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852 >地图 >读后感 >

家长的革命读后感

家长的革命读后感怎么写

杂文852
阅读 757

相关推荐

家长的革命读后感怎么写精选9篇。

家长的革命读后感怎么写 篇1

孩子和家长常常在两件事上总是讨价还价:看电视和写作业,看电视时家长总是说看1小时就行,孩子肯定是看到1个半小时,写作业时,家长说写两个小时,孩子肯定背地里就写1各半小时。什么时候这种情况能反过来

呢?确实让家长感到头疼。人人常说“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育的家长。”读了《家长的革命》才受到了启发。请听一位家长讲述他的奇迹。

有一天晚上,孩子又在看电视,他就对孩子说:“儿子,今天你就随意看电视吧,好看就多看一会。记得看完电视把它关了。”结果他在自己屋里听,孩子还没到一个小时就把电视机关了。进屋自己玩了。然后他就进孩子的卧室问:“怎么不看电视了呀?”唉“,今天电视没意思。”孩子说“那你今天看书吧、可不许看得很晚,9点半一定要记的关灯睡觉。要注意身体,别太辛苦了。”结果孩子学到10点才睡。

有的孩子没有感恩的心,成绩好了都是自己聪明,成绩不好都是老师的错,这时候家长也可以作局,把感恩种到孩子心中。

家长的革命读后感怎么写 篇2

说家长没有给与,必定有人喊冤。哪个家长对孩子不是掏心掏肺。恨不得摘星星摘月亮。但事实上,爱是没有那么高难度,快乐,自由,希望信心和关怀,这就是孩子成长所需要的一切,你的任何教育都应从这五个方面出发,否则,再多的期待都会成为包袱。

千百年来,尊师重教的中华民族一直提倡孩子的国才施教。有教无类的思想。但是直到今天。依然上演着孩子们被同一个模式衡量筛选的故事,我们既然相信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就要去爱不一样的孩子,给他们真正需要的关爱。

每年的春节晚会都会给观众带来很多难题,同时也给大家带来很多欢乐,赵本山的小品总是期望值高的,因为他总能给大家带来出其不意的笑料。没有人会拒绝快乐。更何况是孩子,让他们快乐成长,这是做家长的责任。

很多家长说孩子没有自控能力,喜欢吃就吃个不停,不让别人动筷子,不满意就大吵,大闹,不管别然的感受。这样的孩子一般都是从小被管得太严了。没有自己的空间,一旦有了就不知道控制了。

我们看着青少年,都觉得他们身上充满了希望有无限的可能性。但是回忆我们自己在少年时似乎并不曾因为自己有很多的希望而感到格外超慢激情。那时候的我们。并不知道希望是何物,更不明白他的珍贵。现在给孩子一点希望,我们才能更清楚自己的方向,感受到存在自己身上的各种可能。有人说自大的人还有救,自卑的人就没救了。自卑情绪还会阻碍爱一个人能力的发挥,对孩子还说,就是阻碍他挖掘自己的潜能,也许他可以成为一个钢琴家,但是在这之前他必须接纳在经济不完美的琴声,并且相信自己一定能做到。

家长的革命读后感怎么写 篇3

我阅读了《家长的革命》一书之后发现,孩子应该拥有另一片天空,家长不应该只是说教,而应该与孩子共同成长。

有什么样的家长,就有什么样的孩子。 一个有勇气改变自己的家长,才有能力改变孩子。

因为事实证明,家长爱学习,则孩子爱学习;家长正直,则孩子爱正义;家长勤俭,则孩子朴实。崔宇的教育理念正是我们最熟悉却又很少思考的道理。

家长就是孩子的生命之源、人生之端,对自己孩子的责任,不仅仅是先天的血脉传承与抚养,更重要的是后天的教育,影响与关怀。想让孩子的人生幸福美好,光明顺达,正确的家庭教育不可忽视。

每个孩子都有其个性,每个父母也有其个性,先提高自己的认识,才可能因材施教,家长要学习,要进步,不能指望“船到桥头自然直”的天然教育,这只是一场不劳而获的“美梦”。也不能滥用血缘关系的权威,实施强迫与偏激的教育,这可能是很多父母自己没有意识到的,但其实是最基础的问题。

作为一个家长,我们是那样的爱自己的孩子,而爱是以接受者为标准的,我们可以为孩子奉献一切,哪怕是生命,为什么不能为孩子,改变一下态度呢,和孩子一起成长,共同面对,让孩子感到成长的道路不再孤单,父母的爱和教育要向阳光一样,即包围着孩子却又给他光辉灿烂的自由,这才是真正的父母。

有勇气作出改变,只是进步的开始,学习是一生的事情,当然包括教育孩子。所以,我也要开始我的成长。

家长的革命读后感怎么写 篇4

“一个有勇气改变自己的家长,才有能力改变孩子。”

当家庭、社会和学校都将目光集中在孩子的身上,希望通过各种技巧来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拔高孩子的素质和觉悟时,家教专家崔宇独具慧眼,把目光投向了家长。因为事实证明,家长爱学习,则孩子爱学习;家长正直,则孩子爱正义;家长勤俭,则孩子爱朴实……

父母对自己的孩子的责任,不仅仅是先天的血脉传承与抚养,更重要的是后天的教育影响与关怀。什么是好的家庭教育,好的家庭教育源于爱的本能,触于爱的艺术,明在系统科学,智在有效沟通,强自言传身教,胜自坚持不懈。

《家长的革命》一书将家长的心理和教育方式刻画得入木三分,让人读来既真实又深刻,掩口苦笑,个中滋味只有家长明了。同时总结出家长在教育中出现的最有代表性的问题,分析这些问题对孩子的不良影响,并提出建议,指导家长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希望通过对家长的教育观念的革命来起到教育孩子、改变孩子的效果。我看了以后,非常认同本书的主要理论,那就是提高自己是提高孩子的前提。这也正是“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的道理,每个孩子都有其个性,每个父母也有其个性,先提高自己的认识,才可能因材施教,这可能是很多家庭教育书籍没有着重强调,需要做父母的自己慢慢体会的道理。当然,很多家长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开始了这种转变,这也正是这些觉悟的家长为什么能有所得的关键所在。

作为一个家长,完全可以充分发挥自己和家庭的特长,参与到不断的改进中,要切实体会一下完善自我、改变改变现状的效果,尝试和孩子一起成长的乐趣和成就感,这样才是真正的父母榜样。

学习是一生的事情,有勇气做出改变的.不应该仅仅是孩子,也要从家长做起,开始家长自己的革命。

家长的革命读后感怎么写 篇5

漫不经心地翻开这本书,一句“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的孩子”正符合了我的观点,便有了看下去的欲望。

崔宇老师写的每一章节我都看得很细致,有些时候会掩嘴一笑,好像他说的这个妈妈就是我。

其实在这十年的家庭教育中,我也有很多的困惑,也使用了很多不正确的方法,也很纠结。但读了崔宇老师的这本《家长的革命》,有一种拨开迷雾见月明的感觉,于是带着一份恭敬心我读完了这本书,真的是受益匪浅。

崔宇老师从多个方面写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及家庭教育的一些技巧,而且还有一些案例。这不仅让我们家长读起来既有真实性又具有实效性。

家庭教育是教育人的起点和基点,她包涵了很多方面,即为生之道,为人之道,为学之道。谁才是家庭教育的主体——父母。家庭是孩子生命的摇篮,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即人生的第一个课堂;我们有很多的父母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总是把教育归结到学校里面去,没从自身找原因。只有正视自己的错误,你才有进步的希望。

我是一个积极要求进步的妈妈,对于孩子的成长我倾注了很多,自认为教育的很好,但当我看到崔宇老师写的这些片段的时候,我很惭愧,我也曾犯了这样或那样低级的错误。

错误的教育方式必须改变,这是彻底的、痛苦的。但是我是一个勇于改错的妈妈,我会正视自己的不足,并会努力的学习。

有人说,自大的人还有救,自卑的人就没有救了。所有有信心的人无所不能。家长总想给予孩子更多,除了健康、学习,还有快乐,但家长朋友们,千万别忽略了,教育孩子,还要给他素质和品质的保证,这样的孩子走出去才会受人尊重、让人敬佩!

21世纪青少年应该具备的“四个学会”,即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学会与人相处。

教育和信仰一样,需要一颗虔诚的心,需要彻底的反省和长久的救赎。

我希望《家长的革命》这本书给我带来帮助的同时,也能够给千千万万个家庭带去帮助,让我们为孩子的成长一起助力。

家长的革命读后感怎么写 篇6

“一个有勇气改变自己的家长,才有能力改变孩子。”

当家庭、社会和学校都将目光集中在孩子的身上,希望通过各种技巧来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拔高孩子的素质和觉悟时,家教专家崔宇独具慧眼,把目光投向了家长。因为事实证明,家长爱学习,则孩子爱学习;家长正直,则孩子爱正义;家长勤俭,则孩子爱朴实……

父母对自己的孩子的责任,不仅仅是先天的血脉传承与抚养,更重要的是后天的教育影响与关怀。什么是好的家庭教育,好的家庭教育源于爱的本能,触于爱的艺术,明在系统科学,智在有效沟通,强自言传身教,胜自坚持不懈。

《家长的革命》一书将家长的心理和教育方式刻画得入木三分,让人读来既真实又深刻,掩口苦笑,个中滋味只有家长明了。同时总结出家长在教育中出现的最有代表性的问题,分析这些问题对孩子的不良影响,并提出建议,指导家长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希望通过对家长的教育观念的革命来起到教育孩子、改变孩子的效果。我看了以后,非常认同本书的主要理论,那就是提高自己是提高孩子的前提。这也正是“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的道理,每个孩子都有其个性,每个父母也有其个性,先提高自己的认识,才可能因材施教,这可能是很多家庭教育书籍没有着重强调,需要做父母的自己慢慢体会的道理。当然,很多家长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开始了这种转变,这也正是这些觉悟的家长为什么能有所得的关键所在。

作为一个家长,完全可以充分发挥自己和家庭的特长,参与到不断的改进中,要切实体会一下完善自我、改变改变现状的效果,尝试和孩子一起成长的乐趣和成就感,这样才是真正的父母榜样。

学习是一生的事情,有勇气做出改变的不应该仅仅是孩子,也要从家长做起,开始家长自己的革命。

爱的力量

-------《家长的革命》读后感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就是父母的影子。”所以,要想培养出优秀的孩子,家长必须先改变,再合格,后优秀。革命应先从家长开始。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先生的德育思想在今天给我们的启示是,应用爱的力量引领孩子和谐发展、健康成长。通过教育把孩子从自然人培养成为懂得爱、珍惜爱、有爱心、有责任感的人。

许多孩子的父母还会通过自身的行动,向自己的孩子做出一些错误甚至恶劣的示范。如孩子在校受人欺负,父母就纵容孩子,叫他不让人等行为。这样教育出的孩子必定是自私、贪婪、狂傲不羁的。所以,家长必须先做到宽容、大度,从关爱家人、朋友、周围人开始,以身作则,树立榜样,让孩子在爱与被爱中感受温暖、快乐,并由此学会爱别人,帮助别人,形成健康的人格。父母生病了,让孩子来照料;上班累了,让孩子多做一些家务;公交车上让孩子给老人让座;在外边玩的时候照顾比自己小的伙伴等。借助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小事,反复加深孩子的印象,使孩子明白帮助别人,能给被帮助者和自己都带来快乐。

家长的革命读后感怎么写 篇7

很有幸的读到了一本好书《家长的革命》,书中崔宇老师详细的介绍了很多教育孩子的知识和方法。

我们教育孩子是为了什么?当然,给他们一个更成熟更好的生活。以前总是以为给孩子好的教育就是给他找一个好的学校,好的老师,好的补习班,一切的问题就都解决。

可是,由于孩子贪玩、任性不爱学习,家长们就对孩子冷嘲热讽,恶语相向,有的甚至对孩子动手打骂,我们关注的只是孩子的学***,可是这样,我们往往忽略了孩子的精神教育,其实,父母对孩子的责任不仅仅是先天的血脉传承与抚养更重要的是对孩子后天的教育影响与关怀。

没有坏孩子,只有坏孩子。他们接受了不正确的教育,没有坏父母,只有坏父母。他们继承了不良传统,或不自觉地使用了错误的教育方法。(现在,让我们对那些不正确的教育方法进行一次革命,让它们在这里结束!

家长们要学习、要进步,不能指望"船到桥头自然直"的天然教育,因为这是一场不劳而获的美梦,父母的爱与教育要像阳光一样,既包围着孩子,却又给他光辉灿烂的自由。所以就让父母与孩子一起努力加油吧!

