抗击疫情战役观后感5篇

    2024年01月19日

  • 人间喜剧观后感(精选6篇)

    2024年01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