教育孩子要从家长自己做起

——《 家长的革命》读后感

“有勇气改变自己的父母可以改变自己的孩子。"

当家庭、社会和学校都将目光集中在孩子的身上,希望通过各种技巧来提高孩子的学***、拔高孩子的素质和觉悟时,家教专家崔宇独具慧眼,把目光投向了家长。因为事实证明,父母爱学习,子女爱学习;父母诚实,子女爱正义;父母勤俭,子女爱朴素

崔宇的教育理念正是我们最熟悉却又很少思考的道理:"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父母是孩子生命的源泉和终点。如果他们想让孩子的生活深入人心、源远流长,源头的“治理”就不可忽视。

父母对自己的孩子的责任,不仅仅是先天的血脉传承与抚养,更重要的是后天的教育影响与关怀。什么是良好的家庭教育?良好的家庭教育源于爱的本能、爱的艺术、系统的科学、智慧的有效交流、强烈的自我言说和自我教导以及毅力。

有些家长埋怨自己的孩子不上进,学***,也有的认为老师如何如何,而崔宇的解答是:"孩子学***,有很多种表现;孩子学***的原因,也有很多种,如果没有找准原因,任何努力都等于在错误的道路上狂奔。"

在多年的青少年教育和咨询过程中,崔宇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家长和孩子,他们的问题是现代家庭的缩影。《家长的革命》一书精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案例,以轻松幽默的语言道出现代家庭教育的重重困境,将家长的心理和教育方式刻画得入木三分,让人读来既真实又深刻,掩口苦笑,个中滋味只有家长明了。同时,总结了教育中最具代表性的问题,分析了这些问题对孩子的不利影响,并提出了引导家长转变教育方式的建议。

希望通过家长教育观念的革命,教育和改变孩子。

书中写到了教育孩子要注意的九个方面,也可以叫做"崔氏九法",做家长的不可不知。

一是理想:一个能考清华、北大的人,一定不会被一次小小的测验所难倒,而得过且过的人,总是提不起精神来学习。

二是不懂大脑规律:学***巧劲,不能死记硬背,也不能光说不练。

第三,缺乏动力:在公众的鼓励下,一个人往往会尽力去争取,不管结果是否如预期,至少他可以问心无愧。父母要鼓励孩子,就是给他信心,让孩子有奔头,他才会有干劲。

第四,人际关系有压力:如果孩子的人际关系有问题,那绝对比孩子的表现问题更重要,因为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他立足的绩出,家长要注意。

五是缺少方法:做什么事都需要方法,学***如此,一定要找到正确的方法。

第六,缺乏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以致用是最有效、最持久的。

第七,消极情绪:父母应该瞧不起孩子,给他们精神上的鼓励。无论生活多么艰难,他们都必须在孩子面前展现出乐观积极的一面。

八是懒惰:防止懒惰的最好方法,还是激发他的学***,让他觉得闲着没意思,动起来才有趣。

九是没有榜样:一般来说,一家三个孩子中老大是大学生,其他两个都会跟着兄长的脚步迈进大学,如果自己周围的人都是一些不学无术的人,那他感觉不到学***种什么状态,也不知道自己能达到怎样的高度,有榜样的人就不一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崔氏九法》概括了儿童学习问题产生的各种原因。在社会、学校、家庭三个方面,家长可以重新认识孩子的学习困难,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使他们克服困难。

这本书的作者崔宇接触了各个年龄段、各个职业的家长,他们的问题是普遍存在的,所以这本书适合我们所有的家长和教育爱好者阅读。

读完这本书,我同意书中的主要理论,即提高自己是提高孩子的前提。这也正是"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的道理,每个孩子都有其个性,每个父母也有其个性,先提高自己的认识,才可能因材施教,这可能是很多家庭教育书籍没有着重强调,需要做父母的自己慢慢体会的道理。当然,很多家长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开始了这种转变,这也是这些有意识的家长能够获得的关键。

作为一个家长,完全可以充分发挥自己和家庭的特长,参与到不断的改进中,要切实体会一下完善自我、改变改变现状的效果,尝试和孩子一起成长的乐趣和成就感,这样才是真正的父母榜样。

学***生的事情,有勇气做出改变的不应该仅仅是孩子,也要从家长做起,开始家长自己的革命。

家长的革命读后感怎么写 篇8

《家长的革命》是一本具有独特思考价值的指导性书籍,不同于众多的说教方式,每一个案例都取自身边发生的事,生动,幽默,以不拘一格的形式,将教子的方法,以浅显的语言深刻地表达出来,读完之后会发现,孩子应该拥有另一片天空,家长不应该只是说教,而应该与孩子共同成长。

如何教育孩子成功,让他们过上幸福的生活,是每个家长都必须面对的大问题。有什么样的家长,就有什么样的孩子。有勇气改变自己的父母可以改变自己的孩子。

当家庭、社会和学校都将目光集中在孩子的身上,希望通过各种技巧来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拔高孩子的素质和觉悟时,家教专家崔宇独具慧眼,把目光投向了家长。因为事实证明,父母爱学习,孩子就爱学习;父母诚实,孩子就爱正义;父母勤俭,孩子就单纯。崔宇的教育理念是我们最熟悉却很少思考的真理。

每个孩子都有其个性,每个父母也有其个性,先提高自己的认识,才可能因材施教,家长要学习,要进步,不能指望船到桥头自然直的天然教育,这只是一场不劳而获的美梦。也不能滥用血缘关系的权威,实施强迫与偏激的教育,这可能是很多父母自己没有意识到的,但其实是最基础的问题。也有很多家长慢慢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开始成长,这本书正是总结出了这些觉悟家长为什么能有所得。

家庭教育是育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她包涵许多方面,即生活方式、人的方式和学习方式。谁才是家庭教育的主体父母。家庭是孩子生命的摇篮,是人们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场所,也就是人生的第一课堂。我们很多家长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总是把教育归咎于学校,从自己身上找不到原因。

只有正视自己的错误,你才有进步的希望。我是一个积极进取的母亲。我为孩子们的成长付出了很多。我认为教育很好。但当我看到崔宇先生写的这些片段时,我感到非常羞愧。我犯过这样或那样低级的错误。必须改变错误的教育方式,这是彻底和痛苦的。

但我是一个勇敢的母亲,我会正视自己的缺点,努力学习。

有人说,自大的人还有救,自卑的人就没有救了。所有有信心的人无所不能。父母总是想给孩子更多,除了健康、学习、幸福,但是父母和朋友,不要忽视,教育孩子,还要保证他们的素质和质量,这样孩子出去的时候才会受到尊重和钦佩!

在21世纪,青少年应该有四种学习方式: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学会与人相处。

最近的复旦大学中毒案是否给我们的社会、学校和家庭带来了警钟?教育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更是一个健康有前途的人。像信仰一样,教育需要一颗虔诚的心,需要彻底的反省和长期的救赎。

我希望《家长的革命》这本书给我带来帮助的同时,也能够给千千万万个家庭带去帮助,让我们为孩子的成长一起助力。

家长的革命读后感怎么写 篇9

很有幸的读到了一本好书《家长的革命》,书中崔宇老师详细的介绍了很多教育孩子的知识和方法。

我们教育孩子是为了什么?当然是为了给他们一个更加成熟美好个人生。以前总是以为给孩子好的教育就是给他找一个好的学校,好的老师,好的补习班,一切的问题就都解决。可是,由于孩子贪玩、任性不爱学习,家长们就对孩子冷嘲热讽,恶语相向,有的甚至对孩子动手打骂,我们关注的只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可是这样,我们往往忽略了孩子的精神教育,其实,父母对孩子的责任不仅仅是先天的血脉传承与抚养更重要的是对孩子后天的教育影响与关怀。 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幸的孩子,他们受到了不正确的教育,没有不好的父母,只有不幸的父母,他们继承了不好的传统,或不自觉地使用了不正确的教育方法。现在,就让我们来对那些不正确的教育方法进行革命,让它们终结于此吧! 家长们要学习、要进步,不能指望"船到桥头自然直"的天然教育,因为这是一场不劳而获的美梦,父母的爱与教育要像阳光一样,既包围着孩子,却又给他光辉灿烂的自由。所以就让父母与孩子一起努力加油吧!

精选阅读

读后感学习革命(精选8篇)


根据您的要求我们编辑了“读后感学习革命”以满足您的需求,阅读这篇文献您一定会从中受益匪浅。一本书可以包罗万象,只要你感想,就没有不可能,闲暇之余我阅读了作者写的作品,受益良多。 写好读后感,需要准确了解文章的主旨和核心。

读后感学习革命 篇1

早就听说过《学习的革命》这本书,这次正好利用寒假,好好享受了一次精神食粮。大约花了两天的时间,我一口气把这本书看完了。它是由美国珍妮特。沃斯和新西兰戈登。德莱顿所写,由顾瑞荣、陈标、许静译,刘海明校译的一本有524页298千字的书,全书由1个前言、1个导论、14个章节所组成。细细品味中,感觉这确实是一本好书。它不仅仅有提纲式的目录,让读者了解整本书的大致内容,更重要的是它把要点和引文都在所有左边书页上简要地列出了,而且许多引文和概要都设计成了海报的式样,生动而形象,让读者在轻松愉悦的心情中,更好地阅读整本书。

我从这本书中获得的启示归纳如下:

首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终身的学习在一个以知识为基础的社会里是绝对必需的,所有的人必须认真地接受教育。我们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今日知道的东西,明天就可能会过时,如果停止学习,就会停滞不前,就会被时代淘汰,新时代要有新的思维和新的学习模式。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人类已经进入经济时代,新知识和新事物层出不穷。为了应对激烈变化的竞争环境,人需要终身学习,学习不再是个人某一阶段性的事情,而是贯穿每个人一生的终身任务,即必须接受终身教育。21世纪是一个信息的年代、知识爆炸的时代,个人的终身学习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在传统中的大多数人,把学习视为只需从业期间开展的活动,甚至当接受或开展学习仅仅取得一点点成效、初步适应了岗位技能需求后,就认为学习生涯已经结束,其实这是片面的认识。尤其是教师这个特殊职业,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现有的知识根本不可能保证我们在从事的职业领域中使用一辈子,所以应该不断充电、不断学习,并且这种学习是自觉自愿的。

其次,看完这本书后,对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美国超级营地创建人之一埃立克。詹森提出的“无论任何形式的学习,都包含有三个基本的要素——状态,策略和内容”这一概念。“状态”,就是要创造出学习的适当的精神状态,即对自己的学习内容有着强烈的热情与渴望,要保持一种近似疯狂的执着去学习,只有这样才会发掘出潜存于自身的巨大能量;“策略”,代表授课风格和方式;“内容”,就是主题,在每个好的课程中,必须拥有这三者。但是我们现行的教育体制中,却往往忽视了“状态”,而它是三者中最重要的。学习之“门”必须打开,否则真正的学习无法发生。所以教育的关键是使学生进入一种放松、开放的状态,这样才能够集中精力学习。

最后一点就是这本书当中,有许多言语都是那么的经典,那么的启人深思。比如:“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明天,你可以将今天书桌上的东西和昨天堆满房间的东西戴在你的手腕上。”“在学习方面你最有价值的财富是一种积极的态度。”“自然放松但又注意力集中是出色完成各项工作的关键。”“当你只有一个主意时,那是再危险不过的了。”“一个想法,没有新的成分,只有新的组合。”“纵向思维是在挖深同一个洞,横向思维是在试着在别处挖洞。”“孩子们的工作就是游戏,孩子们从他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情中获得学习。”……或许《学习的革命》只是集合了这些言论,而非原创,但是,它组合地却如此巧妙,让我深思,促我警醒,令我奋起。

总之,《学习的革命》是一场思想的革命,一场我们学会怎样学习、怎样找出新的解决问题的好办法的革命,它是对传统教育与学习理念的颠覆和挑战!让我们一起来迎接这激活美好生活的挑战吧!

读后感学习革命 篇2

还记得一篇报道:说是一场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聚会上,主持人问那些取得至高荣誉的科学家,对他们的事业而言,影响最大的是那个时期;没想到,科学家们的回答让所有人都大跌眼镜:他们的回答是_幼儿园时期。原因很简单,在那么时候,虽然谈不上科学素养的培训,但是他们都养成了一些很好的习惯,比如,做事情的时候不要三心二意了,玩的时候好好玩,学的时候好好学了等等。

认真的想一想,他们的回答是很有道理的;为什么每个人的先天条件差不多,最终有的人硕果累累,而有的人却是一事无成?答案正在这里。

我们不期望人人成为科学家,但是,要成就事业,甚至是要把学习搞好,都是应该向他们学习的_应该说,不是向他们学习,而是意识到去培养自己的“成功的素质”!

你能不受自己的情绪左右吗?在学习的时候能非常的投入,痛痛快快的学一场吗?不知道大家的情况如何,我却是没有做到的,虽然我一直在追求“心静如水”的最高境界;也许有这种经历,一件小事,总是留在脑子里,结果上课的时候走神,做作业的时候效率极低_这不是成功的素质,这些之能让你落后!让情绪化的东西靠边见鬼去!善于把握自己的情绪,学的时候,投入的学,我相信,只要这样去追求,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当前围棋第一高手李昌镐,素有“石佛”之称,他的冷静,他的心静入水,当今棋坛难有第二人,也许,这就是他独步棋坛的重要原因!

不受情绪化的东西影响,“心静如水”;同时,能够快速的完成注意力的转移,专心致志的做每一件事情。_做起来也许真的很难,但是,只要努力,就能做得到;更为重要的是,只要去追求,就会有收获,真能“心静如水”的时候,我就要恭喜你的成功了!

读后感学习革命 篇3

《学习的革命》是一本有关学习方法的畅销书。()作者彻底颠覆了以往的学习理念,强调应该学会“怎样学”的问题,从而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大效益和最佳在本中它提出了这样的观点:怎样学习是比我们学习什么更为重要的问题。他们认为学校最重要的任务是让学生学会怎样学习思考。

(2)开动你的所有的感官。人的五个感官构成五个感觉,即听觉、视觉、嗅觉、味觉和触觉。实际上,人的认知能力大多是这些感官综合协同作用的结果,而很少是单一的感官的作用。学习成绩好与不好的学生的差别,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们是否掌握了使用全部感官来学习的技巧。如以上数学课来说,学生一边听讲,一边看老师在黑板上的演式,同时不停地在笔记本上记下老师讲授的要点。如果这样做了,那就是开动了多个感官进行学习,学会做课堂笔记,既可集中学习注意力又可加深记忆,真是一举两得。

(3)学会略读。略读是读书入门的一种方法,也是学习能力之一。任何书籍,其中有重要的,也有次要的;有实用的,也有无用的;有精彩的,也有乏味的。因此,在读书之始,通过略读对全书的概貌有一个了解,以便分清主次、难易。

(4)学会多问。

(5)学会精读。

所谓精读,就是要仔细地阅读,有时是反复地阅读。一般来说,精读的目的是要掌握书中的重点,攻克难点和深究疑点,这就是所谓的“三点式”的读书方法。重点是指各门学科中的重要内容,要么它们具有重要的使用价值,要么对于进一步深入学习带有关键的作用。重点是分层次的,每门学科、每本书和每一章节都有各自的重点,这是在学习中需要注意的。

难点,对每个人来说是不同的,通过略读以后,应当找出自己不懂的地方,这就是自己学习的难点。对于学习者来说,遇到学习中的困难,切不可绕过去,一定要下决心把它攻下来。最好是自己刻苦钻研,如果自己的力量实在不及,老师帮助释疑,千万不要爱面子,不懂装懂。若那样做结果只能是害自己,到了考试或应用时,就会原形毕露,悔之晚矣!

疑点,这是读书的一种方法,也是读书的最高境界。我们读书万万不可迷信,“唯书、唯古和唯上”都要不得。殊不知,书本上的知识不仅受着作者观点的影响,而且还受到时代的局限。

(6)要学会记忆和储存。首先,那就是如何对待记忆。我们反对死记硬背,但绝不是忽视记忆的重要性。

记忆是十分重要的,现在很多学生不愿记忆,怕记忆是怕艰苦的表现,是思想懒汉。记忆力就像人的肌肉一样,越锻炼越发达,越使用越强健,甚至到老年仍然可以保持旺盛的记忆力

读后感学习革命 篇4

东岳集团与台塑集团合作,提高设备管控能力;与汪中求团队合作,推进精细化管理;与江森自控合作,提高公用工程自控水平;与宝信合作,提高能源管控水平。东岳集团通过合作,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行,快速发展。对标我单位,作为军工特殊行业,在有局限性的合作要求上,我们完全可以对标先进,学管理、学技术,将别人的东西通过改造消化成为我们自己实用的东西,这,也是管理的革命!

东岳集团为期三年的管理革命,完成了从肌体到灵魂的重塑,以及综合竞争实力的提高。通过架构调整,东岳集团形成了集团“三总处”和公司“五部三中心”的扁平化、精益化、高效化的新型组织架构,并大面积进行生产单元合并,精简掉了56%以上的机构;通过运行模式改革,建立起了生产保养系统、能源系统和运行系统并行的专业化管理,管控能力大大增强;通过管理方法改变,“管控异常”和“追根究底”的简易化、深透化管理,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率;通过智能信息化提升,实现了东岳从传统管理向现代化管理的根本转变,企业运行的稳定性、安全性和物耗、能耗控制水平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通过人力资源的优化,东岳规模效益连续提升,员工却减少了三分之一;通过安全环保环境的改善,全体员工的安全系数、健康保障和幸福感都有不同程度地提高。东岳这场管理的革命,注定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读后感学习革命 篇5

暑假期间,我把这本书读了三遍,开始读的时候激动人心。这本书能发挥这么大的作用吗?作者夸大了吧!它提出了这样的观点:怎样学习是比我们学习什么更为重要的问题。他们认为学校最重要的任务是让学生学习怎样学习和学习怎样思考。

快速学习法的六个环节:

(写作、教学,都可以是有兴趣的,只要把它像游戏一样对待。”在学习困难面前,要敢于说行,不能说不行。“如果你认为自己是一个糟糕的学习者,那么你有可能变成一个糟糕的学习者。”相反地,你认为自己是个强者,那么你就能获得学习的成功。

(视觉、嗅觉、味觉和触觉。实际上,人的认知能力大多是这些感官综合协同作用的结果,而很少是单一的感官的作用。学习成绩好与不好的学生的差别,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们是否掌握了使用全部感官来学习的技巧。如以上数学课来说,学生一边听讲,一老师在黑板上的演式,同时不停地在笔记本上记下老师讲授的要点。如果这样做了,那就是开动了多个感官进行学习,学会做课堂笔记,既可集中学习注意力又可加深记忆,真是一举两得。

(难易。

(4)学会多问。

发明家保尔&S226;麦克克里德也说:“唯一愚蠢的问题是你不问问题。”

(5)学会精读。

所谓精读,就是要仔细地阅读,有时是反复地阅读。一般来说,精读的目的是要掌握书中的重点,攻克难点和深究疑点,这就是所谓的“三点式”的读书方法。重点是指各门学科中的重要内容,要么它们具有重要的使用价值,要么对于进一步深入学习带有关键的作用。重点是分层次的,每门学科、每本书和每一章节都有各自的重点,这是在学习中需要注意的。

难点,对每个人来说是不同的,通过略读以后,应当找出自己不懂的地方,这就是自己学习的难点。对于学习者来说,遇到学习中的困难,切不可绕过去,一定要下决心把它攻下来。最好是自己刻苦钻研,如果自己的力量实在不及,老师帮助释疑,千万不要爱面子,不懂装懂。若那样做结果只能是害自己,到了考试或应用时,就会原形毕露,悔之晚矣!

疑点,这是读书的一种方法,也是读书的最高境界。我们读书万万不可迷信,“唯书、唯古和唯上”都要不得。殊不知,书本上的知识不仅受着作者观点的影响,而且还受到时代的局限。

(6)要学会记忆和储存。首先,那就是如何对待记忆。我们反对死记硬背,但绝不是忽视记忆的重要性。

记忆是十分重要的,现在很多学生不愿记忆,怕记忆是怕艰苦的表现,是思想懒汉。记忆力就像人的肌肉一样,越锻炼越发达,越使用越强健,甚至到老年仍然可以保持旺盛的记忆力。

读后感学习革命 篇6

真是一本好书,巨细无遗,对于我只想看此书了解在线教育的人来说,它的丰富程度远远超过了我的预期。

互联网+教育有着无限想象的未来。

从用户类型来看互联网+教育:

1.成人:互联网+教育我更看好成人市场。

首先,随着技术的发展,知识更迭的更快,以前20%知识能覆盖80%的场景,现在80%知识覆盖20%的场景,知识容量在扩大,且随着时间会改变,国家教育的普及,成人基本具有学习能力,及追求知识的能动性。意味着该人群有这学习的需求。

再者成人意味这个市场可以涉及三百六十行,以及不同的兴趣爱好和各种能力等等,这个市场规模及需求很大

最后,这个市场的教师资源也多,有不同行业的人群创造出适合的教育视频,能够适应不同需求的成人。

当然,缺点有两点:

作为一个巨大的需求市场,它注定有很多细分领域,意味着这块蛋糕需要切成很多份,成人领域的最终老大基本上为平台,基本上会给巨头收割,毕竟只有平台才能集百家之长,满足多种用户需求。当然也会有细分领域优秀的公司,提供高质内容和服务,能够给到更好的用户体验及成长的公司或者独具特色的工具公司等

完成率低,更具相关资料显示,线上教育课程完成率4%左右,这意味着如何去把留住用户才是关键。

2.K12或者大学生以下人群:这类市场需求固定。

在我国现行的教育机制不变情况下,这类人群的主要需求就是考试知识,课外技能和部分社会认知。而这类市场已经给传统的线下教育企业开垦过,如今互联网模式下,主要是运用互联网的优势,改变线下教育何时,何地,和谁,教什么,怎么教的类型。

除此之外,还有因为家长对孩子要求的提升,不希望输在起跑线上,和社会技术的不断突破。家长受到教育指导,知道孩儿时代学习的重要性,同时借助技术的升级,使得接受教育的门槛降低,机会更多。

缺点也有

用户需求固定,很难发现新的突破口

线下巨头把握巨大流量,且线上与线下结合更佳。毕竟年龄段低,互动过程更佳的重要。

无法解决德智体美等对孩子内在素质的的培养,这现行方法需要通过老师,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对其指导。

场景

1.学校教室,早在我读书的时候,提倡多媒体教学,到了大学还是多媒体,不过透过朋友圈的老师团体,发现科技的力量还是不断的更新。学校教室的互联网+主要体现在信息化以及设备上,能够丰富学生的体验。

2.大学,在我看来互联网+教育会对大学的模式发生很大的变化,如今中国大学最让人诟病的是大学学的东西在社会工作中用不上,反而需要学生去实习。不可否认,大学需要传授理论知识,但是与社会接轨的知识就可以借助互联网得以实现。所以大学这个与社会接触的平台,存在变革的机遇点。如何通过互联网的机会,让大学更好的接轨社会,mooc算是一种尝试,把mooc不仅打造成集合各个优秀课程平台,更可以引入专业工作实践课,吸引企业出台针对学生的培训课。

3.其他,如两人工作有学习技能需求,技能互换平台,借由互联网进行。指导驾驶,由线上平台提供机会,线下教程等。

企业发展

1.内容为王时代,优质内容能把握一批忠实的用户。不过如何持续输出优质内容是关键,毕竟优质内容基本为线上在线教育企业,只有部分精华课程而少了其他课程会让用户转移,若优质内容固定,开放其他渠道,系列其他优质讲师提供课程入驻,又变成平台模式。不过专精一部分课程会有市场,只是开拓的难度会加大。

2.服务,消费升级的结果就是服务也需要提升,这也是做内容企业需要去关注服务的原因。然而服务模仿很容易,这里不存在护城河,服务影响的是口碑。

3.迭代,互联网模式下,知识更新得很快,企业如何去跟随社会,达到与时代同步,需要不停的接待才能满足当今的要求。

读后感学习革命 篇7

暑假里,我拜读了华东师大终身教授-钟启泉老师的《课堂革命》这本著作。这本著作基于学校教育学、学习科学、教育心理学的现代学术成果,以学校改革的核心――课堂为主阵地,以儿童学和建构主义的线索,细致全面地解读了一线基础教育工作者对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专业成长,呼吁教师读懂课堂、读懂孩子。

这本书思想深邃,语言流畅风趣,非常好读耐读。在这里,我想谈谈我的一些粗浅体会。钟教授以一个智者的眼光审视新课程改革十年来的历程,他以一个教育家的良知呼唤教育本质的回归,他的观点犀利又震撼。钟教授谈到:新兴的“知识社会”意味着从“学历社会”转向“学力”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信息化,全球化的社会经济结构变化在加速进行。整个社会深化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存的多元文化,因此培育儿童的批判性思维,自律性行动的能力等真实性学力是我们当下课程改革刻不容缓的大势所在。

其中我牢记了他的两句话:“教师教育的原则是儿童本位、实践取向和终生学习”,“新课程改革绝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精雕细琢,越能得到扎实的成果”。作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我们要善于分析研究受教育者,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分析研究教材,吃透教材,整合教材,拟清教学思路与教案;加强学习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并将其融入课堂教学;加强与客观世界,与他人,与自己的对话;承认学生差异,因材施教,达到心灵的交融,智慧的碰撞,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儿童本位思想儿童本位,课堂就是主阵地。课堂,是师生互动、知识习得的主阵地,是实施新课程的主战场。课堂,是一个平常、普通而又神秘的地方,是一个赋予没有生命的知识以生命活力、给予不太成熟的孩子以成熟魅力、让孩子动起来,让知识活起来、让生命放光彩的场所。在这样的课堂里,每一个儿童的“内心”想要学习的“灯火”处于点燃的状态―这盏灯火不被熄灭,不被遮蔽。在这盏灯火的照耀下,学习的内容渐渐被儿童掌握,化为自身的血肉。儿童本位,就是要以孩子为友,突出平等性。

其次,要以孩子为师,突出主体性。这样孩子独立自主的愿望就能得到释放,让孩子教自己,既能检验孩子对已有知识掌握的情况,对已有事情的认识程度,又能帮助孩子进行复习、巩固、深化。最后要讲究教育方法,突出科学性。

好的教育方法对成功实施教学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教”的专家走向“学”的专家教师的工作是“教”,其本质乃在于“学”。新时代的教师必须通过创造性地提升日常的教学实践,作为学的专家成长起来,借以实现自己承担的教育使命。教师的人生是持续学习的人生:学习儿童,学习教材,学习同事,学习社区,从自己的经验中持续地迈出学习的步伐。教师开始未必就是名副其实的教师,而是通过每日的教育实践逐渐地练成地。教师也是处于发展的过程――教师的人格形成过程――之中的人。教育实践终究是儿童与自身的人格同时发展的过程。贯穿其中的就是教师对于儿童的爱――“教育爱”。

教育爱是教师教育力的源泉,当教师的教育爱成为教育生活本身的时候,教师就有了无坚不摧的教育实践力。与教育的对话,在于平等,在于尊重;与教育的对话,在于真诚,在于灵动。一切以教学为起点,把握所想,呈现所想,分享所想,让孩子有生命张力的学习,培养有出深度思维素养的孩子。我每天执着的备一堂课,就是如何引导我的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目标很长,可以生长;目标很短,可以真实。课堂革命让我们更好!教学的声音,我们在静静聆听的同时,也在慢慢的践行着……

读后感学习革命 篇8

暑假期间,我把这本书读了三遍,开始读的时候激动人心。这本书能发挥这么大的作用吗?作者夸大了吧!它提出了这样的观点:怎样学习是比我们学习什么更为重要的问题。他们认为学校最重要的任务是让学生学习怎样学习和学习怎样思考。

快速学习法的六个环节:

(1)保持最佳的学习状态。国外教育学家研究证明:“80%的学生学习困难与压力有关。解决那个压力,你就能解决那些困难”。“当我们处在压力之下,我们的大脑‘短路’了。”具体说,要做到以下几点:“学习任何东西,包括阅读、写作、教学,都可以是有兴趣的,只要把它像游戏一样对待。”在学习困难面前,要敢于说行,不能说不行。“如果你认为自己是一个糟糕的学习者,那么你有可能变成一个糟糕的学习者。”相反地,你认为自己是个强者,那么你就能获得学习的成功。

(2)开动你的所有的感官。人的五个感官构成五个感觉,即听觉、视觉、嗅觉、味觉和触觉。实际上,人的认知能力大多是这些感官综合协同作用的结果,而很少是单一的感官的作用。学习成绩好与不好的学生的差别,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们是否掌握了使用全部感官来学习的技巧。如以上数学课来说,学生一边听讲,一老师在黑板上的演式,同时不停地在笔记本上记下老师讲授的要点。如果这样做了,那就是开动了多个感官进行学习,学会做课堂笔记,既可集中学习注意力又可加深记忆,真是一举两得。

(3)学会略读。略读是读书入门的一种方法,也是学习能力之一。任何书籍,其中有重要的,也有次要的;有实用的,也有无用的;有精彩的,也有乏味的。因此,在读书之始,通过略读对全书的概貌有一个了解,以便分清主次、难易。

(4)学会多问。

发明家保尔S226;麦克克里德也说:“唯一愚蠢的问题是你不问问题。”

(5)学会精读。

所谓精读,就是要仔细地阅读,有时是反复地阅读。一般来说,精读的目的是要掌握书中的重点,攻克难点和深究疑点,这就是所谓的“三点式”的读书方法。重点是指各门学科中的重要内容,要么它们具有重要的使用价值,要么对于进一步深入学习带有关键的作用。重点是分层次的,每门学科、每本书和每一章节都有各自的重点,这是在学习中需要注意的。

难点,对每个人来说是不同的,通过略读以后,应当找出自己不懂的地方,这就是自己学习的难点。对于学习者来说,遇到学习中的困难,切不可绕过去,一定要下决心把它攻下来。最好是自己刻苦钻研,如果自己的力量实在不及,老师帮助释疑,千万不要爱面子,不懂装懂。若那样做结果只能是害自己,到了考试或应用时,就会原形毕露,悔之晚矣!

疑点,这是读书的一种方法,也是读书的最高境界。我们读书万万不可迷信,“唯书、唯古和唯上”都要不得。殊不知,书本上的知识不仅受着作者观点的影响,而且还受到时代的局限。

(6)要学会记忆和储存。首先,那就是如何对待记忆。我们反对死记硬背,但绝不是忽视记忆的重要性。

记忆是十分重要的,现在很多学生不愿记忆,怕记忆是怕艰苦的表现,是思想懒汉。记忆力就像人的肌肉一样,越锻炼越发达,越使用越强健,甚至到老年仍然可以保持旺盛的记忆力。

三)精彩句子摘抄

◆如果你能想到,你就能做到。

◆铭记在心:当学习充满乐趣时,才更为有效。

◆你的大脑就像一个沉睡的巨人。

◆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在现在创造未来。

◆也许学校不再像学校,也许我们将吧整个社区作为学习环境。

◆如果你想记住任何东西,你要做的一切就是将它与已知或已记住的东西联系起来。

◆惟一愚蠢的问题是你不问问题。

◆一个发育很好的头脑、一种学习的热情以及把知识融合到工作中去的能力,是通向未来的关键。

◆很多生活中的失败,是因为人们没有认识到,当他们放弃努力时,距离成功是多么近。

◆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德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

◆在学习方面,你的最有价值的财富,是一种积极的态度。

◆如果我们固执地透过惟一一片滤色镜去观察智慧的彩虹,那么,许多头脑将会被认为缺乏光彩。

◆当一个人感觉到有高飞的冲动时,他将再也不会满足于在地上爬。

◆80%的学习困难与压力有关,解除那些压力,你就能解决那些困难。

中国艺术精神读后感怎么写(精选9篇)


经过我们的认真编辑以下为大家准备了“中国艺术精神读后感怎么写”的相关内容,读完作者写的作品后,大家的收获一定都不少。诸多思绪需要倾注笔尖将其写出,让您品尝这篇味道独特的文章!

中国艺术精神读后感怎么写(篇1)

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的读后感,来自当当网的网友:天人合一从总体倾向上说,中国哲学可以说是一种生命哲学,以生命为宇宙间的最高真实。我们说生命,有不同的指谓,有生物学上的生命,有医学上的生命,也有哲学层面的生命。从哲学的层面看,生命是一种精神(此精神,不是言其观念,而是就本体和真实而言)。中国哲学认为,这个世界是“活”的,无论是你看起来“活”的东西,还是看起来不“活”的东西,都有一种“活”的精神在。天地以“生”为精神。因为“活”,世界即联系。不“活”,世界即枯竭,生命即断流。中国人以生命概括天地的本性,天地大自然中的一切都有生命,都具有生命形态,而且具有活力。生命是一种贯彻天地人伦的精神,一种创造的品质。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就是一种以生命为本体、为最高真实的精神。打通各种艺术门类之间内在联系全书共四编,16章。第一编:“生生之源”,从中国文化和中国哲学的广阔背景上,探讨中国艺术生命精神形成的内在根源,选择了生命结构(“生”)、生命时间(“时”)、生命基础(“气”)、生命符号(“象”)这四个重要问题,逐一剖析中国古代文化哲学和艺术生命精神的内在契合点。第二编:“生生为艺”,作者选择了画、书、园林三个重要的艺术种类,对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作了实证性的研究。在这种返道于艺的考察中,作者发现重视生命是横亘于中国艺术背后的重要纲领,正是这一点,影响了中国艺术家的运思方式,塑造了中国艺术的一些独特形式,制约着艺术的历史发展,也培养了中国艺术家的独特趣味。第三编:“体证生生”,研究中国艺术的生命体验理论,作者将中国艺术的生命体验理论析出三个理论层面:虚静(体验的发端)——共感(体验的开展)——物化(体验的高峰),指出这三个层次由神定到神入再到神合,实际上是一个生命飞升的过程,在此活泼泼的运动中,最终托出一个鲜活灵动的艺术意象……

中国艺术精神读后感怎么写(篇2)

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神主要体现在音乐,书画诗歌之中。其实音乐或者书画只是古人用于实现人生价值的一种工具或手段,从而他们的艺术精神就隐藏在里面。古代的音乐,也就是礼乐,在孔子的改良传承后,最终起了一种教化的作用。孔子的艺术精神是做到美与善的统一;而孟子的艺术精神是做到仁与乐的统一。总结起来说,儒家的艺术精神就是由一人之修养而通于天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应该是中国最早的从艺术精神里抽出来的精髓。

根据《乐记》记载,构成音乐的三要素是诗,歌,舞。这三个基本要素,是不借助于自身之外的客观事物就可以成立的。有了这三种要素,就能借乐器以文之。同时,乐的三种基本要素是直接从心发出的,是从人的生命根源流出来的,且具有明确的节奏。但乐器是通过配合这种节奏而发生作用的,从而激发或者引导处藏于人生命中的艺术精神。

人人都有艺术精神,但有的人只是表出,有的人是表现。这就是个人的艺术精神层次不同,有的人只是享受这种精神,有的人是在创造自己的这种艺术精神。

艺术精神,其实也就是美学,美的精神。这是一条走不完的路,你需要在美的这条路上一边欣赏,一边开发你的艺术精神。这条路有两个站,心斋和坐忘,达到这两者的历程,就是达到美的终点站的历程。心斋,就是内心纯粹,无欲无求,我们需要有着这么一颗空灵的心去探索我们的艺术精神。坐忘,就是摒弃周围环境的一切无关事务,做到只有用纯粹的意识去思考事物。两者要求做到虚,静,明。心斋是指内在的要求,坐忘是外在的条件,两者组合完成艺术精神的要求。其中,心斋之心是艺术精神的主体。

说到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精神的是书法绘画。而书画从魏晋时期开始出现艺术精神的气息。书画讲究的是气韵,在古人看来,光是气韵生动一词,就能穷中国艺术精神的极谊了。简单点说,气韵是评判一副作品好坏的标准之一,气韵生动可体现这幅作品有艺术精神;而缺乏气韵则会马上使人觉得这作品水平不到位,体现不出艺术精神。

当今我们要做的是,读懂古人的作品,分析其中作者的艺术精神进行批判创新,通过心斋坐忘等方法探索自己的艺术精神。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结合当今信息技术,对我们目前所掌握的艺术精神进行传播。这不仅是对一些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同时也是对中国艺术精神的一种不断的探索。

中国艺术精神读后感怎么写(篇3)

《中国艺术精神》读后感1000字范文

书籍简介:

《中国艺术精神》,徐复观著,由台中中央书局于1966年首次刊行,以后改由台北学生书局出版,几十年间不断再版重印,影响深远。大陆有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年版,广西师大出版社2007年版。全书共计十章,前两章分别论述儒家孔子与道家庄子各自所代表的艺术精神,其余八章均为论述绘画艺术及其所蕴涵的中国艺术精神。

感想:

艺术的精神是什么?是乐?是游?

我国古代最初是以音乐为中心教育,慢慢的就变成礼到后来的法律条文规定了。其实我在想,大同社会是不是就是最初的乐高于礼的状况呢?应该是吧,在我眼里,这只是一种美好的心愿。乐高于礼?可能吗?完全不可能?社会是不可能倒着发展的。社会永远是前进的,就算你是退,也只是你个体的退。实际上以人性来说,是一种进步。但是群体意义的用“乐”去陶冶,是不现实的。我觉得社会发展到巅峰状态,肯定是要毁灭的。不管说是天灾还是人祸,我倒觉得人祸的可能性还大点。倒也不是说这个毁灭就非得是今年的.“2012”。

李复观讲到孔子对乐的追求,举孔子学鼓琴师襄子的例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人格与磬声为一体,这样的大智慧才令人折服。

讲庄子的第二章,我不得不说,真的很难懂。徐复观先生认为,庄子精神上的自由,以一个“游”字可以加以象征。即艺术上的东西,来源于游戏。因为在艺术上所得到的快感,是不以任何利益为目的的。事实上,我对此有一些的怀疑。许多时候,对于艺术的创作,都是创作者对于自身某种情感的一种宣泄。宣泄自己的情感获得一种快乐难道不是一种利益吗?那么艺术的精神究竟是什么呢?恐怕谁也无法将它准确定义。那么究竟又为什么要来定义?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说的好,顺其事物自然的发展就好了。无即是有。研究过去研究过来,于我而言,也只不过是找到了数学上的一根渐近线。

另外,我觉得对于不是学画画的人来说,徐复观先生对于那些画的整理、讨论与考证,真的很让人佩服和赞叹。不仅为他的作品——这本书,也为他的这种精神。真的很好,或许这就是卫夫人所说的“善写者不鉴,善鉴者不写”吧。

中国艺术精神读后感怎么写(篇4)

从大二开始接触中国特有的中国绘画后,就经常听到有人谈论中国艺术的精神,当时也只是凭自己有限的知识去浅浅的探讨一下,并不能深入。随着学龄和阅读的增长,自己也能够把中国艺术精神谈两三分。这其中对我影响对大的一本书就是徐复观先生的《中国艺术精神》(广西师大出版社20xx年版)。这本书一共十章,前两章分别论述了儒家孔子与道家庄子各自所代表的艺术精神,其余八章均为论述绘画艺术及其所蕴涵的中国艺术精神。整部着作以第二章为总纲领,重在探讨庄子为艺术而艺术的纯艺术精神,其结论是中国绘画艺术是由庄子哲学一路开导而出。

所谓艺术精神,就是指一种艺术独自具有的、内在的品质或气质,更或说是蕴涵一种文化的根本理念。谈及中国的艺术精神,徐复观先生就其中国艺术精神是庄子精神的论述具体在本书中有所阐述:

庄子之所谓道,落实于人生之上,乃是崇高的艺术精神;而他由心斋的工夫所把握到的心,实际乃是艺术精神的主体;

由庄子所显出的典型,彻底是纯艺术精神的性格,而主要又是结实在绘画上面;

老、庄思想当下所成就的人生,实际是艺术的人生;而中国的纯艺术精神,实际系由此一思想系统所导出;

当庄子从观念上去描述他之所谓道,而我们也只从观念上去加以把握时,这便是思辨的形而上的性格。但当庄子把它当作人生的体验而加以陈述,我们应对这种人生体验而得到了悟时,这便是彻头彻尾的艺术精神;

庄子所追求的道,与、艺术家所呈现出的最高艺术精神,在本质上是完全相同;

对儒家而言,或可称庄子所成就为纯艺术精神。

徐复观先生提出的这些观点,让我耳目一新,为我理解中国艺术精神提出了一条比较重要的路线。

但是,当我看完此书后,我也有一些迷惑不解的地方,比如说庄子的艺术精神,原本不在于艺术创作,而是落实于人生态度上,这一点大家应该都比较熟悉。钱穆先生在《老庄通辩》中就曾说:循庄子之修养论,而循至于极,可以使人达至于一无上之艺术境界。庄生之所谓无用之用,此惟当于艺术境界中求之,乃有以见其真实之义也。后来经过自己不断的翻阅资料,对其也有一些自己的感言。

庄子虽说不言艺术,但却对中国艺术发展特别是最为中国绘画主流的山水画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地大物博名山名川数不胜数,其优美的山川景色,适合安顿人的心灵,因此古代的许多名人隐士寄居于这美景中。对于绘画,他们在忘我、丧我的状态下,以虚静之心观照天地之间的素朴之美的影像来表现心中对山川那种空灵玄远的境界的追求,这又恰与庄子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纯艺术精神不谋而合。也就是在这种追求之下,中国绘画艺术摆脱笔墨技巧的束缚,达到人与自然谐和统一的境界,由此也就获得了精神上的无限自由。

徐复观先生虽说不擅长绘画,但其着作却是从哲学的角度去探究中国艺术精神的真谛。然其慧眼独具,匠心独运,以哲学家的敏锐眼光,透视中国艺术精神的内核,发前人所未发,启后人之所启。虽说是无意于言美,却是提升了审美意趣,丰富了中国美学理论。

中国艺术精神读后感怎么写(篇5)

《中国艺术精神》读书笔记

在中西文化相互碰撞,中国传统文化面临危机的背景下,徐复观先生写了《中国艺术精神》一书,系统地指出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神及其对现代人生的启示。在这本书中,他深入研究了儒道在传统艺术生活形成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本书有十章。前两章分别论述了孔子和庄子所代表的艺术精神。另外八章论述了绘画艺术与中国艺术精神。

整部著作以第二章为总纲领,重在探讨庄子为艺术而艺术的“纯艺术精神”,其结论是中国绘画艺术是由庄子哲学一路开导而出。

所谓艺术精神,是指一种具有自身内在品质或气质的艺术,甚至包含着一种基本的文化观念。在谈到中国艺术精神时,徐复观先生对中国艺术精神即庄子精神的论述,在本书中有具体描述:

庄子之所谓道,落实于人生之上,乃是崇高的艺术精神;而他由心斋的工夫所把握到的心,实际乃是艺术精神的主体;

由庄子所显出的典型,彻底是纯艺术精神的性格,而主要又是结实在绘画上面;老、庄思想当下所成就的人生,实际是艺术的人生;而中国的纯艺术精神,实际系由此一思想系统所导出;

当庄子从概念上描述他的所谓道,而我们只从概念上把握它时,这就是思辨的形而上学特征。但当庄子把它说成是生命的体验,我们对这种生命体验的理解,这就是艺术的精神;

庄子对道的追求在本质上与艺术家的最高艺术精神是一致的,对于儒家来说,庄子的成就可以称为纯粹的艺术精神。

徐复观先生提出的这些观点耳目一新,为我理解中国艺术精神提供了一条更重要的途径。

徐复观认为,中国人艺术精神的诸多差异,如果研究到底,可以概括为以孔子和庄子为代表的两个典型例子。这是因为:中国只有儒道两家思想,由现实生活的反省,迫进于主宰具体生命的心或性,由心性潜德的显发以转化生命中的夹杂,而将其提升和纯化,进而落实于现实生活之上,奠定人生价值的基础。

因此,只有儒道可以具有人格培育的意义,使人格培育的作用成为文学艺术的基础。具体来说,以孔子和庄子为代表的艺术精神表现出两个典型的特征。孔子所表达的艺术精神是道德与艺术统一的品格;孔子通过音乐所呈现的人生最高艺术精界,是善与美完全和谐统一的最高境界。

由庄子所显发出的艺术精神,则是彻底的纯艺术的性格;中国的纯艺术精神,实际上是由此一思想系统所导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画家及画论家,常常在若有意若无意之中,在不同的程度上,契会到这一点。当然这并不是说,只有孔子所奠定的儒家艺术精神才是“为人生而艺术”,由庄子所奠定的道家艺术精神则是“为艺术而艺术”,可以说,唯有“为人生而艺术”才是中国艺术精神的正统。但儒家所开出的艺术精神,立足于仁义道德,需要经过某种意味的转换方能成就艺术,没有这种转换便不能成就艺术,而更能代表中国艺术精神的,则是庄子的艺术精神。

对庄子的艺术精神进行疏释,是徐复观阐释中国艺术精神的画龙点睛之笔。

随后,徐复观通过对中国思想史与中国绘画史的整合考察,深入分析了庄子艺术精神的深远影响。他指出,庄子的艺术精神,特别是绘画精神,在魏晋玄学的影响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魏晋玄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人物画和山水画上。

徐先生从文化的角度研究艺术,把艺术作为与道德、科学并列的三大文化支柱之一。他认为艺术最能体现出一个全整个体所具有的修养和所达到的人生境界,同时也是修身养性的手段。中国传统艺术的成就是一大奇观,其所体现的艺术精神是一种以道德为基础的艺术力量和超越精神,它在世界上安顿了内在的自我,进而与外部的社会秩序和谐相处。

他进而认为,中国文化的精髓和最高体现就在其艺术精神,而中国的艺术精神实际上则由老庄思想系统所导出,尤其体现在中国传统山水绘画上。他说“老庄思想当下所成就的人生,实际是艺术地人生;而中国的纯艺术精神,实际系由此一思想系统所导出”(p28),并且,“为人生而艺术,才是中国艺术的正统”。与儒家的入世精神相比,道家更表现出一种人性解放的“纯艺术精神”。

徐先生的这一论点从从整个中国艺术和文化的大处着眼,观点鲜明,论述详备,但此论一出就引起了热烈的反响和争论。争论的焦点是:中国艺术精神能否以道教为其精髓和根源?

在徐先生看来,无论是在精英传统还是在市民社会,占据主流文化地位的儒家礼乐文明,在道德领域只承担着伦理和政治教域的责任,而在艺术领域的贡献却不如道教。换言之,在儒家内部,作为尽善的仪式化、规范化的儒家礼教只是伦理道德的,而“儒家真正的艺术精神”,即能尽美的乐教文化,不幸“自战国末期,已日归湮没”。其衰落的原因,徐先生认为是儒家乐教自身内部和社会外部的双重原因所导致的。

从内部来看,“乐”的到达不是唯一的工夫,也不是一般人能轻易用的上的工夫。一个儒者可以通过“克己复礼”、“慎独”、“正心”等更容易做到的工夫完成人格修养,因而也就“无需乎必取途于乐”。从外部看,孔子所要求的“为人生而艺术”的雅乐并不能被一般大众所接受,“孔子所追溯达到的美善合一的音乐精神与其形式之合于少数知识分子的人生修养之用”。

而易于被人民接受的俗乐又“始终不能得到被儒家思想所影响的人们的正面的承认”而难于发展。因而儒家乐教在先秦以后开始衰落。徐先生认为这就导致了儒家艺术人生的欠缺,进而也就不能代表中国的艺术精神了。

在徐先生看来,儒家思想不能代表中国艺术精神,而道家能够做到这一点。他继而进一步具体阐述了老庄一系自由、放达的自然心灵与“以虚静为内容的道家人性论”在绘画艺术中所体现的和谐身心、解放人性的美学思想。但是我认为这里面也存在着问题。

首先,仅仅是绘画艺术能否充分表达道家思想及中国艺术精神?中国的山水画并不是对客观的真实再现,而是一种主观的取舍和布置,其背后透出一种主体的精神关注和价值取向。它是技艺与精神的共同创造,它是超脱了自然实存的人文化了的理想世界和精神田园。

他的价值不在于山水的壮丽,而是画面所透露出的画家的思想和精神,因而它的表现手法无疑是自然含蓄内向的,这与道家精神实有相通之处。但是,即使虚静、自然、安宁是中国山水画追求的最高境界,却并不能就此认为其代表了中国艺术的最高追求。由于艺术形式多元化的事实,用艺术精神来理解老庄思想可以,但以道家的艺术精神来代表中国的艺术精神就有了以偏概全之嫌。

而且即使绘画突出体现了中国艺术精神中道家取向,也并不能表明儒家思想就没有自由超越的艺术精神。

其实在中国的山水绘画的传统之外,还有其它诸多艺术形式,诗歌就是一例。中国对于绘画与诗歌的文论是有不同标准的,一个偏重于“虚”,而另一个则是“实”。因此,中国诗的高品与正宗同中国画的高品与正宗明显差异。

而这二者的差异反映了儒道两家在人生追求和艺术旨趣方面的不同。所以说,在评及传统艺术时,只注重一方而将其定义为中国艺术精神是不恰当的。

其次,对艺术精神获取的途径问题。对艺术的真正把握要求观者要有强烈的移情和丰富的想象,并达到艺术欣赏所应有的物我两忘的审美境界。但是个体对艺术的感悟并不是凭空捏造的,对艺术移情的对象和联想的素材来自个体的经历。

个人审美经验的获得是审美主体在欣赏过程中的自我展现和人格造就的过程。因而艺术作品及其浸润的精神来源于实践,艺术欣赏活动也要依赖于实践。把艺术追求的美等同于无限制、任意的自由或“游”,把对美的追求等同于对道家之虚静、自然之“道”的追求是偏颇的。

第三,绘画的技能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长时间的入世的熏陶教化和技艺练习。教化的目的就在于获得得心应手、游刃有余的自我经验,这个过程是走向身心和谐的必经阶段,绘画也不例外。儒家并没有拒绝这一意图达到永恒美感的心灵追求,而是把这本具有深刻出世意蕴的绘画技艺,当做一个修身养性的重要手段。

老庄所谓的“道”是抽象的,但是却具象于日常的生活中。艺术的使“道”更加形象;“道”使艺术更具有深度。而“道”在艺术里要通过“技”来表现。

要入世才能真正地学到“技”。只注重于对“道”的追求而忽视“技”的训练,并不能使艺术精神得以形成。

可以看出,徐先生对道家思想代表中国艺术精神的论述还有值得推敲的地方。其实徐先生仅仅从儒家乐教的衰落推导出儒家艺术精神的“日归湮灭”不免有些武断,因为儒家讲求的修身治世、立己达人的内在性超越精神对中国艺术精神的产生也是有影响的。我更觉得中国艺术精神在内容上应该是儒道互补的。

但是,当我看完此书后,我也有一些迷惑不解的地方,比如说庄子的艺术精神,原本不在于艺术创作,而是落实于人生态度上,这一点大家应该都比较熟悉。钱穆先生在《老庄通辩》中就曾说:“循庄子之修养论,而循至于极,可以使人达至于一无上之艺术境界。

庄生之所谓无用之用,此惟当于艺术境界中求之,乃有以见其真实之义也。”后来经过自己不断的翻阅资料,对其也有一些自己的感言。

李复观讲到孔子对乐的追求,举孔子学鼓琴师襄子的例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

“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

”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

“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

”人格与磬声为一体,这样的大智慧才令人折服。

讲庄子的第二章,我不得不说,真的很难懂。徐复观先生认为,庄子精神上的自由,以一个“游”字可以加以象征。即艺术上的东西,来源于游戏。

因为在艺术上所得到的快感,是不以任何利益为目的的。事实上,我对此有一些的怀疑。许多时候,对于艺术的创作,都是创作者对于自身某种情感的一种宣泄。

宣泄自己的情感获得一种快乐难道不是一种利益吗?那么艺术的精神究竟是什么呢?恐怕谁也无法将它准确定义。

那么究竟又为什么要来定义?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说的好,顺其事物自然的发展就好了。无即是有。

研究过去研究过来,于我而言,也只不过是找到了数学上的一根渐近线。

另外,我觉得对于不是学画画的人来说,徐复观先生对于那些画的整理、讨论与考证,真的很让人佩服和赞叹。不仅为他的作品——这本书,也为他的这种精神。真的很好,或许这就是卫夫人所说的“善写者不鉴,善鉴者不写”吧。

庄子虽说不言艺术,但却对中国艺术发展特别是最为中国绘画主流的山水画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地大物博名山名川数不胜数,其优美的山川景色,适合安顿人的心灵,因此古代

的许多名人隐士寄居于这美景中。对于绘画,他们在忘我、丧我的状态下,以“虚静之心”观照天地之间的“素朴之美”的影像来表现心中对山川那种空灵玄远的境界的追求,这又恰与庄子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纯艺术精神不谋而合。也就是在这种追求之下,中国绘画艺术摆脱笔墨技巧的束缚,达到人与自然谐和统一的境界,由此也就获得了精神上的无限自由。

我想这就是艺术精神!

徐复观先生虽说不擅长绘画,但其著作却是从哲学的角度去探究中国艺术精神的真谛。然其慧眼独具,匠心独运,以哲学家的敏锐眼光,透视中国艺术精神的内核,发前人所未发,启后人之所启。虽说是无意于言“美”,却是提升了审美意趣,丰富了中国美学理论。

在徐复观看来,在庄子的艺术精神影响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国画,不仅在历史上有其伟大的成就,而且在现时代中仍有其重要的意义。这种意义在于,中国艺术精神所成就的中国绘画,所体现的人生境界,与西方近现代文化的性格,呈现出鲜明的不同。中国艺术精神的这种寄意自然、玄远淡泊的境界,无疑与现代高度工业化的社会以及由之而来的激烈的竞争、变化,处于两极对立的地位。

但这并不意味着庄子的艺术精神及其中国山水画,在现时代就失却了实际的意义,仅仅只能作为思想史和艺术史上的古董。徐复观颇有感慨地说:“专制政治今后可能没有了;但由机械、社团组织、工业合理化等而来的精神自由的丧失,及生活的枯燥、单调,乃至竞争、变化的剧烈,人类还是需要火上加油性质的艺术呢?

还是需要炎暑中的清凉饮料性质的艺术呢?我想,假使现代人能欣赏到中国的山水画,对于由过度紧张而来的精神病患,或者会发生更大的意义。”在他看来,中国的山水画就是一支对“现代文化的病痛”具有很好疗效的“镇痛剂”,对今天和今后的人类生存仍然有着积极的不可缺少的作用。

中国艺术精神读后感怎么写(篇6)

艺术的超越不仅是对思辨和形而上学的超越,更是对看得见、摸得着、听得见的超越。——《中国艺术精神》。让我们看看小编带给我们的中国艺术精神的感受吧!

阅读中国艺术精神(1)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主要体现在**书画诗中。其实,书画只是古人认识生命价值的工具或手段,其艺术精神就隐藏在其中。古代的**,也就是礼乐,在孔子的改进传承后,最终起了一种教化的作用。

孔子的艺术精神是做到“美”与“善”的统一;而孟子的艺术精神是做到“仁”与“乐”的统一。总结归纳起来说,儒家的艺术精神就是由一人之修养而通于天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应该是中国最早从艺术精神中提炼出的精华。

根据《乐记》记载,构成**的三要素是“诗”,“歌”,“舞”。这三个基本要素,是不借助于本身之外的客观事物就可以成立的。有了这三种要素,就能借乐器以文之。

同时,乐的三种基本要素是直接从心发出的,是从人的生命根源流出来的,且具有明确的节奏。而乐器则是通过配合这种节奏来发挥作用,从而激发或引导隐藏在人类生活中的艺术精神。

人人都有艺术精神,但有的人只是“表出”,有的人是“表现”。这是个体艺术精神的不同层次。有的人就是喜欢这种精神,有的人就是在创造自己的艺术精神。

艺术精神,其实也就是美学,美的精神。这是一条无止境的路。你需要在美的道路上享受和发展你的艺术精神。这条路上有两站,心斋和坐着忘记。他们的旅程就是到达美丽终点的旅程。

心斋是一颗纯洁的心,没有欲望,没有要求。我们需要有这样一颗空虚的心去探索我们的艺术精神。坐忘就是抛弃周围环境中一切无关的事务,只以纯粹的意识去思考。两者要求做到虚,静,明。

心理快感是指内在的要求,而坐忘是外在的条件。两者的结合符合艺术精神的要求。其中,心斋之心是艺术精神的主体。

说到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精神,就是书画。而魏晋时期的书画开始出现艺术精神。书画讲究光环。在古人看来,光是“生动光环”一词就可以使中国艺术的精神贫乏。

简单点说,气韵是评判一副作品好坏的规范之一,气韵生动可体现这幅作品有艺术精神;而缺乏气韵则会马上使人觉得这作品水平不到位,体现不出艺术精神。

我们现在要做的是了解古人的作品,分析作者的艺术精神,进行批判性的创新,用沉思、坐忘的方式探索自己的艺术精神。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结合当今的信息技术,我们目前所掌握的艺术精神的艺传播。这既是对一些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继承,也是对中国艺术精神的不断探索。

读了《中国艺术的精神》(二)大二以来接触到独特的中国画后,我经常听到人们谈论中国艺术的精神。那时候,我只是用我有限的知识去浅薄,但事实上,我不能深入。随着学龄和阅读的增长,自己也能够把中国艺术精神谈两三分。这其中对我影响对大的一本书就是徐复观先生的《中国艺术精神》(广西师大出版社20xx年版)。

这本书有十章。前两章分别论述了孔子和庄子所代表的艺术精神。另外八章是关于绘画艺术及其中国艺术精神的。整部着作以第二章为总纲领,重在**庄子为艺术而艺术的“纯艺术精神”,其结论是中国绘画艺术是由庄子哲学一路开导而出。

所谓艺术精神,是指一种具有自身内在品质或气质的艺术,甚至包含着一种基本的文化观念。在谈到中国艺术的精神时,徐复观先生在本书中阐述了中国艺术的精神就是庄子精神:

庄子之所谓道,落实于人生之上,乃是崇高的艺术精神;而他由心斋的工夫所把握到的心,实际乃是艺术精神的主体;

由庄子所显出的典型,彻底是纯艺术精神的性格,而主要又是结实在绘画上面;

老庄思想所成就的生命实际上是艺术的生命,而中国纯粹的艺术精神正是从这一思想体系中衍生出来的;

当庄子从概念上描述他的所谓道,而我们只从概念上把握它时,这就是思辨的形而上学特征。但当庄子把它说成是生命的体验,我们对这种生命体验的理解,这就是艺术的精神;

庄子对道的追求与艺术家所表现出的最高艺术精神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对于儒家来说,可以说庄子的成就是纯粹的艺术精神。

徐复观先生提出的这些观点耳目一新,为我理解中国艺术精神提供了一条更重要的途径。

但是,当我看完此书后,我也有一些迷惑不解的地方,比如说庄子的艺术精神,原本不在于艺术创作,而是落实于人生态度上,这一点大家应该都比较熟悉。钱穆先生在《老庄通辩》中就曾说:“循庄子之修养论,而循至于极,可以使人达至于一无上之艺术境界庄生之所谓无用之用,此惟当于艺术境界中求之,乃有以见其真实之义也。

”后来经过自己不断的翻阅资料,对其也有一些自己的感言。

庄子虽然不讲艺术,但他对中国艺术的发展,特别是中国最主流的山水画有着重要的影响。中国地大物博名山名川数不胜数,其优美的山川景色,合适安顿人的心灵,因此古代的许多名人隐士寄居于这美景中。对于绘画,他们在忘我、丧我的状态下,以“虚静之心”观照天地之间的“素朴之美”的影像来表现心中对山川那种空灵玄远的境界的追求,这又恰与庄子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纯艺术精神不谋而合。

也就是在这种追求之下,中国绘画艺术摆脱笔墨技巧的束缚,到达人与自然谐和统一的境界,由此也就获得了精神上的无限自由。

徐复观先生虽说不擅长绘画,但其着作却是从哲学的角度去**中国艺术精神的真理。然其慧眼独具,匠心独运,以哲学家的敏锐眼光,透视中国艺术精神的内核,发前人所未发,启后人之所启。虽说是无意于言“美”,却是提升了审美意趣,丰富了中国美学理论。

中国艺术精神的读后感(三)艺术的精神是什么?是乐?是游?

我国古代最初是以**为中心教育,渐渐的就变成礼到后来的法律条文手册了。其实我在想,大同社会是不是就是最初的乐高于礼的状况呢?应该是吧,在我眼里,这只是一种美妙的心愿。

乐高于礼?可能吗?完全不可能?

社会是不可能倒着开展的。社会永远是前进的,就算你是退,也只是你个体的退。实际上以人性来说,是一种进步。

但是群体意义的用“乐”去陶冶,是不现实的。我觉得社会开展到巅峰状态,肯定是要毁灭的。不管说是天灾还是****,我倒觉得****的可能性还大点。

李复观讲到孔子对乐的追求,举孔子学鼓琴师襄子的例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

“丘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可以益矣。

”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

“已***,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

”人格与磬声为一体,这样的大智慧才令人折服。

讲庄子的第二章,我不得不说,真的很难懂。徐复观先生认为,庄子精神上的自由,以一个“游”字可以加以象征。即艺术上的东西,**于游戏。

因为在艺术上所得到的快感,是不以任何利益为目的的。事实上,我对此有一些的疑心。许多时候,对于艺术的创作,都是创作者对于本身某种情感的一种宣泄。

宣泄自己的情感获得一种快乐难道不是一种利益吗?那么艺术的精神终究是什么呢?恐怕谁也无法将它准确定义。

那么终究又为什么要来定义?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说的好,顺其事物自然的开展就好了。无即是有。

研究过去研究过来,于我而言,也只不过是找到了数学上的一根渐近线。

另外,我觉得对于不是学画画的人来说,徐复观先生对于那些画的整理、讨论与考证,真的很让人佩服和赞赏。不仅为他的作品——这本书,也为他的这种精神。真的很好,或许这就是卫夫人所说的“善写者不鉴,善鉴者不写”吧。

中国艺术精神读后感怎么写(篇7)

说到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精神,就是书画。而魏晋时期的书画开始出现艺术精神。书画讲究光环。在古人看来,光是“生动光环”一词就可以使中国艺术的精神贫乏。

简单地说,气韵是评判作品的标准之一。生动的气韵可以说明作品具有艺术精神;气韵的缺乏可以立刻让人感觉到作品的水平不到位,没有表现出艺术精神。

我们现在要做的是了解古人的作品,分析作者的艺术精神,进行批判性的创新,用沉思、坐忘的方式探索自己的艺术精神。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结合当今的信息技术,传播我们现在拥有的艺术精神。这既是对一些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继承,也是对中国艺术精神的不断探索。

从大二开始接触中国特有的中国绘画后,就经常听到有人谈论中国艺术的精神,当时也只是凭自己有限的知识去浅浅的**一下,并不能深入。随着学龄和阅读的增长,自己也能够把中国艺术精神谈两三分。这其中对我影响对大的一本书就是徐复观先生的《中国艺术精神》(广西师大出版社201x年版)。

这本书有十章。前两章分别论述了孔子和庄子所代表的艺术精神。另外八章论述了绘画艺术与中国艺术精神。整部着作以第二章为总纲领,重在**庄子为艺术而艺术的“纯艺术精神”,其结论是中国绘画艺术是由庄子哲学一路开导而出。

所谓艺术精神,是指具有自身内在品质或气质的艺术,甚至包含着一种基本的文化观念。在谈到中国艺术精神时,徐复观先生对中国艺术精神即庄子精神的论述,在本书中有具体描述:

庄子所谓的生活实践之道,是崇高的艺术精神,而他从禁食时所把握的心灵,实际上是艺术精神的主体;

由庄子所显出的典型,彻底是纯艺术精神的性格,而主要又是结实在绘画上面;

老庄思想所成就的生命实际上是艺术的生命,而中国纯粹的艺术精神正是从这一思想体系中衍生出来的;

当庄子从概念上描述他的所谓道,而我们只从概念上把握它时,这就是思辨的形而上学特征。但当庄子把它说成是生命的体验,我们对这种生命体验的理解,这就是艺术的精神;

中国艺术精神读后感怎么写(篇8)

从大二开始接触中国特有的中国绘画后,就经常听到有人谈论中国艺术的精神,当时也只是凭自己有限的知识去浅浅的**一下,并不能深入。随着学龄和阅读的增长,自己也能够把中国艺术精神谈两三分。这其中对我影响对大的一本书就是徐复观先生的《中国艺术精神》(广西师大出版社xx年版)。

这本书有十章。前两章分别论述了孔子和庄子所代表的艺术精神。另外八章论述了绘画艺术与中国艺术精神。整部著作以第二章为总纲领,重在**庄子为艺术而艺术的“纯艺术精神”,其结论是中国绘画艺术是由庄子哲学一路开导而出。

所谓艺术精神,是指一种具有自身内在品质或气质的艺术,甚至包含着一种基本的文化观念。谈到中国艺术的精神,徐复观先生在这本书中阐述了中国艺术的精神就是庄子的精神

庄子所谓的生活实践之道,是崇高的艺术精神,而他从禁食时所把握的心灵,实际上是艺术精神的主体;

由庄子所显出的典型,彻底是纯艺术精神的性格,而主要又是结实在绘画上面;

老庄思想所成就的生命实际上是艺术的生命,而中国纯粹的艺术精神正是从这一思想体系中衍生出来的;

当庄子从概念上描述他的所谓道,而我们只从概念上把握它时,这就是思辨的形而上学特征。但当庄子把它说成是生命的体验,我们对这种体验的理解,就是艺术的精神;

庄子对道的追求与艺术家的最高艺术精神是一致的;

对于儒家来说,可以说庄子的成就是纯粹的艺术精神。

徐复观先生提出的这些观点耳目一新,为我理解中国艺术精神提供了一条更重要的途径。

不过,读完这本书,我也有一些困惑,比如庄子的艺术精神,这本来不是艺术创作,而是落实在生活态度上,大家都应该熟悉。钱穆先生在《老庄通辩》中就曾说:“循庄子之修养论,而循至于极,可以使人达至于一无上之艺术境界。

庄生之所谓无用之用,此惟当于艺术境界中求之,乃有以见其真实之义也。”后来经过自己不断的翻阅资料,对其也有一些自己的感言。

庄子虽然不讲艺术,但他对中国艺术的发展,特别是中国最主流的山水画有着重要的影响。中国地大物博名山名川数不胜数,其优美的山川景色,适合安顿人的心灵,因此古代的许多名人隐士寄居于这美景中。对于绘画,他们在忘我、丧我的状态下,以“虚静之心”观照天地之间的“素朴之美”的影像来表现心中对山川那种空灵玄远的境界的追求,这又恰与庄子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纯艺术精神不谋而合。

也就是说,在这种追求下,中国绘画艺术摆脱了笔墨技法的束缚,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从而获得了精神上的无限自由。

徐复观先生虽然不擅长绘画,但他的作品从哲学的角度揭示了中国艺术精神的精髓。然其慧眼独具,匠心独运,以哲学家的敏锐眼光,透视中国艺术精神的内核,发前人所未发,启后人之所启。虽说是无意于言“美”,却是提升了审美意趣,丰富了中国美学理论。

艺术的精神是什么?是乐?是游?

我国古代最初是以**为中心教育,慢慢的就变成礼到后来的法律条文规定了。其实我在想,大同社会是不是就是最初的乐高于礼的状况呢?应该是吧,在我眼里,这只是一种美好的心愿。

乐高于礼?可能吗?完全不可能?

社会是不可能倒着发展的。社会总是向前的,即是你在退却,也只是你的个人在退却。实际上以人性来说,是一种进步。

但是群体意义的用“乐”去陶冶,是不现实的。我觉得社会发展到巅峰状态,肯定是要毁灭的。不管是自然灾害还是自然灾害,我认为发生的可能性更大。

倒也不是说这个毁灭就非得是今年的“xx”。

李复观讲到孔子对乐的追求,举孔子学鼓琴师襄子的例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

“丘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可以益矣。

”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

“已***,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

”人格与磬声为一体,这样的大智慧才令人折服。

说到《庄子》第二章,我不得不说,这真的很难理解。徐复观先生认为,庄子精神上的自由,以一个“游”字可以加以象征。即艺术上的东西,**于游戏。

因为在艺术上所得到的快感,是不以任何利益为目的的。事实上,我对此有一些的怀疑。在许多情况下,艺术创作是创作者对自身情感的一种宣泄。

表达自己的情感,获得一种幸福,难道不是一种益处吗?那么什么是一术精神呢?恐怕没有人能准确地定义它。

那我们为什么要定义它呢?道可以是道,非道,名可以是名,非名老子说的好,顺其自然发展。无即是有。

研究过去研究过来,于我而言,也只不过是找到了数学上的一根渐近线。

另外,我觉得对于不是学画画的人来说,徐复观先生对于那些画的整理、讨论与考证,真的很让人佩服和赞叹。不仅是因为他的工作-这本书,也因为他的精神。真的很好,或许这就是卫夫人所说的“善写者不鉴,善鉴者不写”吧。

在中西文化相互碰撞,中国传统文化面临危机的背景下,徐复观先生写了《中国艺术精神》一书,系统地指出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神及其对现代人生的启示。在这本书中,他深入研究了儒道在传统艺术生活形成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本书有十章。前两章分别论述了孔子和庄子所代表的艺术精神。另外八章论述了绘画艺术与中国艺术精神。

整部著作以第二章为总纲领,重在**庄子为艺术而艺术的“纯艺术精神”,其结论是中国绘画艺术是由庄子哲学一路开导而出。

所谓艺术精神,是指一种具有自身内在品质或气质的艺术,甚至包含着一种基本的文化观念。谈到中国艺术的精神,徐复观先生在这本书中阐述了中国艺术的精神就是庄子的精神

庄子所谓的生活实践之道,是崇高的艺术精神,而他从禁食时所把握的心灵,实际上是艺术精神的主体;

由庄子所显出的典型,彻底是纯艺术精神的性格,而主要又是结实在绘画上面;老庄思想所成就的生命实际上是艺术的生命,而中国纯粹的艺术精神正是从这一思想体系中衍生出来的;

当庄子从概念上描述他的所谓道,而我们只从概念上把握它时,这就是思辨的形而上学特征。但当庄子把它说成是生命的体验,我们对这种体验的理解,就是艺术的精神;

庄子对道的追求与艺术家的最高艺术精神是一致的;对于儒家来说,可以说庄子的成就是纯粹的艺术精神。

徐复观先生提出的这些观点耳目一新,为我理解中国艺术精神提供了一条更重要的途径。

徐复观认为,中国人在艺术精神上的诸多区别,如果穷究到底,可以概括为孔子和庄子所代表的两个典型。这是因为:中国只有儒道两家思想,由现实生活的反省,迫进于主宰具体生命的心或性,由心性潜德的显发以转化生命中的夹杂,而将其提升和纯化,进而落实于现实生活之上,奠定人生价值的基础。

所以只有儒道两家思想,才有人格修养的意义,并使这种人格修养的作用成为文学艺术的根基。而具体地看,孔子和庄子所代表的艺术精神,又呈现出两种典型性格。由孔子所显发出的艺术精神,是道德与艺术合一的性格;由孔门通过**所呈现出的为人生而艺术的最高境界,即是善与美的彻底谐和统一的最高境界。

由庄子所显发出的艺术精神,则是彻底的纯艺术的性格;中国的纯艺术精神,实际上是由此一思想系统所导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画家及画论家,常常在若有意若无意之中,在不同的程度上,契会到这一点。当然这并不是说,只有孔子所奠定的儒家艺术精神才是“为人生而艺术”,由庄子所奠定的道家艺术精神则是“为艺术而艺术”,可以说,唯有“为人生而艺术”才是中国艺术精神的正统。但儒家所开出的艺术精神,立足于仁义道德,需要经过某种意味的转换方能成就艺术,没有这种转换便不能成就艺术,而更能代表中国艺术精神的,则是庄子的艺术精神。

对庄子的艺术精神进行疏释,是徐复观阐释中国艺术精神的画龙点睛之笔。

徐复观进而通过对中国思想史和中国绘画史圆融于一体的考察,对庄子的艺术精神的深远影响作了深入论析。他指出,庄子的艺术精神,特别是在绘画方面,通过魏晋玄学的影响,结出了丰硕的成果。而魏晋玄学的影响,是通过人物画与山水画两方面表现出来的。

徐先生从文化的角度来研究艺术,将艺术作为与道德、科学相并立的三大文化支柱之一。他认为艺术最能体现出一个全整个体所具有的修养和所达到的人生境界,同时也是修身养性的手段。中国传统艺术成就蔚为大观,而其中体现的艺术精神来讲,就是由道德而艺术,在世界中安顿内在自我进而达到与外在社会秩序和谐的一种力量和超越精神。

他进而认为,中国文化的精髓和最高体现就在其艺术精神,而中国的艺术精神实际上则由老庄思想系统所导

出,尤其体现在中国传统山水绘画上。他说“老庄思想当下所成就的人生,实际是艺术地人生;而中国的纯艺术精神,实际系由此一思想系统所导出”(p28),并且,“为人生而艺术,才是中国艺术的正统”。与儒家的入世精神相比,道家更表现出一种人性解放的“纯艺术精神”。

徐先生的这一论点从从整个中国艺术和文化的大处着眼,观点鲜明,论述详备,但此论一出就引起了热烈的反响和争论。争论的焦点集中在:中国艺术精神,能否以道家为精髓和根本?

因为,在徐先生看来,无论在精英传统,还是在民间社会,占主流文化地位的儒家礼乐文明只承担了道德领域的伦理、政治教化的重任,而在艺术领域所作出的贡献则逊色于道家。换言之,在儒家内部,作为尽善的仪式化、规范化的儒家礼教只是伦理道德的,而“儒家真正的艺术精神”,即能尽美的乐教文化,不幸“自战国末期,已日归湮没”。其衰落的原因,徐先生认为是儒家乐教自身内部和社会外部的双重原因所导致的。

从内部来看,“乐”的到达不是唯一的工夫,也不是一般人能轻易用的上的工夫。一个儒者可以通过“克己复礼”、“慎独”、“正心”等更容易做到的工夫完**格修养,因而也就“无需乎必取途于乐”。从外部看,孔子所要求的“为人生而艺术”的雅乐并不能被一般大众所接受,“孔子所追溯达到的美善合一的**精神与其形式?

之合于少数知识分子的人生修养之用”。而易于被人民接受的俗乐又“始终不能得到被儒家思想所影响的人们的正面的承认”而难于发展。因而儒家乐教在先秦以后开始衰落。

徐先生认为这就导致了儒家艺术人生的欠缺,进而也就不能代表中国的艺术精神了。

在徐先生看来,儒家思想不能代表中国艺术精神,而道家能够做到这一点。他继而进一步具体阐述了老庄一系自由、放达的自然心灵与“以虚静为内容的道家人性论”在绘画艺术中所体现的和谐身心、解放人性的美学思想。但是我认为这里面也存在着问题。

首先,仅仅是绘画艺术能否充分表达道家思想及中国艺术精神?中国的山水画并不是对客观的真实再现,而是一种主观的取舍和布臵,其背后透出一种主体的精神关注和价值取向。它是技艺与精神的共同创造,它是超脱了自然实存的人文化了的理想世界和精神田园。

他的价值不在于山水的壮丽,而是画面所透露出的画家的思想和精神,因而它的表现手法无疑是自然含蓄内向的,这与道家精神实有相通之处。但是,即使虚静、自然、安宁是中国山水画追求的最高境界,却并不能就此认为其代表了中国艺术的最高追求。由于艺术形式多元化的事实,用艺术精神来理解老庄思想可以,但以道家的艺术精神来代表中国的艺术精神就有了以偏概全之嫌。

而且即使绘画突出体现了中国艺术精神中道家取向,也并不能表明儒家思想就没有自由超越的艺术精神。

其实在中国的山水绘画的传统之外,还有其它诸多艺术形式,诗歌就是一例。中国对于绘画与诗歌的文论是有不同标准的,一个偏重于“虚”,而另一个则是“实”。因此,中国诗的高品与正宗同中国画的高品与正宗明显差异。

而这二者的差异反映了儒道两家在人生追求和艺术旨趣方面的不同。所以说,在评及传统艺术时,只注重一方而将其定义为中国艺术精神是不恰当的。

其次,对艺术精神获取的途径问题。对艺术的真正把握要求观者要有强烈的移情和丰富的想象,并达到艺术欣赏所应有的物我两忘的审美境界。但是个体对艺术的感悟并不是凭空捏造的,对艺术移情的对象和联想的素材来自个体的经历。

个人审美经验的获得是审美主体在欣赏过程中的自我展现和人格造就的过程。因而艺术作品及其浸润的精神**于实践,艺术欣赏活动也要依赖于实践。把艺术追求的美等同于无限制、任意的自由或“游”,把对美的追求等同于对道家之虚静、自然之“道”的追求是偏颇的。

第三,绘画的技能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长时间的入世的熏陶教化和技艺练习。教化的目的就在于获得得心应手、游刃有余的自我经验,这个过程是走向身心和谐的必经阶段,绘画也不例外。儒家并没有拒绝这一意图达到永恒美感的心灵追求,而是把这本具有深刻出

世意蕴的绘画技艺,当做一个修身养性的重要手段。老庄所谓的“道”是抽象的,但是却具象于日常的生活中。艺术的使“道”更加形象;“道”使艺术更具有深度。

而“道”在艺术里要通过“技”来表现。要入世才能真正地学到“技”。只注重于对“道”的追求而忽视“技”的训练,并不能使艺术精神得以形成。

可以看出,徐先生对道家思想代表中国艺术精神的论述还有值得推敲的地方。其实徐先生仅仅从儒家乐教的衰落推导出儒家艺术精神的“日归湮灭”不免有些武断,因为儒家讲求的修身治世、立己达人的内在性超越精神对中国艺术精神的产生也是有影响的。我更觉得中国艺术精神在内容上应该是儒道互补的。

不过,读完这本书,我也有一些困惑,比如庄子的艺术精神,这本来不是艺术创作,而是落实在生活态度上,大家都应该熟悉。钱穆先生在《老庄通辩》中就曾说:“循庄子之修养论,而循至于极,可以使人达至于一无上之艺术境界。

庄生之所谓无用之用,此惟当于艺术境界中求之,乃有以见其真实之义也。”后来经过自己不断的翻阅资料,对其也有一些自己的感言。

李复观讲到孔子对乐的追求,举孔子学鼓琴师襄子的例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

“丘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可以益矣。

”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

“已***,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

”人格与磬声为一体,这样的大智慧才令人折服。

说到《庄子》第二章,我不得不说,这真的很难理解。徐复观先生认为,庄子精神上的自由,以一个“游”字可以加以象征。即艺术上的东西,**于游戏。

因为在艺术上所得到的快感,是不以任何利益为目的的。事实上,我对此有一些的怀疑。在许多情况下,艺术创作是创作者对自身情感的一种宣泄。

表达自己的情感,获得一种幸福,难道不是一种益处吗?那么什么是一术精神呢?恐怕没有人能准确地定义它。

那我们为什么要定义它呢?道可以是道,非道,名可以是名,非名老子说的好,顺其自然发展。无即是有。

研究过去研究过来,于我而言,也只不过是找到了数学上的一根渐近线。

另外,我觉得对于不是学画画的人来说,徐复观先生对于那些画的整理、讨论与考证,真的很让人佩服和赞叹。不仅是因为他的工作-这本书,也因为他的精神。真的很好,或许这就是卫夫人所说的“善写者不鉴,善鉴者不写”吧。

庄子虽然不讲艺术,但他对中国艺术的发展,特别是中国最主流的山水画有着重要的影响。中国地大物博名山名川数不胜数,其优美的山川景色,适合安顿人的心灵,因此古代的许多名人隐士寄居于这美景中。对于绘画,他们在忘我、丧我的状态下,以“虚静之心”观照天地之间的“素朴之美”的影像来表现心中对山川那种空灵玄远的境界的追求,这又恰与庄子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纯艺术精神不谋而合。

也就是说,在这种追求下,中国绘画艺术摆脱了笔墨技法的束缚,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从而获得了精神上的无限自由。

我想这就是艺术精神!

徐复观先生虽然不擅长绘画,但他的作品从哲学的角度揭示了中国艺术精神的精髓。然其慧眼独具,匠心独运,以哲学家的敏锐眼光,透视中国艺术精神的内核,发前人所未发,启后人之所启。虽说是无意于言“美”,却是提升了审美意趣,丰富了中国美学理论。

在徐复**来,在庄子的艺术精神影响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国画,不仅在历史上有其伟大的成就,而且在现时代中仍有其重要的意义。这种意义在于,中国艺术精神所成就的中国绘画,所体现的人生境界,与西方近现代文化的性格,呈现出鲜明的不同。中国艺术精神的这种寄意自然、玄远淡泊的境界,无疑与现代高度工业化的社会以及由之而来的激烈的竞争、变化,处于两极对立的地位。

但这并不意味着庄子的艺术精神及其中国山水画,在现时

代就失却了实际的意义,仅仅只能作为思想史和艺术史上的古董。徐复观颇有感慨地说:“****政治今后可能没有了;但由机械、社团组织、工业合理化等而来的精神自由的丧失,及生活的枯燥、单调,乃至竞争、变化的剧烈,人类还是需要火上加油性质的艺术呢?

还是需要炎暑中的清凉饮料性质的艺术呢?我想,假使现代人能欣赏到中国的山水画,对于由过度紧张而来的精神病患,或者会发生更大的意义。”在他看来,中国的山水画就是一支对“现代文化的病痛”具有很好疗效的“镇痛剂”,对今天和今后的人类生存仍然有着积极的不可缺少的作用。

中国艺术精神读后感怎么写(篇9)

在中西文化相互碰撞,中国传统文化面临危机的背景下,徐复观先生写了《中国艺术精神》一书,系统地指出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神及其对现代人生的启示。他在此书中对儒道两家思想在传统艺术人生形成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做了深入研究。这本书一共十章,前两章分别论述了儒家孔子与道家庄子各自所代表的艺术精神,其余八章均为论述绘画艺术及其所蕴涵的中国艺术精神。整部著作以第二章为总纲领,重在探讨庄子为艺术而艺术的“纯艺术精神”,其结论是中国绘画艺术是由庄子哲学一路开导而出。

所谓艺术精神,就是指一种艺术独自具有的、内在的品质或气质,更或说是蕴涵一种文化的根本理念。谈及中国的艺术精神,徐复观先生就其中国艺术精神是庄子精神的论述具体在本书中有所阐述

庄子之所谓道,落实于人生之上,乃是崇高的艺术精神;而他由心斋的工夫所把握到的心,实际乃是艺术精神的主体;

由庄子所显出的典型,彻底是纯艺术精神的性格,而主要又是结实在绘画上面;老、庄思想当下所成就的人生,实际是艺术的人生;而中国的纯艺术精神,实际系由此一思想系统所导出;

当庄子从观念上去描述他之所谓道,而我们也只从观念上去加以把握时,这便是思辨的形而上的性格。但当庄子把它当作人生的体验而加以陈述,我们应对这种人生体验而得到了悟时,这便是彻头彻尾的艺术精神;

庄子所追求的道,与、艺术家所呈现出的最高艺术精神,在本质上是完全相同;对儒家而言,或可称庄子所成就为纯艺术精神。

徐复观先生提出的这些观点,让我耳目一新,为我理解中国艺术精神提出了一条比较重要的路线。

徐复观认为,中国人在艺术精神上的诸多区别,如果穷究到底,可以概括为孔子和庄子所代表的两个典型。这是因为:中国只有儒道两家思想,由现实生活的反省,迫进于主宰具体生命的心或性,由心性潜德的显发以转化生命中的夹杂,而将其提升和纯化,进而落实于现实生活之上,奠定人生价值的基础。所以只有儒道两家思想,才有人格修养的意义,并使这种人格修养的作用成为文学艺术的根基。而具体地看,孔子和庄子所代表的艺术精神,又呈现出两种典型性格。由孔子所显发出的艺术精神,是道德与艺术合一的性格;由孔门通过音乐所呈现出的为人生而艺术的最高境界,即是善与美的彻底谐和统一的最高境界。由庄子所显发出的艺术精神,则是彻底的纯艺术的性格;中国的纯艺术精神,实际上是由此一思想系统所导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画家及画论家,常常在若有意若无意之中,在不同的程度上,契会到这一点。当然这并不是说,只有孔子所奠定的儒家艺术精神才是“为人生而艺术”,由庄子所奠定的道家艺术精神则是“为艺术而艺术”,可以说,唯有“为人生而艺术”才是中国艺术精神的正统。但儒家所开出的艺术精神,立足于仁义道德,需要经过某种意味的转换方能成就艺术,没有这种转换便不能成就艺术,而更能代表中国艺术精神的,则是庄子的艺术精神。对庄子的艺术精神进行疏释,是徐复观阐释中国艺术精神的画龙点睛之笔。

徐复观进而通过对中国思想史和中国绘画史圆融于一体的考察,对庄子的艺术精神的深远影响作了深入论析。他指出,庄子的艺术精神,特别是在绘画方面,通过魏晋玄学的影响,结出了丰硕的成果。而魏晋玄学的影响,是通过人物画与山水画两方面表现出来的。

徐先生从文化的角度来研究艺术,将艺术作为与道德、科学相并立的三大文化支柱之一。他认为艺术最能体现出一个全整个体所具有的修养和所达到的人生境界,同时也是修身养性的手段。中国传统艺术成就蔚为大观,而其中体现的艺术精神来讲,就是由道德而艺术,在世界中安顿内在自我进而达到与外在社会秩序和谐的一种力量和超越精神。他进而认为,中国文化的精髓和最高体现就在其艺术精神,而中国的艺术精神实际上则由老庄思想系统所导

出,尤其体现在中国传统山水绘画上。他说“老庄思想当下所成就的人生,实际是艺术地人生;而中国的纯艺术精神,实际系由此一思想系统所导出”(P28),并且,“为人生而艺术,才是中国艺术的正统”。与儒家的入世精神相比,道家更表现出一种人性解放的“纯艺术精神”。

徐先生的这一论点从从整个中国艺术和文化的大处着眼,观点鲜明,论述详备,但此论一出就引起了热烈的反响和争论。争论的焦点集中在:中国艺术精神,能否以道家为精髓和根本?因为,在徐先生看来,无论在精英传统,还是在民间社会,占主流文化地位的儒家礼乐文明只承担了道德领域的伦理、政治教化的重任,而在艺术领域所作出的贡献则逊色于道家。换言之,在儒家内部,作为尽善的仪式化、规范化的儒家礼教只是伦理道德的,而“儒家真正的艺术精神”,即能尽美的乐教文化,不幸“自战国末期,已日归湮没”。其衰落的原因,徐先生认为是儒家乐教自身内部和社会外部的双重原因所导致的。从内部来看,“乐”的到达不是唯一的工夫,也不是一般人能轻易用的上的工夫。一个儒者可以通过“克己复礼”、“慎独”、“正心”等更容易做到的工夫完成人格修养,因而也就“无需乎必取途于乐”。从外部看,孔子所要求的“为人生而艺术”的雅乐并不能被一般大众所接受,“孔子所追溯达到的美善合一的音乐精神与其形式?之合于少数知识分子的人生修养之用”。而易于被人民接受的俗乐又“始终不能得到被儒家思想所影响的人们的正面的承认”而难于发展。因而儒家乐教在先秦以后开始衰落。徐先生认为这就导致了儒家艺术人生的欠缺,进而也就不能代表中国的艺术精神了。

在徐先生看来,儒家思想不能代表中国艺术精神,而道家能够做到这一点。他继而进一步具体阐述了老庄一系自由、放达的自然心灵与“以虚静为内容的道家人性论”在绘画艺术中所体现的和谐身心、解放人性的美学思想。但是我认为这里面也存在着问题。

首先,仅仅是绘画艺术能否充分表达道家思想及中国艺术精神?中国的山水画并不是对客观的真实再现,而是一种主观的取舍和布臵,其背后透出一种主体的精神关注和价值取向。它是技艺与精神的共同创造,它是超脱了自然实存的人文化了的理想世界和精神田园。他的价值不在于山水的壮丽,而是画面所透露出的画家的思想和精神,因而它的表现手法无疑是自然含蓄内向的,这与道家精神实有相通之处。但是,即使虚静、自然、安宁是中国山水画追求的最高境界,却并不能就此认为其代表了中国艺术的最高追求。由于艺术形式多元化的事实,用艺术精神来理解老庄思想可以,但以道家的艺术精神来代表中国的艺术精神就有了以偏概全之嫌。而且即使绘画突出体现了中国艺术精神中道家取向,也并不能表明儒家思想就没有自由超越的艺术精神。

其实在中国的山水绘画的传统之外,还有其它诸多艺术形式,诗歌就是一例。中国对于绘画与诗歌的文论是有不同标准的,一个偏重于“虚”,而另一个则是“实”。因此,中国诗的高品与正宗同中国画的高品与正宗明显差异。而这二者的差异反映了儒道两家在人生追求和艺术旨趣方面的不同。所以说,在评及传统艺术时,只注重一方而将其定义为中国艺术精神是不恰当的。

其次,对艺术精神获取的途径问题。对艺术的真正把握要求观者要有强烈的移情和丰富的想象,并达到艺术欣赏所应有的物我两忘的审美境界。但是个体对艺术的感悟并不是凭空捏造的,对艺术移情的对象和联想的素材来自个体的经历。个人审美经验的`获得是审美主体在欣赏过程中的自我展现和人格造就的过程。因而艺术作品及其浸润的精神来源于实践,艺术欣赏活动也要依赖于实践。把艺术追求的美等同于无限制、任意的自由或“游”,把对美的追求等同于对道家之虚静、自然之“道”的追求是偏颇的。

第三,绘画的技能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长时间的入世的熏陶教化和技艺练习。教化的目的就在于获得得心应手、游刃有余的自我经验,这个过程是走向身心和谐的必经阶段,绘画也不例外。儒家并没有拒绝这一意图达到永恒美感的心灵追求,而是把这本具有深刻出

世意蕴的绘画技艺,当做一个修身养性的重要手段。老庄所谓的“道”是抽象的,但是却具象于日常的生活中。艺术的使“道”更加形象;“道”使艺术更具有深度。而“道”在艺术里要通过“技”来表现。要入世才能真正地学到“技”。只注重于对“道”的追求而忽视“技”的训练,并不能使艺术精神得以形成。

可以看出,徐先生对道家思想代表中国艺术精神的论述还有值得推敲的地方。其实徐先生仅仅从儒家乐教的衰落推导出儒家艺术精神的“日归湮灭”不免有些武断,因为儒家讲求的修身治世、立己达人的内在性超越精神对中国艺术精神的产生也是有影响的。我更觉得中国艺术精神在内容上应该是儒道互补的。

但是,当我看完此书后,我也有一些迷惑不解的地方,比如说庄子的艺术精神,原本不在于艺术创作,而是落实于人生态度上,这一点大家应该都比较熟悉。钱穆先生在《老庄通辩》中就曾说:“循庄子之修养论,而循至于极,可以使人达至于一无上之艺术境界。庄生之所谓无用之用,此惟当于艺术境界中求之,乃有以见其真实之义也。”后来经过自己不断的翻阅资料,对其也有一些自己的感言。

李复观讲到孔子对乐的追求,举孔子学鼓琴师襄子的例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人格与磬声为一体,这样的大智慧才令人折服。

讲庄子的第二章,我不得不说,真的很难懂。徐复观先生认为,庄子精神上的自由,以一个“游”字可以加以象征。即艺术上的东西,来源于游戏。因为在艺术上所得到的快感,是不以任何利益为目的的。事实上,我对此有一些的怀疑。许多时候,对于艺术的创作,都是创作者对于自身某种情感的一种宣泄。宣泄自己的情感获得一种快乐难道不是一种利益吗?那么艺术的精神究竟是什么呢?恐怕谁也无法将它准确定义。那么究竟又为什么要来定义?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说的好,顺其事物自然的发展就好了。无即是有。研究过去研究过来,于我而言,也只不过是找到了数学上的一根渐近线。

另外,我觉得对于不是学画画的人来说,徐复观先生对于那些画的整理、讨论与考证,真的很让人佩服和赞叹。不仅为他的作品——这本书,也为他的这种精神。真的很好,或许这就是卫夫人所说的“善写者不鉴,善鉴者不写”吧。

庄子虽说不言艺术,但却对中国艺术发展特别是最为中国绘画主流的山水画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地大物博名山名川数不胜数,其优美的山川景色,适合安顿人的心灵,因此古代的许多名人隐士寄居于这美景中。对于绘画,他们在忘我、丧我的状态下,以“虚静之心”观照天地之间的“素朴之美”的影像来表现心中对山川那种空灵玄远的境界的追求,这又恰与庄子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纯艺术精神不谋而合。也就是在这种追求之下,中国绘画艺术摆脱笔墨技巧的束缚,达到人与自然谐和统一的境界,由此也就获得了精神上的无限自由。

我想这就是艺术精神!

徐复观先生虽说不擅长绘画,但其著作却是从哲学的角度去探究中国艺术精神的真谛。然其慧眼独具,匠心独运,以哲学家的敏锐眼光,透视中国艺术精神的内核,发前人所未发,启后人之所启。虽说是无意于言“美”,却是提升了审美意趣,丰富了中国美学理论。

在徐复观看来,在庄子的艺术精神影响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国画,不仅在历史上有其伟大的成就,而且在现时代中仍有其重要的意义。这种意义在于,中国艺术精神所成就的中国绘画,所体现的人生境界,与西方近现代文化的性格,呈现出鲜明的不同。中国艺术精神的这种寄意自然、玄远淡泊的境界,无疑与现代高度工业化的社会以及由之而来的激烈的竞争、变化,处于两极对立的地位。但这并不意味着庄子的艺术精神及其中国山水画,在现时

代就失却了实际的意义,仅仅只能作为思想史和艺术史上的古董。徐复观颇有感慨地说:“****政治今后可能没有了;但由机械、社团组织、工业合理化等而来的精神自由的丧失,及生活的枯燥、单调,乃至竞争、变化的剧烈,人类还是需要火上加油性质的艺术呢?还是需要炎暑中的清凉饮料性质的艺术呢?我想,假使现代人能欣赏到中国的山水画,对于由过度紧张而来的精神病患,或者会发生更大的意义。”在他看来,中国的山水画就是一支对“现代文化的病痛”具有很好疗效的“镇痛剂”,对今天和今后的人类生存仍然有着积极的不可缺少的作用。

玩具的读后感怎么写精选3篇


读后感,是我们读书经验积攒的方式之一,好的读后感让人受益终身,读完作品之后,心中久久不能平静。您抓住了作品哪些唯美的画面呢?一起来看看栏目小编为您准备的精彩“玩具的读后感怎么写”。

玩具的读后感怎么写(篇1)

父亲就像一棵大树一样,他们不求回报、无怨无悔,任何时候都愿意为孩子们付出一切。但在我读的这篇《丢失的玩具》里的爸爸教育方法可特殊了。

《丢失的玩具》讲的是一个小故事:雕塑家有一个12岁的儿子。儿子要爸爸给他做几件玩具,他从不答应,只是说:“你不能自己做些试试吗?”儿子知道自己拗不过爸爸,便自己制作起来。起先,雕塑家对儿子放任自由。为了制作好玩具,儿子便开始注意父亲的工作。一年后,儿子初步掌握了技巧,这时,父亲偶尔会指点一二。又过去一年,儿子的技艺显著提高,但雕塑家总是淡淡地笑笑,并不在乎似的。忽然有一天,儿子存放在工作室的玩具全部不翼而飞了!但父亲说:“昨天可能有小偷来过。”半年后,工作室再次被盗!儿子想把玩具搬进卧室,但父亲不允许,说会弄脏家里。又半年,工作室又失窃。偶然一天夜晚,儿子从外边归来,见工作室的灯还亮着,便溜到窗边窥视:只见父亲把自己的作品打烂,接着重新和成泥巴。当父亲回头时,儿子已站在他身后。父亲有些羞愧,吞吞吐吐地说:“我,不是,哦,是因为,只有砸烂较差的,我们才能创造更好的。”又十年,父亲和儿子的作品多次同获国内外大奖。

读完,我感受到了“严厉”或许可以成为“父亲”的一个代名词,“追求美好”,这是父亲为孩子树立的一生的目标,而我们回报父亲的就是一个令他满意的成绩和工作。

玩具的读后感怎么写(篇2)

湛江市第十二小学二()班李社钊我含着眼泪读完了《玩具柜台前的孩子》这篇课文,课文主人公小兵对父母是那么的体贴和关爱,对自己是那样的自尊自重,我深深地被他的高尚品质感动了。

课文讲述了小兵体贴关爱父母的故事。

小兵家不富裕。他父亲常年生病。小兵很懂事,很体贴父母,从不增加家庭负担。

他喜欢玩具车,很想买一辆,但他从不让妈妈给他买一辆。

六一儿童节前,他和妈妈去商场为爸爸买药,当看见很多家长在为自己的孩子买玩具车时,他忍不住飞跑过去分享一下其他小朋友的喜悦,看见他们拿着玩具车兴高采烈地离去后,他呆呆站在玩具柜台前目不转睛地盯着柜台里的玩具汽车。

每次我读到这里,文本的情节就浮现在我眼前。

当小兵不仅不让他妈妈为他买玩具,还谢绝好心的售货员阿姨送玩具时,我被他关爱体贴父母和自尊自重的高尚品质感动了,我深深地陷入了沉思中,为什么贫困家庭的小孩能体贴和关爱父母?我们家充满幸福,孩子们不珍惜自己的幸福吗?我自己就是没有小兵那么懂事。

我刚学会走路,父亲就给我买了一辆漂亮的小火车。火车不仅鸣笛,而且还在火车头上喷烟。我的玩具几乎是半个房子。

可是,我在很多时候都没在意爸爸为我所做的一切,记得有一次,爸爸在接我放学回家时,天突然下起了雨,爸爸马上脱下自己的外衣为我挡雨,但是当时我竟然连谢谢也没说!我很羞愧。

现在,我完全理解了父亲对我的爱,以及今后如何照顾长辈和父母。

六一儿童节就要到了,我想把爸爸送给我的玩具汽车送给小兵,让他像我们一样快快乐乐地过上自己的节日,我要抓紧时间认真学习,珍惜已得到的幸福。**

玩具的读后感怎么写(篇3)

周日早上,阳光明媚,我早早起了床,刷牙涑口吃完早餐后。只听妈妈说:“我们今天就呆在家里休息休息吧!”我脱口而出:“好呀!刚好我可以看看书。”

我走进房间,从书柜里抽出一本叫《灰姑娘》的书看了起书来。我本以为书里只有《灰姑娘》一个故事,看了后,才发现其实不然,还有《三只小猪》、《乡村道路》、《长胡子的猫》等等很多童话故事,这些故事都很精彩。其中,我最喜欢是《逃跑的玩具》,它讲述了一个小女孩不爱惜自己的玩具,把它们随意乱扔。玩具们很痛恨她,便逃跑到玩具王国里去了。小女孩怎么找也找不到玩具,很伤心、很伤心。直到有一天晚上,玩具王国的小精灵把小女孩带到了玩具王国。小女孩用真诚说服自己的玩具们,并把它们带回了家。从那以后,小女孩好好对待自己的玩具,她们又成为了好朋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爱惜玩具,不能破坏她们。

今天我不仅收获了书本上的知识,还知道了要怎样对待玩具的道理,以后我一定要把这些知识记下来,学以致用。

  • 小猫钓鱼的读后感怎么写精选6篇
    读书,丰富我们的大脑,增长我们的见识,当我们通过阅读作者写的作品,获得了一定的心得体会时。 读后感是反思和探究自己对书中信息的理解和感受,你是否需要作品读后感的优秀范文?杂文852从大量资料中挑选出合适的制作出这篇“小猫钓鱼的读后感怎么写”,希望您为本文提供宝贵的意见或建议!...
  • 《辛亥革命》的读后感集锦
    在阅读了作者写的作品后,让人读了以后让人眼前一亮。 读后感是对阅读过程中感知和思考的总结和表达,我们编辑了“《辛亥革命》的读后感”以配合您的需求,请您仔细品味本文并收藏以供日后查阅!...
  • 鞋匠的儿子读后感怎么写精选(3篇)
    一本好书,值得我们反复阅读,尤其是阅读作品时,每个人会产生不一样的心得体会。如何让读后感更具个性化呢?您可能会对“鞋匠的儿子读后感怎么写”有些好奇不妨阅读本文了解更多。...
  • 神奇的丝瓜读后感怎么写(精选5篇)
    全世界的狼都有一个习性,在严寒的冬天集合成群,平时单身独处。眼下正是桃红柳绿的春天,日曲卡雪山的狼群按自然属性解体了,化整为零,散落在雪山下那片方圆五百多里的浩瀚的尕玛尔草原上。有一匹母狼叫紫岚。之所以叫她紫岚,是因为她身上的狼毛黑的发紫,是那种罕见的深紫色,腹部却毛色纯白;她体态轻盈,奔跑起来就像...
  • 妖精的小孩的读后感怎么写精选6篇
    《妖精的小孩》是一本著名的讽刺小说,阅读时会多次看到人性的善恶美丑。 在当时充满蒙昧和偏见的美国村庄,传言有一种人妖混血儿在人类世界生活,有着人类的样子,书中的萨思琪就是这样的一个孩子。 萨思琪原名叫莫蔻,在妖精世界她与一群不懂得爱恨情仇的同类,过着无忧无虑无比奢靡的生活。由于身上半人半妖的血统她...
  • 清单革命的读后感5篇
    作品的读后感应该从哪个角度写呢?当我们反思作者写的作品的过程中,获得了一丝心得体会时。阅读过程之中,我们会有很多的感触,可以用读后感的形式记录,我们为您详细介绍“清单革命的读后感”的相关内容请看下去,希望此文能对您有所启迪!...

家长的革命读后感推荐

  • 关于安全教育的读后感言1500字

    2024年02月27日

  • 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读后感精选

    2024年02月13日

  • 《瓦尔登湖》的读后感言汇总

    2024年02月04日

  • 永别了武器读后感受精选

    2024年01月28日

  • 关于《乡土中国》的读后感模板6篇

    2024年01月15日